本文目录一览

1,下列各项不以抑商为初衷的是

B A选项有“厚本抑末”,C选项有“本业为贵”,D选项有“天下本务”,都明显有重农抑商的意思。B选项说的是另一项政策,就是闭关锁国,“寸板不得入海”,和“抑商”无关。

下列各项不以抑商为初衷的是

2,吾御者善次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魏王欲攻邯郸》读书笔记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 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战国策.魏四》) 学习体会: 魏王想要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上弹去头上的尘土,就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面向北方赶他的马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好,但这也不是去楚国的道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也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驾车的技术高。我说:这几个条件越好只能使你离楚国越远罢了。如今大王的一切举动都想要称霸于诸侯,一切举动都想要取信于天下,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使名声提高,大王这样的举动越频繁,那么离大王统治天下之业就越远。这正如想要到楚国去却向北走一样啊。” 这个故事描写了季梁用“有人欲之楚,以为吾马良、吾用多、吾御者善,就可以反向而行”这样一个生动的的比喻,谏诤魏王,不应该用武力称霸于诸侯,统治天下之业。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即使有许多优越条件,不但无益,反而会造成更大的错误。 这个故事不一定就发生在季梁身上,他之所以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联系,是为了让故事显得生动和真实,从而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在说服他人时不妨借鉴这种说法,将一些故事、案例融入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就更容易打动人。 成语“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就出于这个故事,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或两种事物发展方向相反。 注释: (1)“魏王”,指魏安厘王,战国时魏国国君。“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季梁”,魏王的大臣。 (2)“中道而反”,半路返回。“中”,中途,半道。“反”,通“返”。 (3)“大行”,大路,大道。“方”,正,正在。“北面”,面向北方。“持”,掌管。“驾”,套著的马车。“焦”指皱褶。“申”,通“伸”,舒展。 (4)“用”,资用,路费。“御者”,驾车的人。“善”,好,指技术高明。“此数者”,这几个条件。 (5)“霸王”,指称霸诸侯,统治天下之业。“信於天下”,指取信於天下。“恃”,依仗。 (6)“广地”,使地广,使土地扩大。“尊名”,使名尊,使名声提高。 (7)“数”,次数多,频繁。

吾御者善次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3,山东大嫚十五千年齐鲁文化的见证人她所了解的名人故事你知道多少

2006山东文博会的“吉祥娃”——“山东大嫚”诞生了!沐着齐风鲁韵,歌咏泰山黄河,作为齐鲁文化符号,“山东大嫚”正踩着文博会的鼓点,奔向九州、世界!  (一)“山东大嫚”是文博会动漫专题片《文化齐鲁风扬天下》中的人物形象。在专题片中,她向我们介绍五千年的文化齐鲁和新世纪山东文化产业的风帆正扬。  进入新世纪,山东文化产业发展风起云涌,以青岛为中心的滨海文化,以济南为中心的山泉文化,以济宁为中心的儒家文化、运河文化,都激荡于她的胸间;紧锣密鼓,一路凯歌,文博会顺利筹办,她应时而生,向人们介绍文博会之激活一池春水、激荡万里天空……  (二)  她是泰山黄河的女儿。大山一样的厚德,流水一样的灵动,塑造了她优良的品质,绘就了她美丽的线条。她有李清照的婉约、清秀,她有“三迁”孟母的智慧、豁达,她有吕剧《借年》中爱姐的善良、忠贞,她有吕剧《李二嫂改嫁》中李二嫂的坚韧、勤劳……她集合了十五万平方公里热土上千千万万女性的优点!  她是齐鲁文化的女神。齐文化的开放、变通,鲁文化的礼德、诚信,在她身上汇集;孔子的仁爱,墨子的兼爱,塑造了她的品性。她扬齐人“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之长,补鲁人之“变其俗,革其礼,尊尊而亲亲”之短,形成了新世纪山东人的优秀品格,以此佑护山东人在市场经济的风云面前长袖善舞,踏歌而行。  (三)  “炟”,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写法是“五个山峰上一轮太阳”,这是近年在莒县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的。历史学家考证,莒县有关地点的地形正是“五个山峰”。古人认为,日落于山后,日出于山前,和谐循递,天人合一。“炟”字,是古代山东人民在对天、地、人长期观察的基础上,所造出来的字。  “山东大嫚”正是日、月、山的化身。她犹如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那一株绛珠草,吸日月之精华,得甘露之灌溉,方有如此之曼妙身条。同时她又有山的气质,水的灵气,方有如此之菁华内秀。“山东大嫚”由此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环境,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文化产业。  文博会上,“山东大嫚”翩翩而来,飞扬灵动,必能引导山东文化产业随风而舞,直挂云帆!
2006山东文博会的“吉祥娃”——“山东大嫚”诞生了!沐着齐风鲁韵,歌咏泰山黄河,作为齐鲁文化符号,“山东大嫚”正踩着文博会的鼓点,奔向九州、世界! (一)“山东大嫚”是文博会动漫专题片《文化齐鲁风扬天下》中的人物形象。在专题片中,她向我们介绍五千年的文化齐鲁和新世纪山东文化产业的风帆正扬。 进入新世纪,山东文化产业发展风起云涌,以青岛为中心的滨海文化,以济南为中心的山泉文化,以济宁为中心的儒家文化、运河文化,都激荡于她的胸间;紧锣密鼓,一路凯歌,文博会顺利筹办,她应时而生,向人们介绍文博会之激活一池春水、激荡万里天空…… (二) 她是泰山黄河的女儿。大山一样的厚德,流水一样的灵动,塑造了她优良的品质,绘就了她美丽的线条。她有李清照的婉约、清秀,她有“三迁”孟母的智慧、豁达,她有吕剧《借年》中爱姐的善良、忠贞,她有吕剧《李二嫂改嫁》中李二嫂的坚韧、勤劳……她集合了十五万平方公里热土上千千万万女性的优点! 她是齐鲁文化的女神。齐文化的开放、变通,鲁文化的礼德、诚信,在她身上汇集;孔子的仁爱,墨子的兼爱,塑造了她的品性。她扬齐人“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之长,补鲁人之“变其俗,革其礼,尊尊而亲亲”之短,形成了新世纪山东人的优秀品格,以此佑护山东人在市场经济的风云面前长袖善舞,踏歌而行。 (三) “炟”,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写法是“五个山峰上一轮太阳”,这是近年在莒县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的。历史学家考证,莒县有关地点的地形正是“五个山峰”。古人认为,日落于山后,日出于山前,和谐循递,天人合一。“炟”字,是古代山东人民在对天、地、人长期观察的基础上,所造出来的字。
她是泰山黄河的女儿。大山一样的厚德,流水一样的灵动,塑造了她优良的品质,绘就了她美丽的线条。她有李清照的婉约、清秀,她有“三迁”孟母的智慧、豁达,她有吕剧《借年》中爱姐的善良、忠贞,她有吕剧《李二嫂改嫁》中李二嫂的坚韧、勤劳……她集合了十五万平方公里热土上千千万万女性的优点! 她是齐鲁文化的女神。齐文化的开放、变通,鲁文化的礼德、诚信,在她身上汇集;孔子的仁爱,墨子的兼爱,塑造了她的品性。她扬齐人“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之长,补鲁人之“变其俗,革其礼,尊尊而亲亲”之短,形成了新世纪山东人的优秀品格,以此佑护山东人在市场经济的风云面前长袖善舞,踏歌而行。

山东大嫚十五千年齐鲁文化的见证人她所了解的名人故事你知道多少

4,天下清官第一是指谁

张伯行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名闻朝野的清官,他就是张伯行。张伯行做官虽晚,但他任官始终忠于职守,克勤克俭,因而声名闻于天下,康熙皇帝对他多次表彰、擢升,称赞他是"天下清官第一"。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名闻朝野的清官,他就是张伯行。张伯行生于清顺治八年,即1651年,河南仪封人,也就是现在兰考县。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后来焦玉禄就是在这里做县委书记的。张伯行字孝先,号恕斋,晚年又改号敬庵。 张伯行自幼即聪敏好学,受父亲、祖父的影响,品德也很高。十三岁时就通读了四书五经。在康熙二十年,即公元1681年,张伯行考中了举人,四年后中殿试三甲八十名,赐进士出身。康熙三十一年,即公元1692年,补授内阁中书,从此步入仕途。张伯行做官虽晚,但他任官始终忠于职守,克勤克俭,因而声名闻于天下,康熙皇帝对他多次表彰、擢升,称赞他是"天下清官第一"。在康熙四十二年,张伯行授任山东济宁道,当时正值灾荒,人民流离失所。他就让人从家中运粮食救济灾民,又捐出几船钱帛分发给百姓。到任后立即开仓赈济,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为此,他被指控擅动仓谷,应该革职问罪。张伯行认为"仓谷为轻,民命为重",据理力争,最终使上司免去了给他的处分。做官为民是张伯行始终坚持的原则。 康熙四十五年,张伯行升任江苏按察使,这是巡抚的属下。按照当时的官场旧例,新任的官员要给巡抚、总督等上司送礼,以示尊敬,也表示请求以后关照提拔,这大概需要白银四千两。但张伯行秉性耿直,从不巴结上司,对此腐败风气深恶痛绝,他说:"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拒绝送礼。不但如此,在任内他还尽力革除地方弊病,整顿吏治,因而得罪了总督和巡抚,常受到他们的排挤。 第二年的正月,康熙皇帝南巡到达江苏,在苏州谕令总督和巡抚举荐贤能的官员。在举荐的名单中康熙皇帝没有看到已闻名朝野的张伯行,就对总督、巡抚申斥道:"朕听说张伯行居官清廉,是个难得的国家栋梁之才,你们却不举荐!"说完又转向张伯行:"朕很了解你,他们不举荐你,朕举荐你。将来你要居官而善,做出些政绩来,天下人就会知道朕是名君,善识英才;如果贪赃枉法,天下人便会笑朕不识善恶。"康熙当场破格升张伯行为福建巡抚。 在福建巡抚任上,张伯行兢兢业业,明察秋毫,抑恶扬善,造福百姓,使得全省风气大变,官清民乐。 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为民做了很多好事,最主要的就是买粮抚民。福建地方人多地少,每年的粮食要从他省购买,但前几任官员从不过问此事,致使奸商乘机囤积居奇,贱买贵卖,牟取暴利。百姓则深受其害,叫苦不迭。张伯行经过调查,弄清原委之后,当即决定由政府从江西等地买来粮食,再平价卖给百姓。这样一方面使百姓免受奸商盘剥,另一方面也可以赚些钱用在下一年买粮济民上。此外,他还以身作则,捐献衣物钱财,赈济一些受害的百姓。在他任职期间,百姓没有因灾荒和饥饿而背井离乡。 到康熙四十八年,张伯行奉旨调任江苏巡抚,福建的百姓痛哭相送,如失青天。赴任后,张伯行立即发布檄文《禁止馈送檄》,严禁下属馈送钱物,以整顿当时日益盛行的贪腐之风。文中写道:"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虽曰交际之常,于礼不废。试思仪文之具,此物何来?本都院既冰蘖(音聂)盟心,各司道亦激扬同志,务期苞苴(音居)永杜,庶几风化日隆。"对于百姓所得张伯行视为民脂民膏,力求赋税宽简。平常公务也杜绝礼品,不受一分一毫。有的州县官吏为了考科成绩,以利升迁,就不顾百姓困苦,任意加重赋税,百姓不堪忍受。张伯行果断地废除了许多的苛捐杂税。 因为和总督的矛盾很深,备受压制,在康熙四十九年,即1710年,张伯行以病为理由请求退休。康熙爱惜人才,不准他退休:"张伯行操守清洁,立志不移,朕所深悉。江苏重地,正资料理,不得以衰病求罢。"张伯行只好忍辱负重,继续任职,为民为国尽力。 在康熙五十年,江苏乡试发生了作弊案,副主考赵晋内外勾结串通,大肆舞弊,发榜时,苏州士子大哗。康熙皇帝命令张伯行、噶礼同户部尚书张鹏翮、安徽巡抚梁世勋会审此案。由于牵涉到噶礼受贿银五十万两,案子错综复杂,审理一个多月竟然没有任何结果。 张伯行愤而上奏弹劾噶礼。噶礼就买通官吏,得到张伯行弹劾奏稿。然后又捏造事实反过来诬告张伯行。主审官畏惧噶礼的权势,逢迎巴结,案情无法审结。康熙无奈中只得下令:张伯行与噶礼解任,再命主审官审理。扬州百姓听到消息之后罢市抗议,哭声震动了扬州城。第二天,扬州百姓拥到会馆,因为平时就知道张伯行清廉不贪,肯定不会接受礼物,便用水果蔬菜相送。张伯行依然婉言拒绝,百姓们哭道:"公在任,止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不要推脱百姓的一点心意)"万不得已,张伯行才收下一把青菜。受审结束回来听候结果的路上又路过扬州,百姓们为防青天有什么不测,竟有数万人聚集江岸护送。 到最后,案子结果下来,竟然是噶礼免议,张伯行革职治罪。康熙皇帝痛斥大臣们是非颠倒,然后亲降圣旨:张伯行留任,噶礼革职。消息传出,江苏官民 额手相庆,纷纷写下红幅贴在门旁:"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更有上万人进京到了畅春园,跪谢皇恩,上疏表示愿每人都减一岁,以便让圣上活到万万岁。福建百姓也奔走相告,在供奉的张伯行像前焚香祈祷。可见张伯行受人民爱戴之深。 在康熙五十四年,有人以"狂妄自矜"的莫须有的罪名弹劾张伯行,但康熙皇帝还是认为他无罪可治,留任南书房行走(一种和皇帝关系很密切的官职),后来,在康熙五十九年又任户部右侍郎。康熙六十一年,张伯行奉旨赴千叟宴,康熙皇帝称赞他是"真能以百姓为心者"。 雍正皇帝即位后,对张伯行也很敬重,军国大事都听从他的建议。雍正元年,即1723年的九月,升张伯行为礼部尚书,两年后,1725年的二月十六日,一代清官张伯行不幸病逝,享年七十五岁。皇帝赐谥号"清恪",意思是为官清廉,恪勤职守,很精确地概括了张伯行的一生。

5,管仲对桓公以霸术翻译

[管仲对桓公以霸术]原文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失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曰:“昔吾先君襄公筑台以为高位,田、狩、罼、弋,不听国政,卑圣侮士,而唯女是崇。九妃、六嫔,陈妾数百,食必粱肉,衣必文绣。戎士冻馁,戎车待游车之■,戎士待陈妾之余。优笑在前,贤材在后,是以国家不日引,不月长,恐宗庙之不扫除,社稷之不血食,敢问为此若何?”管子对曰:“昔吾先王昭王、穆王,世法文、武远绩以成名。合群叟,比校民之有道者,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比缀以度,竱本肇末,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班序颠毛,以为民纪统。”桓公曰:“为之若何?”管子对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对曰:“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易。”公曰:“处士、农、工、商若何?”管子对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士之子恒为士。“令夫工,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协材。旦暮从事,施于四方,以饬其子弟,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少而习蔫,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权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恒为工。“令夫商,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资,以知其市之贾,负、任、担、荷,服牛、轺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市贱鬻贵。旦暮从事于此,以饬其子弟,相语以利,相示以赖,相陈以知贾。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商之子恒为商。“令夫农,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耒、耜、耞、芟。及寒,击草除田,以待时耕;及耕,深耕而疾耰之,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镈,以旦暮从事于田野。脱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祓襫,沾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支之敏,以从事于田野。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农之子恒为农。野处而不昵,其秀民之能为土者,必足赖也。有司见而不以告,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曰:“定民之居若何?”管子对曰:“制国以为二十一乡。”桓公曰:“善。”管子于是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公帅五乡焉,国子帅五乡焉,高子帅五乡焉。参国起案,以为三官,臣立三宰,工立三族,市立三乡,泽立三虞,山立三衡。桓公曰:“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国未安。”桓公曰:“安国若何?”管子对曰:“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桓公曰:“诺。”遂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国既安矣,桓公曰:“国安矣,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君若正卒伍,修甲兵,则大国亦将正卒伍,修甲兵,则难以速得志矣。君有攻伐之器,小国诸侯有守御之备,则难以速得志矣。君若欲速得志于天下诸侯,则事可以隐,令可以寄政。”桓公曰:“为之若何?”管子对曰:“作内政而寄军令焉。”桓公曰:“善。”管子于是制国:“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以为军令: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搜振旅,秋以狝治兵。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内教既成,令勿使迁徙。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人与人相畴,家与家相畴,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其欢欣足以相死。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君有此士也三万人,以方行于天下,以诛无道,以屏周室,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译文 :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任命鲍叔为国相。鲍叔推辞说:“我是你的一个庸臣。你照顾我,使我不挨冻受饿,就已经是恩赐了。如果要治理国家的话,那就不是我所擅长的。若论治国之才,大概只有管仲了。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仲:以宽厚慈惠来安抚民众,我不及他;治理国家不忘根本,我不及他;为人忠实诚信,能得到百姓的信任,我不及他;制定的礼仪足以使天下效法,我不及他;立在军门之前击鼓指挥,使百姓加倍勇猛,我不及他。”桓公说:“管仲曾用箭射中了我的腰钩,使我险些丧命。”鲍叔解释说:“那是为他的主子出力啊。你若赦免他,让他回来,他也会那样为你出力的。”桓公问:“怎样使他回来呢?”鲍叔说:“得向鲁国提出请求。”桓公说:“施伯是鲁君的谋臣,若知道我将起用管仲,一定不会放还给我的。那可怎么办?”鲍叔回答说:“派人去向鲁国要求说:我们国君有个不遵守命令的臣子在贵国,想在群臣面前处死他,所以请交还给我国。这样鲁国就会把他放还我国了。”于是桓公照鲍叔说的那样,派人向鲁国提出要求。鲁庄公询问施伯如何处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处死他,而是要起用他来执政。管仲是天下的奇才,他所效劳的国家,一定会称霸于诸侯。让他返齐,必将会长久地成为鲁国的祸患。”庄公说:“那怎么办呢?”施伯答道:“杀了他把尸体交还给齐国。”庄公准备处死管仲,齐国使者要求说:“我们国君想亲自处决他,如果不把他活着带回去在群臣面前施刑示众,还是没能达到要求。请让他活着回去。”于是庄公派人把管仲捆缚起来交给齐国使者。齐使接受之后就回国了。管仲快到达齐国时,三次熏香沐浴,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然后请他坐下并问道:“过去,我们的先君襄公修筑高台以示尊荣,成天打猎游乐,不处理国家政事,藐视圣贤,侮辱文士,只看重女色。宫中有九妃六嫔、姬妾数百,吃的一定要是精米鱼肉,穿的一定要是彩衣绣服。将士们挨冻受饿,军车要等游玩的车子破损后才充用,士兵要靠侍妾吃剩的粮食来养活。亲近那些唱歌逗乐的倡优,却把贤德的人才抛在一边。国家因此而不能日有所进、月有所长。这样下去恐怕宗庙将无人清扫,社稷也难以受祭。请问面对这些景况应该怎么处理?”管仲回答说:“过去的先王周昭王、周穆王以效法文王、武王的政绩而成就美名。召集众长老来考察选择百姓中有德行的人,制定法令作为民众行为的准则,同时树立相应的榜样,以此把百姓维系起来。从根本上来解决那些细微末节的问题,用赏赐善行来引导民众,用惩罚罪恶来纠正偏差,使长幼有序,为百姓立下规矩。”桓公说:“那怎样去做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治理天下时,曾把都城分为三区、郊野分为五区,以确定百姓的住地,让百姓各就其业,设置葬地作为他们的归宿,并谨慎地运用六种权力。”桓公问:“怎样使百姓各就其业呢?”管仲回答说:“士、农、工、商,不要让他们混杂居住。混杂居住会使他们相互干扰,工作不安心。”桓公问:“怎样来安排士、农、工、商的住地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把士人的住处安排在清静的地方;把工匠的住处安排在官府;把商人的住处安排在市场;把农民的住处安排在田野。“让那些士人聚集在一起居住,空闲时父辈之间谈论礼义,子侄辈之间谈论孝道,侍奉国君的人谈论克尽职守,年幼的则谈论兄弟和睦。从小就受到熏陶,他们的思想就安定了,不再见异思迁。所以父兄的教诲不用督促就能实行,子弟的学习无须费力就能掌握。这样,士人的后代就一直是士人。“让那些工匠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产品需要,辨别质量的优劣,衡量器材的用处,选用合适的材料。从早到晚做这些事,使产品适用于四方,用这些来教诲子弟,互相谈论工作,互相交流技艺,互相展示成果。从小就受到熏陶,他们的思想就安定了,不再见异思迁。所以父兄的教诲不用督促就能实行,子弟的学习无须费力就能掌握。这样,工匠的后代就一直是工匠。“让那些商人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营销需要,熟悉本地的货源,掌握市场的行情。或背负肩挑,或车载畜驾,把货物运往四方,用已有的东西来换取缺少的物品,贱价买进高价卖出。从早到晚做这些事,用这些来教诲后代,互相谈论生财之道,互相交流赚钱经验,互相展示经营手段。从小就受到熏陶,他们的思想就安定了,不再见异思迁。所以父兄的教诲不用督促就能实行,子弟的学习无须费力就能掌握。这样,商人的后代就一直是商人。“让那些农民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农事,根据不同的农事准备耒、耜、耞、镰等农具,到了冬天,要除去枯草,整修田地,以等待春耕;到了耕种季节,要深翻土壤,抓紧耙土复种,以等待春雨;春雨过后,就带着锄头等农具从早到晚在田里劳作。劳动时脱去上衣,头戴草帽,身穿蓑衣,全身沾满泥土,太阳曝晒皮肤,使出全部的力气在田里干活。从小就受到熏陶,他们的思想就安定了,不再见异思迁。所以父兄的教诲不用督促就能实行,子弟的学习无须费力就能掌握。这样,农民的后代就一直是农民。他们居住在郊野而不沾染不良习气,其中能入仕做官的优秀者,一定足以信赖。有关官员见到这样的人才不予推荐,要受到五刑的处罚。他们必须推荐贤才,才可谓之称职。”桓公问:“怎样来确定百姓的住地呢?”管仲答道:“把全国分为二十一个乡。”桓公说:“好啊。”管仲于是把全国划分为二十一个乡:工匠和商人的乡有六个,士人和农民的乡有十五个,由国君掌管五个乡,国子掌管五个乡,高子掌管五个乡。分国事为三,各种官职也各设置三名:设三卿主管群臣,设三族主管工匠,设三乡主管商人,设三虞主管川泽,设三衡主管山林。桓公说:“我想在诸侯中做一番事业,能行吗?”管仲回答说:“不行,国家还不安定。”桓公问:“怎样来安定国家呢?”管仲说:“整顿已有的法令,选择合用的修订施行。然后繁殖人口,救济贫困,安抚百姓,这样国家就安定了。”桓公说:“就这样办。”于是整顿已有的法令,选择合用的修订施行。然后繁殖人口,救济贫困,安抚百姓。国家安定了以后,桓公说:“国家已经安定,可以有所作为了吧?”管仲说:“还不行。你如果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其他大国也会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我们就难以很快实现志向了。你有进攻的武器,小国诸侯也有防御的准备,我们也难以很快实现志向。你若想迅速在天下诸侯中实现志向,就应该把要做的事情隐蔽起来,把战备寄寓在政令里。”桓公问:“怎样去做呢?”管仲回答说:“在整顿内政中寄寓军令。”桓公说:“很好。”于是管仲就制定国家的政令:“五家为一轨,轨设轨长;十轨为一里,里设有司;四里为一连,连设连长;十连为一乡,乡设良人。其中所寄寓的军令是:五家一轨,所以五人为一伍,由轨长统率;十轨一里,所以五十人为小戎,由里的有司统率;四里一连,所以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统率;十连一乡,所以二千人为一旅,由乡的良人统率;五个乡是一帅,所以正好是一万人,编成一个军,由卿来统率。全国可编为三军,所以有国君亲自统帅的中军的旗鼓,有国子的旗鼓,有高子的旗鼓。春天用春猎的名义来整编军队,秋天以秋猎的名义来操练军队。这样卒、伍一级的小队伍在里中就已经编就。军、旅一级的大兵团在郊野中得以组成。内政中既已包含了军事组织,就得命令民众不得迁徙。同一个伍的人祭祀时同享酒肉,死丧时大家哀伤,有了灾祸共同承担。人与人相伴,家与家相伴,世代同住一地,从小一起游戏。所以夜间作战能听到声音,就不会发生误会;白天作战能相互看见,足以认识同伙。那种欢乐的心情,能使他们拚死互助。在家时共同欢乐,行军时融洽无间,战死时一起哀伤。所以,防守就坚固不移,作战就英勇顽强。你若能拥有三万名这样的兵士,率领他们横行天下,讨伐无道,保卫王室,天下的大国诸侯还有谁能与你对抗。”

文章TAG:山东  东鲁  汾酒  酒业  山东鲁汾酒业有限公司梁天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