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更能把祭祀活动的气氛推向最高潮,使人得到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特别是酒精可以使人的大脑抑制功能减弱,从而进入一种神志朦胧的虚幻状态,在科学知识缺乏的时代,这种虚幻状态被认为是与神祗祖先沟通的境界,正是人们企盼的,所谓的“酒可通神”是也。后来,随着家族观念的淡化和人口流动的频繁,现代法律有规定了三代为近亲,个别地方、个别人就有了“扫墓不过三代”的说法。

1、大年三十早上给已故的老人上坟,要带上饺子和酒祭拜,你们那里有这些习俗吗?

谢邀!我们这里现在很少有这种习俗了!现在都是在年三十的中午,换上信春联,把先人的牌位,照片供奉在家里!摆好供果,供菜,焚烧香,蜡,纸钱,燃放鞭炮,爆竹,在家里祭拜先人!我们孔家过去也是在三十下午或者晚上到孔林去祭祖的!意思是请先人回家过年。现在很少有人这样做了!时代在变迁!所以这些老传统也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退出人们的生活!直言2019.2.1,

2、“上坟不过三代,祭拜不过未时”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扫墓是中国孝道文化传统的表现。“扫墓不过三代,上坟不过未时”是个别地区、个别人的一种想法,不代表所有中国人,在古代,家族是中国人为了更好生存发展的产物。在生产力低下、统治层家天下、灾害频繁时期,家族把人们团结起来,增强了抵御灾害,共同发展的力量,扫墓除了表达孝心,缅怀前人,更是增强家族凝聚力的一种形式,那个时期,家族墓地成为一年中家族成员聚集的地方,不管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不管是留守故土,还是闯荡于江湖,大家尽可能赶回墓地上香烧纸,祭奠亡灵,在这个地方大家沟通心灵,凝心聚思,即使赶不回去也会遥望心中的故土,遥寄思念哀悼之情,把家族传承团结的思想得以强化,这也是中国人时代生生不息繁衍昌盛的文化信念之一。

在那个时期,五代之内为至亲,老祖先不能忘,扫墓要扫五代,更要祭拜祖先,有能力者还要祭拜炎帝黄帝等,后来,随着家族观念的淡化和人口流动的频繁,现代法律有规定了三代为近亲,个别地方、个别人就有了“扫墓不过三代”的说法。“上坟不过未时”的说法,这是阴阳学说的延伸,古代中国盛行阴阳学说,这种学说开始是研究自然科学,后来延伸至人文领域,把世界分为阴间和阳间两部分,阳间为生人世界,阴间为亡灵世界,对应夜晚和白天。

夜晚为亡灵世界,白天为生人世界,在这套理论之上就有了祭奠亡灵要在天未亮之前,现在还有某些地区,比如唐山某些山区还存在后半夜上坟的习俗。阴阳理论本身存在缺陷,加上中国人现实主义思想一直为主流,人们半夜祭扫坟墓存在很多不便,最后采取折中,就有了“上坟不过未时”这样既照顾了亡灵的阴间,有兼顾生人阳间的需求,成为可行性更强的习惯,

3、为什么在祭祀的时候都要用到酒?

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酒是_种美好的食品,它所具有的色、香、味,惹人喜爱。古人曾把它比作“玉液”、“甘露”、“太平君子”、“天禄大光”等等,用它祭祀更能充分表达祭祀者的虔诚与崇敬。神祗祖先享用后高兴了,才会庇佑降福,所谓“酒可娱神”是也。这大概可以是古人为什么一定要用酒进行祭祀的一个原因,用酒祭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烈性持点决定的,酒中含有酒精,饮用后令人热烈、兴奋、亢进、饶舌、甚至手舞足蹈。

这样更能把祭祀活动的气氛推向最高潮,使人得到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特别是酒精可以使人的大脑抑制功能减弱,从而进入一种神志朦胧的虚幻状态,在科学知识缺乏的时代,这种虚幻状态被认为是与神祗祖先沟通的境界,正是人们企盼的,所谓的“酒可通神”是也,在今天,一般说酒算不上持别珍贵的食品,但凡祭祀活动时,仍少不得酒,一方面由于它是一种传统习俗,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酒可以带来热烈与欢乐!。


文章TAG:祭拜  饺子  带上  祭拜的酒有什么要求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