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这两种酒都传入中国境内,但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依旧没有被我们的祖先所完全接受,其实,古代的中国人更偏向于饮用黄酒和米酒。换句话单宁不能太多,也不能没有,他们习惯的餐前酒,有几个硬指标,黄酒无缘,黄酒的味道并不适合搭配甜食,因此餐后酒也PASS。

1、中国黄酒跟葡萄酒和啤酒一样都是最古老的酒,为何没有走出中国?

简单说,从外国人的饮酒习惯来讲,能接受黄酒味道的人买不起黄酒,买得起黄酒的人不接受黄酒的味道。以外国人的饮酒习惯来讲,喝的酒大致分为三类:餐前酒、佐餐酒、餐后酒,黄酒基本只适合当餐前酒。很多人都知道,外国人搭配餐酒是有点刻板的,在外国人来说,佐餐酒不能掩盖食物的味道,因为他们的菜肴烹饪喜欢也保留“底味”,而黄酒的味道很明显会破坏底味,因此无法佐餐,

黄酒的浸染力是很强的,不然也不至于被大量应用在中式烹饪中了。注:底味不等于原味,原味是食材的味道,底味是经过基础调理后,食物展现的味道。餐后酒,则要选可以搭配甜食的,黄酒的味道并不适合搭配甜食,因此餐后酒也PASS。惟一的出路,就是餐前酒,能接受黄酒味道的人买不起黄酒。不管什么东西,在你这多么便宜,只要一出口,通常就不是那个价了,

有没有能够接受黄酒味道的外国人呢?当然有,不过,相较于葡萄酒啤酒等等,这类口味属于小众,消费者基本集中于拉美以及一些大洋岛国。小众,这已经是一大问题,拉美地区的消费能力,这又是一大问题。他们可以接受黄酒,但是对他们来说,本地会有更便宜更习惯的口粮酒,又何必追求不是特别喜欢的高价进口货?买得起黄酒的人不接受黄酒的味道,

此类人群,主要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西方人。其实黄酒与他们喜欢的餐前酒已经有些类似了,但是,他们习惯的餐前酒,有几个硬指标,黄酒无缘。甜度、酸度、酒精度、单宁、酒体,前三个容易理解。单宁,是酒中的一种涩味物质,会刺激口腔黏膜收缩,葡萄酒里的单宁主要源于葡萄皮和茎,只有红葡萄酒里才有。葡萄酒,一般是5年以上的酒单宁含量较高,所以要醒酒,单宁多了太涩,

5年以下的新酒大都不需要醒酒。换句话说,单宁不能太多,也不能没有,黄酒里的单宁含量就是一种尴尬的情况,不醒酒,涩,醒酒,连酒香都一起醒没了。黄酒适合热饮,就是为了散发单宁和激发酒香,但西方人偏偏又不习惯饮热酒,酒体。简单说就是压舌感,取决于单宁和酒精度,酒体越高,口感越明显,黄酒的单宁高,但不是特别高,酒精度也不是特别高,所以口感的后劲相较于葡萄酒并不明显。

举个例子,红酒,比如黑皮诺,单宁不高,酒体适中;梅洛,单宁适中,酒体适中;赤霞珠,单宁高,酒体高,而黄酒,属于单宁偏高,酒体却偏低。黄酒的单宁感觉略高于梅洛,低于赤霞珠,但是酒体也就比白葡萄酒里的雷司令、长相思高一点,接近于霞多丽,黄酒这样的素质到底算好还是不好,且另说。但是,这个单宁和酒体的平衡,恰恰是西方人不喜欢的,

2、为什么在农耕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只发明了白酒,而没有发明啤酒和葡萄酒?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是地中海沿岸居民,而最早开始酿造啤酒的是埃及人。在古代,这两种酒都传入中国境内,但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依旧没有被我们的祖先所完全接受,其实,古代的中国人更偏向于饮用黄酒和米酒,世界葡萄酒起源于地中海!据笔者了解,有迹象表明,世界上最早的葡萄酒发源于地中海沿岸地区。

后来古罗马帝国军队征服欧洲大陆和北非在内的大范围土地,地中海成为古罗马帝国的内陆湖,所以,古罗马帝国对对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到了公元1世纪,古罗马帝国征服高卢,也就是目前的法国,自此,开启了闻名世界的法国葡萄酒的起源,有史料记载表明,法国最早的葡萄种植在法国南部罗讷河谷,到了公元2世纪,才到达现在著名的葡萄酒圣地法国波尔多。


文章TAG:发泡  走出  中国为什么没有发泡酒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