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朝诗人崔颢在此题下了《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代文人墨客在黄鹤楼留下了众多的千古绝唱,使得它古自以来就闻名遐迩,”说起黄鹤楼的历史传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崔颢的千古诗句“昔人己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1、关于黄鹤楼有哪些有名的诗句?怎么样?

关于黄鹤楼有名的诗句:巜黄鹤楼》:崔灏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写巜黄鹤楼》的诗,要数李白写的最多最著名。

2、故人西辞黄鹤楼,黄鹤楼重建的还原度高么?黄鹤楼为啥那么有名?

【原创问答】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与滕王阁、岳阳楼、鹳雀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是国家5A景区和武汉市地标性历史建筑。它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223年),以后屡毁屡建,原貌己不可知,清钱永说:“其楼高七丈,飞檐画栋,八面玲珑,登楼一望,帆樯千树。

烟火万家,真乃大观也,”说的虽是清朝重建的黄鹤楼,由此也可想见其当年雄姿。三国时期,黄鹤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失去其军事价值,然而,随着江夏城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了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此”的观赏楼。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

唐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明清两朝,就被毁7次,重修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最后一座黄鹤楼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遗址上只剩下清朝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铜铸楼顶,新中国建国后,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

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于1985年6月再次落成,主楼以清朝同治时黄鹤楼为蓝本,楼高五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新建的黄鹤楼内有72根圆柱支撑,外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黄鹤楼楼外有铸铜黄鹤造型、白云阁、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巍峨雄奇,

整个建筑群体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它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登楼远眺,长江、汉江、龟山、蛇山、武昌、汉阳、汉口三镇风光尽收眼底,唐朝诗人崔颢在此题下了《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代文人墨客在黄鹤楼留下了众多的千古绝唱,使得它古自以来就闻名遐迩。

黄鹤楼从北宋至20世纪五十年代,还曾作为道教的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首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有:“吕祖以五月二十登黄鹤楼,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迹,”说起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崔颢的千古诗句“昔人己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一诗句向来被称为写黄鹤楼的“诗祖”,就算是后来的李白,见此诗也只能搁笔了,就不必说其他人了。

那么这诗中的“昔人”究竟指的是谁呢?了解了有关黄鹤楼的历史传说,我们就会清楚这位“昔人”了,然而关于这个传说中的“昔人”也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出自《南齐书·州郡志》的记载:古时候有个仙人名叫子安,他曾经乘黄鹤经过此地,所以认为“昔人”是指子安,第二种说法是根据《太平寰宇记》中引用“图经”的记载,说有个叫费祎的人得道成仙后,曾经骑着黄鹤归来,在黄鹤楼休息,所以把这里称为黄鹤楼。


文章TAG:黄鹤楼  西辞  故人  20黄鹤楼怎么样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