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陶诗苏东坡,求东坡居士酒醉饭饱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翻译
来源:整理 编辑:美酒知识 2023-08-06 14:16:28
本文目录一览
1,求东坡居士酒醉饭饱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翻译
苏东坡吃饱喝足以后,靠在可石桌上.(醉意朦胧)左手边白云萦绕,右手边青江环流,山门打开,仿佛山林都要走进来.当时的状态是,好象在思考又象是没有思考,惬意的享受万物所有的惠泽(备字有全部的意思).真是感到惭愧啊!(什么都没有做,而安享这曼妙风景)
2,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你能举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吗
最近看了一篇关于成语“昨日黄花”与“明日黄花”谁正谁误的争论文章,里面有个事例就很能说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道理的。
故事如下: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跟苏轼同是北宋时期最有才华的诗人和散文家,两人在政治上因政见不同有诸多纷争,在诗文上亦可谓相互匹敌。两人之间曾发生这样的轶事:
一日,王安石写《咏菊》诗,觅得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东坡一看,不住哂笑:荆公错矣错矣!东坡何出此言?古人有云: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春花娇嫩,暮春时节,和风吹拂,落英缤纷;而菊花高洁傲岸,性能傲霜,于深秋傲然开放,尽管金风一起,百草萧瑟,梧桐叶落,众香凋零,但菊花即使枯干焦烂也依然附于枝头,并无花落满地金的景象。
于是,东坡一面哂笑着王荆公江郎才尽,一边略作沉吟,依韵续上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不久,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左迁黄州。重九之后,一日大风起,苏东坡步入园子中一看,只见昨日满园菊花,如今是香消玉殒,满地落金,顿时大惊失色。方悟当日哂笑荆公、续写诗句是何等轻薄之举,直为自己才疏学浅羞愧难当,从此切记休轻易说人笑人,吃一堑长一智也!”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苏轼的和陶九日闲居全文翻译
归 园 田 居(其三)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
4,人生到处知喝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老僧:即指奉闲。
③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④蹇驴:跛脚的驴。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赏析
赏析
【赏析】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佑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注释】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知何似:知道象什么。蹇:跛,蹩脚。
【简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对往事的眷念。用“雪泥鸿爪”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 出爪印一样。如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叹人生无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 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全诗比喻新奇,属对工巧,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
〔析赏〕有一次苏轼和其弟苏辙(子由)路经池渑,路上马死了,两人骑着蹇驴到渑池一僧寺寄宿,并在寺壁上题诗。后来子由写了一首《渑池怀旧》的诗。东坡旧地重游,当初接待全心全意的老僧却已死,寺里替老僧盖了一座新塔,当年东坡兄弟题诗的庙壁也坏啦!再也见不到旧日的题诗啦,东坡百感交集而作此诗,感慨人生在世如飞鸿。
5,苏东坡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什么意思
第一句话实际上有些在语法上属于倒装,正确语序(你)知人生到处似何。也就是说你知道人这一生所经历的事情就像什么吗?就像飞鸟在雪地下踏上的足印。言下之意说事情当下鲜明,但是久了可能痕迹就随风而逝了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一.题解要点:1出处:东坡全集2体裁:七言律诗3释题:和诗也,作诗术语,依照所和诗词韵脚所属的韵部,选择同步韵字来作诗词,称之为「和」。4背景:1宋仁宗嘉佑元年(西元一0五六年)苏洵带领苏轼、苏辙至京应考,途中路过渑池县寄宿奉闲和尚居室,并在壁上题诗。2嘉佑六年苏轼往赴凤翔任官,途中再经渑池,获弟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诗,即和其诗韵写了此诗。5主旨:本诗以怀旧为题材,抒写人生无常的慨叹,并以昔日的坎坷艰难与弟共勉。6内容:前四句是议论,譬喻人生无常的慨叹;后四句是叙述,追忆往日艰难的情境。7文评:1本诗不作抽象的思辨与推理,而借生动的形象,表达对人生际遇的感受,这种手法正是宋代哲理诗的特色。2颔联「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采「单行入律」,对仗未工整,然意境自然灵动,正是东坡诗的本色。8音韵:平起首句不入韵。韵脚:泥、西、题、嘶(平声齐韵)。二.作者精要:1名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2生平:1禀性聪慧,由母亲程氏亲自授教。仁宗嘉佑二年,登进士第。2神宗熙宁四年,上书议论新法,与王安石不合,自请外放,历迁各州。后贬至海南儋州(今海南岛儋县)。3出知杭州,建西湖长堤(世称苏堤,「苏堤春晓」为西湖十景之一)。后卒于常州。3学术:1思想恢弘,才气纵横,文笔雄深雅健。2其文汪洋宏肆,尤长于说理,策议论辩均所擅长,诗、词、书、画造诣亦高。3苏轼与父洵、弟辙并称「三苏」,亦同列名为「唐宋古文八大家」。4著作:着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书。三.要句解析:1.要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语译:人生所到之处像什么呢?应该像是飞鸿踏在雪地上。句旨:谓人生无常,世事易泯。2.要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语译:雪地上偶然留下指爪的痕迹,鸿雁飞走了,那里还计较脚印留在何处呢?句旨:谓人生在世,漂泊不定。3.要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语译:老和尚已经过世了,变成一座新建的葬骨塔,墙壁毁坏,再也看不见旧日壁上的题诗。句旨:谓奉闲和尚刚过世不久,而寺壁毁坏,往日题壁诗4.要句: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语译:你还记得当年坎坷艰辛的旅途吗?路途遥远、人已疲累,所乘的跛脚驴啼声悲鸣。句旨:以往日赴京应考旅途艰困的情景与弟共勉。四、修辞重点:1.譬喻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2.示现路长人困蹇驴嘶。3.顶针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4.对偶(1)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2)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五、形音义辨:1.雪泥鸿爪-雪地上偶然留下的指爪痕。后比喻人生境遇变化无常。2.无由-无法、无从。3.崎岖-山路高低难行的样子。此喻世路坎坷艰辛。4.蹇驴-跛足的驴子。蹇,音ㄐㄧㄢˇ。5.嘶-驴子悲鸣声。六、成语运用:1雪泥鸿爪: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或以喻人生聚散无常,有如鸿雁留于雪上的爪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生如浮萍,漂泊天地间,就好象小鸟一样,飞过来飞过去,偶一驻足,也不过是待一段时间而已,可能会留下你活动的痕迹,可是又劝你别太认真,只留下淡淡的痕迹即可。下面隐喻的意思是,说不定哪天你又要走了,被迫的也好是自愿的也好,反正是还得漂泊;雪地上还会下雪的,把你的痕迹又盖住了,也就是说人一走茶就凉,时间会扶平一切的意思。总体来说是说诗人恬淡的心境的。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君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往事留下的痕迹近义词:飞鸿印雪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苏轼与苏辙兄弟曾在渑池一寺院住过,与寺院老和尚关系很好,并在寺内墙上题诗。苏轼赴任陕西路过渑池时(今属河南)。其弟苏辙送作者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写了首《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苏轼和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注释】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老僧:即指奉闲。 ③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④蹇驴:跛脚的驴。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简析】 这首诗是写诗人对往事的眷念。用“雪泥鸿爪”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 出爪印一样。如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叹人生无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 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全诗比喻新奇,属对工巧,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 〔析赏〕有一次苏轼和其弟苏辙(子由)路经池渑,路上马死了,两人骑着蹇驴到渑池一僧寺寄宿,并在寺壁上题诗。后来子由写了一首《渑池怀旧》的诗。东坡旧地重游,当初接待全心全意的老僧却已死,寺里替老僧盖了一座新塔,当年东坡兄弟题诗的庙壁也坏啦!再也见不到旧日的题诗啦,东坡百感交集而作此诗,感慨人生在世如飞鸿。和子由渑池怀旧苏 轼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意思是人生所到之处像什么呢?应该像是飞鸿踏在雪地上。句旨:谓人生无常,世事易泯。这两句主要是想表达诗人对往事的眷念.用“雪泥鸿爪”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出爪印一样.感叹人生无定无常,但是往日各种坎坷遭遇,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然后,整首诗里,苏轼认为,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如何能够实现抱负.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苏轼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微缩的展示.
文章TAG:
陶诗 苏东坡 东坡居士 酒醉 问陶诗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