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80年代5斤装的吉林长白山天池酒厂生产的大参王酒现在值多少钱有

应该不能吃小
商标完好可卖1000--1500元

80年代5斤装的吉林长白山天池酒厂生产的大参王酒现在值多少钱有

2,含羊字形容合家欢乐的诗句有哪些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万羊亦是男儿事,莫学狂夫取次尝. 羊马群中觅人道,雁门关外绝人家.《边头作》李端邠郊泉脉动,落日上城楼. 羊马水草足,羌胡帐幕稠. 射雕过海岸,传箭怯边州. 何事归朝将,今年又拜侯. 《送人游塞》齐己槐柳野桥边,行尘暗马前. 秋风来汉地,客路入胡天. 雁聚河流浊,羊群碛草膻. 那堪陇头宿,乡梦逐潺湲. 《襄阳道》元稹羊公名渐远,唯有岘山碑. 近日称难继,曹王任马彝. 椒兰俱下世,城郭到今时. 汉水清如玉,流来本为谁. 《泛江玩月十二韵》元稹楚塞分形势,羊公压大邦. 因依多士子,参画尽敦厖. 岳璧闲相对,荀龙自有双. 共将船载酒,同泛月临江. 远树悬金镜,深潭倒玉幢. 委波添净练,洞照灭凝釭. 阗咽沙头市,玲珑竹岸窗. 巴童唱巫峡,海客话神泷. 已困连飞盏,犹催未倒缸. 饮荒情烂熳,风棹乐峥摐. 胜事他年忆,愁心此夜降. 知君皆逸韵,须为应莛撞. 《早春登龙山静胜寺时非休浣司空特许是行因赠》元稹谢傅知怜景气新,许寻高寺望江春. 龙文远水吞平岸,羊角轻风旋细尘. 山茗粉含鹰觜嫩,海榴红绽锦窠匀. 归来笑问诸从事,占得闲行有几人. 《阙题》杨师道汉家伊洛九重城,御路浮桥万里平. 桂户雕梁连绮翼,虹梁绣柱映丹楹. 朝光欲动千门曙,丽日初照百花明. 燕赵蛾眉旧倾国,楚宫腰细本传名. 二月桑津期结伴,三春淇水逐关情. 兰丛有意飞双蝶,柳叶无趣隐啼莺. 扇里细妆将夜并,风前独舞共花荣. 两鬟百万谁论价,一笑千金判是轻. 不为披图来侍寝,非因主第奉身迎. 羊车讵畏青门闭,兔月今宵照后庭. 《同颜使君真卿岘山送李法曹阳冰西上献书时会》皎然汉日中郎妙,周王太史才. 云书捧日去,鹤版下天来. 草见吴洲发,花思御苑开. 羊公惜风景,欲别几迟回. 《登沃州山》耿湋沃州初望海,携手尽时髦. 小暑开鹏翼,新蓂长鹭涛. 月如芳草远,身比夕阳高. 羊祜伤风景,谁云异我曹. 《奉和元承杪秋忆终南旧居》耿湋白玉郎仍少,羊车上路平. 秋风摇远草,旧业起高情. 乱树通秦苑,重原接杜城. 溪云随暮淡,野水带寒清. 广树留峰翠,闲门响叶声. 近樵应已烧,多稼又新成. 解佩从休沐,承家岂退耕. 恭侯有遗躅,何事学泉明. 《登襄阳岘山》张九龄昔年亟攀践,征马复来过. 信若山川旧,谁如岁月何. 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磨. 令图犹寂寞,嘉会亦蹉跎. 宛宛樊城岸,悠悠汉水波. 逶迤春日远,感寄客情多. 地本原林秀,朝来烟景和. 同心不同赏,留叹此岩阿. 《初入太行路》白居易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莽. 尝闻此中险,今我方独往. 马蹄冻且滑,羊肠不可上. 若比世路难,犹自平于掌. 《江南谪居十韵》白居易自哂沉冥客,曾为献纳臣. 壮心徒许国,薄命不如人. 才展凌云翅,俄成失水鳞. 葵枯犹向日,蓬断即辞春. 泽畔长愁地,天边欲老身. 萧条残活计,冷落旧交亲. 草合门无径,烟消甑有尘. 忧方知酒圣,贫始觉钱神. 虎尾难容足,羊肠易覆轮. 行藏与通塞,一切任陶钧. 《送友人上峡赴东川辟命》白居易见说瞿塘峡,斜衔滟滪根. 难于寻鸟路,险过上龙门. 羊角风头急,桃花水色浑. 山回若鳌转,舟入似鲸吞. 岸合愁天断,波跳恐地翻. 怜君经此去,为感主人恩. 《奉和汴州令狐令公二十二韵》白居易客有东征者,夷门一落帆. 二年方得到,五日未为淹. 在浚旌重葺,游梁馆更添. 心因好善乐,貌为礼贤谦. 俗阜知敦劝,民安见察廉. 仁风扇道路,阴雨膏闾阎. 文律操将柄,兵机钓得钤. 碧幢油叶叶,红旆火襜襜. 景象春加丽,威容晓助严. 枪森赤豹尾,纛吒黑龙髯. 门静尘初敛,城昏日半衔. 选幽开后院,占胜坐前檐. 平展丝头毯,高褰锦额帘. 雷捶柘枝鼓,雪摆胡腾衫. 发滑歌钗坠,妆光舞汗沾. 回灯花簇簇,过酒玉纤纤. 馔盛盘心殢,醅浓盏底黏. 陆珍熊掌烂,海味蟹螯咸. 福履千夫祝,形仪四座瞻. 羊公长在岘,傅说莫归岩. 眷爱人人遍,风情事事兼. 犹嫌客不醉,同赋夜厌厌. 《中元作》李商隐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赠司勋杜十三员外》李商隐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 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 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 汉江远吊西江水,羊祜韦丹尽有碑. 《自遣诗三十首》陆龟蒙五年重别旧山村,树有交柯犊有孙. 更感卞峰颜色好,晓云才散便当门. 雪下孤村淅淅鸣,病魂无睡洒来清. 心摇只待东窗晓,长愧寒鸡第一声. 多情多感自难忘,只有风流共古长. 座上不遗金带枕,陈王词赋为谁伤. 甫里先生未白头,酒旗犹可战高楼. 长鲸好鲙无因得,乞取艅艎作钓舟. 花濑濛濛紫气昏,水边山曲更深村. 终须拣取幽栖处,老桧成双便作门. 阴洞曾为采药行,冷云凝绝烛微明. 玉芝敲折琤然堕,合有真人上姓名. 长叹人间发易华,暗将心事许烟霞. 病来前约分明在,药鼎书囊便是家. 酝得秋泉似玉容,比于云液更应浓. 思量北海徐刘辈,枉向人间号酒龙. 羊侃多应自古豪,解盘金槊置纤腰. 纵然此事教双得,不博溪田二顷苗. 偶然携稚看微波,临水春寒一倍多. 便使笔精如逸少,懒能书字换群鹅. 昔闻庄叟迢迢梦,又道韩生苒苒飞. 知有姓名聊寄问,更无言语抱斜晖. 雪侵春事太无端,舞急微还近腊寒. 应是也疑真宰怪,休时犹未遍林峦. 数尺游丝堕碧空,年年长是惹东风. 争知天上无人住,亦有春愁鹤发翁. 谁使寒鸦意绪娇,云情山晚动情憀. 乱和残照纷纷舞,应索阳乌次第饶. 古往天高事渺茫,争知灵媛不凄凉. 月娥如有相思泪,只待方诸寄两行. 本来云外寄闲身,遂与溪云作主人. 一夜逆风愁四散,晓来零落傍衣巾. 渊明不待公田熟,乘兴先秋解印归. 我为馀粮春未去,到头谁是复谁非. 云拥根株抱石危,斫来文似瘦蛟螭. 幽人带病慵朝起,只向春山尽日欹. 月淡花闲夜已深,宋家微咏若遗音. 重思万古无人赏,露湿清香独满襟. 南岸春田手自农,往来横截半江风. 有时不耐轻桡兴,暂欲蓬山访洛公. 贤达垂竿小隐中,我来真作捕鱼翁. 前溪一夜春流急,已学严滩下钓筒. 水国君王又姓萧,风情由是冠南朝. 灵和殿下巴江柳,十二旒前舞翠条. 强梳蓬鬓整斜冠,片烛光微夜思阑. 天意最饶惆怅事,单栖分付与春寒. 无多药圃近南荣,合有新苗次第生. 稚子不知名品上,恐随春草斗输赢. 一派溪随箬下流,春来无处不汀洲. 漪澜未碧蒲犹短,不见鸳鸯正自由. 山下花明水上曛,一桡青翰破霞文. 越人但爱风流客,绣被何须属鄂君. 妍华须是占时生,准拟差肩不近情. 佳丽几时腰不细,荆王辛苦致宫名. 姹女精神似月孤,敢将容易入洪炉. 人间纵道铅华少,蝶翅新篁未肯无. 贞白求丹变姓名,主恩潜助亦无成. 侯家竟换梁天子,王整徒劳作外兵. 春雨能膏草木肥,就中林野碧含滋. 唯馀病客相逢背,一夜寒声减四肢.

含羊字形容合家欢乐的诗句有哪些

3,唐朝初期为什么边塞诗会盛行

边塞诗是唐朝初中期诗人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什么唐朝会有这样一段边塞诗盛行的阶段呢?我们所熟悉的初唐四杰杨炯的这首《从军行》,就是在那个时期创作的: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百夫长,其实就是一个很小的官百十号人的官,宁做这样一个下层小军官也胜过做一个书生。?在秦汉时期,就有“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这一说,这里的山西又叫关西,东西的分界线就是现在的河南灵宝和三门峡之间,东面叫山东或者关东,在汉书里说:山西出将是因为“地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备战,高上勇力鞍马骑射”。因为地理位置区别,这里战事频繁,从军就成了一种地域精神,形成以从军博取功名的习尚,以至于当时的一些太学生就“不以举荐为意”而专心于“今古用兵成败之事”。据旧唐书记载,其情景是“人人投募,争欲征行,”有的甚至自备物品也要参军,形成了历史上少有的盛况。那时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窦威的,早年“耽玩文史”,后来他几个兄弟,都不喜文墨,都是以军工致仕而得以“显通”,这几个兄长对窦威说:当年孔子“积学成圣”,被人成为圣人,可是在他生活的时期,却生活的很贫苦,孔子都这样,像你这样精通诗书、圣道又想达到什么目的呢?这就说明当时对这些读书人都不是很看好,有一些人就在边塞征战立功而当上 高官,这就在当时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普遍价值观,对很多人形成了边塞的向往和期待。还有一个叫陈子昂的,他的《登幽州台歌》家喻户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当时他跟随建安王讨伐契丹,主动献策被谢绝,在失意之余写下了这首诗。总的来说,就是整个社会重视军功的氛围,给边塞的发展诗创造了这种基础环境,给唐诗增添了这种边塞的色彩。
唐代边塞诗,特别是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是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与古典诗歌高度发展成熟的历史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一、“烽燧不惊,华戎同轨”:强盛的唐帝国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唐承隋起,重建大一统封建王朝,并且在开元、天宝时期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辉煌的顶峰。唐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国内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对外空前开放,思想高度活跃,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流动、变易的趋势,给人以蓬勃而富有生机的感受。这样的时代氛围,必然有助于打开人的眼界,充实人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澜,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丰富的源泉。盛唐边塞诗正是在唐帝国所开创的空前强盛的政治经济文化这一肥沃土壤里迅速成长繁荣的。 处在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经济是十分繁荣的。由于唐初均田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由于隋末农民起义对豪强地主势力的打击,使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人身依附,唐代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解放。至贞观年间,唐朝的经济不仅得到全面恢复,还有了很大发展,其时“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备。又颇致丰稔,米斗三四钱”2。到玄宗时代,唐朝的经济更是达到了最高峰,已是“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3。元结也说:“开元天宝之中,耕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量”。4 唐帝国更是一个气度恢宏的大国,言路开通,思想活跃,政治文化氛围较为宽松自由。像元稹的《连昌宫词》、白居易的《采诗官》等,虽然批评了皇帝,也并没有犯忌讳。正因为这样,所以朝野上下,有一股比较自由的空气,诗人可以“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立风前”,可以“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5。宋洪迈对唐代君王的气度颇为感慨,认为“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对触及宫廷禁忌之事的诗歌作者,“而上之人亦不为罪”6。 唐代的变革带来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兴盛局面,形成了屹立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欣羡赞美的“盛唐气象”:“于斯时也,烽燧不惊,华戎同轨……象郡、炎州之玩,鸡林、鳀海之珍,莫不结辙于象胥,骈罗于典属。膜拜丹墀之下,夷歌立仗之前,可谓冠带百蛮,车书万里。”7唐代边塞诗尤其是盛唐边塞诗的雄豪风貌,正是以强大帝国蒸蒸日上的国势及其所展示的“盛唐气象”为其现实依凭的。 二、“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积极的社会心理 唐代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进取的时代,“万马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麒麟”8;唐代又是一个人们普遍渴求建功立业的时代,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9。士大夫们多具有为国出力、青史留名的抱负,希望有所作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10,“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11。对于他们来说,世界是广阔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1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13。由士风而及民风,这一昂扬向上的精神成为盛唐的时代气象和普遍的社会风气,这就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积极的社会心理。 首先,盛唐之时,“天下雌韩而雄魏,壮武而柔文”14,整个社会弥漫着英雄主义的气氛,与前代相比,唐人有更多的任侠尚武之气,特别是边塞诗人,更是任侠使气,狂放不羁。如王勃常“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15;陈子昂虽“体弱多疾”,却“奇杰过人,姿状岳立,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至十七八未知书,尝从博徒人乡学,慨然立志”,“其立言措意,在王霸大略而已”,“感激忠义,常欲奋身以答国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其苟容”。其所作《饯陈少府从军序》一文,更是直抒心臆,其言道:“少府叔风彩龙章,才高位下。班超远慕,每言关塞之勋;梁竦长怀,耻为州县之职。”16李白“十五好剑术,遍干诸候”,“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17;高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18。王维的《送高判官从军赴河西序》称:“高子读书五车,运筹百胜。慷慨谋议,折天口之是非;指画山川,知地形之要害。……公卿籍甚,遍交欢于五侯;孙吴暗合,将建功于万里。”19 其次,唐人又有从军入幕和漫游边塞的风尚,从而使得文人士大夫能够亲历边塞,接触边塞生活。唐代制度规定,边帅可以自辟幕僚。《通典》卷三二载,唐采访、节度等使之僚佐,“皆使自辟召,然后上闻,其未奏报者称摄”。这种制度使得那些在科举考场上失利、人仕无门的文士,有可能通过人幕而释褐。如《全唐文》卷五00权德舆《王崇术神道碑》所盲:“开元中,举孝廉,仍岁为有司所诎,因罢卷慨息,慕班超、傅介子之为人,遂从河西节度史杜尚书暹,抚剑相合。”而唐代科举考试中,又把“军谋宏远,堪任将率”20一科与选拔政治人才制度并列,这极大地刺激士人关心边事军情。王谠《唐语林》评论道:“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迁腾倏忽,坐致郎省。”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对 此文人人幕情形描述道:“盖唐制,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而布衣流落才士,更多因缘幕府,蹑级进身,要视其主之好文何如,然后同调萃,唱和广。”唐代文人人幕往往可迅速升迁,故吸引了大批读书士子,而军幕中如行军司马、副使、判官、支使、掌书记、参谋等,常由士子担任,这对士人踊跃赴幕,有着强烈的促进作用。如杨炯高呼“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1;王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22;始入幕府后终为节度史的高适也说:“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由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23岑参更有“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24之语。在此风气之下,唐代很多著名诗人都曾亲赴边塞,人幕参战,谋划军机。 第三,唐代军幕之主中有不少文武兼擅,好文学,喜延揽文学之士,从而为边塞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艺术创作环境。以郭震、张说为例,二人皆出将人相,为文武之全才。郭震年16岁人太学,18岁擢进士第,其年判人高等。张说所撰《兵部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记载,武则天令郭震抄录旧文,震上《古剑歌》,“则天览而佳之,令写数十本,遍赠学士李峤、阎朝隐等”25。郭震是文士中的佼佼者,后来却担当重要武职,曾任凉州都督兼陇右诸军大使、骁骑大将军兼安西大都护、四镇经略使、金山道大总管。他在安西经营十余年,屡建奇功,四镇安宁。郭震行状是张说所撰,说本人也是文武全才。《旧唐书·张说传》对他有如下记载:“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为文俊丽,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笔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词人成风诵之。尤长于碑文墓志,当代无能及者。”张说是一代文宗,又曾出任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检校并州大督府长史兼天兵军大使、朔方军节度史。他在担当军职期间,便多有建树。以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高适之幕主而言,岑参之幕主封长清有文才,《旧唐书》本传说:“外祖犯罪流放安西效力,守胡城南门,颇读书,每坐常清于城门楼上,教其读书,多所历览。”“常清于幕中潜作捷出……(高)仙芝所欲言,无不周悉,仙芝大骇异之。”“常清有才学,果决。”今存文一篇。26高适之幕主哥舒翰则“好读《左氏春秋传》及《汉书》”27。幕主与文学之士相聚幕中,赋诗谈艺,文学创作环境相当好,故有人认为唐代边地军旅幕府中有一种类似于建安诗人的创作环境。 第四,唐代君王对边塞诗的特殊爱好对士风民气的导向也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唐诗的繁荣,发轫于初唐的诗歌革新,而边塞诗的兴起,则是这一革新的重要契机和显著标志。唐太宗李世民堪称这一革新的先驱,他首开风气,带头写了一系列的边塞作品,明确主张“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28,“浇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质"29。唐玄宗李隆基所作边塞诗也很可观,其《平胡》歌颂大唐军威:“雾扫清玄塞,云开静朔方。武功今已立,文德愧前王”,显示了盛唐气势。他的《送张说巡边》,应制唱和之臣有张说、宋璟、张九龄、徐坚、贺知章等21人。此外,另有应制送张说的诗人数十名,应制诗总共多达70余首,可谓由玄宗一诗而引出近百篇边塞诗。可见,唐代皇帝的创作与提倡对边塞诗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盛唐之音与边塞之声:唐诗的整体繁荣和边塞诗的长期发展是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内在逻辑起点 唐边塞诗的繁荣,既有其共时性的因素,诸如盛唐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的强盛,同时又有其历时性的“史”的因素,即从文学发展的流变来看,盛唐边塞诗之所以能够成为历代边塞诗之冠,主要是因为它是唐诗全面繁荣和边塞诗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唐诗的整体繁荣带动了边塞诗的创作水平,提高了边塞诗的艺术成就。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极盛时代,诗歌总量现存超过50000首,诗歌作者近2300人,诗歌繁荣盛况空前,唐诗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其题材之广泛,技巧之成熟,流派之众多,体裁之完备,揭露社会矛盾之深刻,描摹人物心态之细致,几达空前绝后之地步!唐代诗歌的这种整体氛围和总体格局,使得作为唐代诗歌重要组成部分的唐代边塞诗的创作水平和规模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拓展。
唐代边塞诗,特别是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是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与古典诗歌高度发展成熟的历史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一、“烽燧不惊,华戎同轨”:强盛的唐帝国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唐承隋起,重建大一统封建王朝,并且在开元、天宝时期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辉煌的顶峰。唐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国内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对外空前开放,思想高度活跃,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流动、变易的趋势,给人以蓬勃而富有生机的感受。这样的时代氛围,必然有助于打开人的眼界,充实人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澜,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丰富的源泉。盛唐边塞诗正是在唐帝国所开创的空前强盛的政治经济文化这一肥沃土壤里迅速成长繁荣的。 处在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经济是十分繁荣的。由于唐初均田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由于隋末农民起义对豪强地主势力的打击,使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人身依附,唐代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解放。至贞观年间,唐朝的经济不仅得到全面恢复,还有了很大发展,其时“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备。又颇致丰稔,米斗三四钱”2。到玄宗时代,唐朝的经济更是达到了最高峰,已是“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3。元结也说:“开元天宝之中,耕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量”。4 唐帝国更是一个气度恢宏的大国,言路开通,思想活跃,政治文化氛围较为宽松自由。像元稹的《连昌宫词》、白居易的《采诗官》等,虽然批评了皇帝,也并没有犯忌讳。正因为这样,所以朝野上下,有一股比较自由的空气,诗人可以“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立风前”,可以“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5。宋洪迈对唐代君王的气度颇为感慨,认为“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对触及宫廷禁忌之事的诗歌作者,“而上之人亦不为罪”6。 唐代的变革带来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兴盛局面,形成了屹立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欣羡赞美的“盛唐气象”:“于斯时也,烽燧不惊,华戎同轨……象郡、炎州之玩,鸡林、鳀海之珍,莫不结辙于象胥,骈罗于典属。膜拜丹墀之下,夷歌立仗之前,可谓冠带百蛮,车书万里。”7唐代边塞诗尤其是盛唐边塞诗的雄豪风貌,正是以强大帝国蒸蒸日上的国势及其所展示的“盛唐气象”为其现实依凭的。 二、“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积极的社会心理 唐代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进取的时代,“万马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麒麟”8;唐代又是一个人们普遍渴求建功立业的时代,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9。士大夫们多具有为国出力、青史留名的抱负,希望有所作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10,“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11。对于他们来说,世界是广阔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1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13。由士风而及民风,这一昂扬向上的精神成为盛唐的时代气象和普遍的社会风气,这就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积极的社会心理。 首先,盛唐之时,“天下雌韩而雄魏,壮武而柔文”14,整个社会弥漫着英雄主义的气氛,与前代相比,唐人有更多的任侠尚武之气,特别是边塞诗人,更是任侠使气,狂放不羁。如王勃常“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15;陈子昂虽“体弱多疾”,却“奇杰过人,姿状岳立,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至十七八未知书,尝从博徒人乡学,慨然立志”,“其立言措意,在王霸大略而已”,“感激忠义,常欲奋身以答国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其苟容”。其所作《饯陈少府从军序》一文,更是直抒心臆,其言道:“少府叔风彩龙章,才高位下。班超远慕,每言关塞之勋;梁竦长怀,耻为州县之职。”16李白“十五好剑术,遍干诸候”,“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17;高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18。王维的《送高判官从军赴河西序》称:“高子读书五车,运筹百胜。慷慨谋议,折天口之是非;指画山川,知地形之要害。……公卿籍甚,遍交欢于五侯;孙吴暗合,将建功于万里。”19 其次,唐人又有从军入幕和漫游边塞的风尚,从而使得文人士大夫能够亲历边塞,接触边塞生活。唐代制度规定,边帅可以自辟幕僚。《通典》卷三二载,唐采访、节度等使之僚佐,“皆使自辟召,然后上闻,其未奏报者称摄”。这种制度使得那些在科举考场上失利、人仕无门的文士,有可能通过人幕而释褐。如《全唐文》卷五00权德舆《王崇术神道碑》所盲:“开元中,举孝廉,仍岁为有司所诎,因罢卷慨息,慕班超、傅介子之为人,遂从河西节度史杜尚书暹,抚剑相合。”而唐代科举考试中,又把“军谋宏远,堪任将率”20一科与选拔政治人才制度并列,这极大地刺激士人关心边事军情。王谠《唐语林》评论道:“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迁腾倏忽,坐致郎省。”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对 此文人人幕情形描述道:“盖唐制,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而布衣流落才士,更多因缘幕府,蹑级进身,要视其主之好文何如,然后同调萃,唱和广。”唐代文人人幕往往可迅速升迁,故吸引了大批读书士子,而军幕中如行军司马、副使、判官、支使、掌书记、参谋等,常由士子担任,这对士人踊跃赴幕,有着强烈的促进作用。如杨炯高呼“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1;王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22;始入幕府后终为节度史的高适也说:“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由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23岑参更有“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24之语。在此风气之下,唐代很多著名诗人都曾亲赴边塞,人幕参战,谋划军机。 第三,唐代军幕之主中有不少文武兼擅,好文学,喜延揽文学之士,从而为边塞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艺术创作环境。以郭震、张说为例,二人皆出将人相,为文武之全才。郭震年16岁人太学,18岁擢进士第,其年判人高等。张说所撰《兵部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记载,武则天令郭震抄录旧文,震上《古剑歌》,“则天览而佳之,令写数十本,遍赠学士李峤、阎朝隐等”25。郭震是文士中的佼佼者,后来却担当重要武职,曾任凉州都督兼陇右诸军大使、骁骑大将军兼安西大都护、四镇经略使、金山道大总管。他在安西经营十余年,屡建奇功,四镇安宁。郭震行状是张说所撰,说本人也是文武全才。《旧唐书·张说传》对他有如下记载:“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为文俊丽,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笔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词人成风诵之。尤长于碑文墓志,当代无能及者。”张说是一代文宗,又曾出任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检校并州大督府长史兼天兵军大使、朔方军节度史。他在担当军职期间,便多有建树。以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高适之幕主而言,岑参之幕主封长清有文才,《旧唐书》本传说:“外祖犯罪流放安西效力,守胡城南门,颇读书,每坐常清于城门楼上,教其读书,多所历览。”“常清于幕中潜作捷出……(高)仙芝所欲言,无不周悉,仙芝大骇异之。”“常清有才学,果决。”今存文一篇。26高适之幕主哥舒翰则“好读《左氏春秋传》及《汉书》”27。幕主与文学之士相聚幕中,赋诗谈艺,文学创作环境相当好,故有人认为唐代边地军旅幕府中有一种类似于建安诗人的创作环境。 第四,唐代君王对边塞诗的特殊爱好对士风民气的导向也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唐诗的繁荣,发轫于初唐的诗歌革新,而边塞诗的兴起,则是这一革新的重要契机和显著标志。唐太宗李世民堪称这一革新的先驱,他首开风气,带头写了一系列的边塞作品,明确主张“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28,“浇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质"29。唐玄宗李隆基所作边塞诗也很可观,其《平胡》歌颂大唐军威:“雾扫清玄塞,云开静朔方。武功今已立,文德愧前王”,显示了盛唐气势。他的《送张说巡边》,应制唱和之臣有张说、宋璟、张九龄、徐坚、贺知章等21人。此外,另有应制送张说的诗人数十名,应制诗总共多达70余首,可谓由玄宗一诗而引出近百篇边塞诗。可见,唐代皇帝的创作与提倡对边塞诗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盛唐之音与边塞之声:唐诗的整体繁荣和边塞诗的长期发展是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内在逻辑起点 唐边塞诗的繁荣,既有其共时性的因素,诸如盛唐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的强盛,同时又有其历时性的“史”的因素,即从文学发展的流变来看,盛唐边塞诗之所以能够成为历代边塞诗之冠,主要是因为它是唐诗全面繁荣和边塞诗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唐诗的整体繁荣带动了边塞诗的创作水平,提高了边塞诗的艺术成就。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极盛时代,诗歌总量现存超过50000首,诗歌作者近2300人,诗歌繁荣盛况空前,唐诗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其题材之广泛,技巧之成熟,流派之众多,体裁之完备,揭露社会矛盾之深刻,描摹人物心态之细致,几达空前绝后之地步!唐代诗歌的这种整体氛围和总体格局,使得作为唐代诗歌重要组成部分的唐代边塞诗的创作水平和规模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拓展。

唐朝初期为什么边塞诗会盛行


文章TAG:吉林省德惠市五粮酿酒厂参王酒价格表  80年代5斤装的吉林长白山天池酒厂生产的大参王酒现在值多少钱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