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蜜润玉入魔旭凤来救,香蜜沉沉中旭凤最后知道是锦觅拿九转金丹救得他吗是怎么知道的
来源:整理 编辑:美酒知识 2024-02-04 08:58:47
本文目录一览
1,香蜜沉沉中旭凤最后知道是锦觅拿九转金丹救得他吗是怎么知道的
旭凤早晚都要明白锦觅的心,旭凤早晚都要知道锦觅是因为有绝情丹的存在才对他前后不一,只要心意相通,之前的那些不堪过往,就烟消云散了,看预告好像是锦觅还要死一次呀。﹏8226;1.旭凤知道那只靥兽跟着她,烧她也是逼自己放下。2嗯,润玉应该不是假装喜欢锦觅,起初他并不知道锦觅的身世,但是不排除他有通过锦觅接近旭凤的想法,但是他还是对锦觅有相当的好感的。而知道了锦觅是水神的女儿之后就开始利用多于真情了,可是人麽总会顾此失彼,润玉得了天下却也失了己心。3.你忘了锦觅出生长大后喜欢钻研修炼,而且喜欢钻研如何成魔……
2,香蜜沉沉大结局是什么
润玉发动天魔大战只为要回未过门的妻子锦觅,可旭凤坚决不放锦觅,哪怕发动天魔大战,润玉不惜一切也要夺回锦觅,锦觅阻止不了旭凤跟润玉兄弟二人手足相残,唯有以身阻止这场浩劫了,锦觅无奈只有牺牲自己来阻止兄弟二人开战,旭凤刚好不敌润玉,锦觅以身挡剑救了旭凤,锦觅这种死法终于兄弟二人平息了这场战争。以下为事件新闻原稿,供参考。《香蜜沉沉烬如霜》结局了就剩下最后的一虐了,润玉发动天魔大战只为要回未过门的妻子锦觅,可旭凤坚决不放锦觅,哪怕发动天魔大战,润玉不惜一切也要夺回锦觅,锦觅阻止不了旭凤跟润玉兄弟二人手足相残,唯有以身阻止这场浩劫了,锦觅无奈只有牺牲自己来阻止兄弟二人开战,旭凤刚好不敌润玉,锦觅以身挡剑救了旭凤,锦觅这种死法终于兄弟二人平息了这场战争。 锦觅让他们答应不再开战,润玉和旭凤答应了锦觅的请求,锦觅最终躺在旭凤的怀里最后一次表白旭凤“旭凤,我爱你!”,旭凤痛哭。
3,穗禾结局是什么
穗禾后期黑化,杀死了锦觅的父亲水神,最终还是被众仙知晓了。残杀上神可是要被下地狱的,更何况穗禾当年是和天后一起谋害水神的。这时候润玉也当上了天帝,后将穗禾打入了十八层地狱,让她永生不得入神籍。天后为了旭凤能够顺利登上天帝之位,竟把毕生功力都传给了穗禾,想让她辅佐并照顾旭凤。而唯一有资格能和旭凤竞争天帝之位的只有润玉,所以穗禾就想杀死润玉。而又因旭凤一心思念锦觅,所以锦觅也是她的目标。故此她杀死了水神和风神,却不料那一幕竟被润玉看到,后来俩人做了一笔交易,那就是润玉不揭发她,但要她把此事嫁祸给旭凤。这样一来,锦觅和旭凤必然不能在一起,她也算得偿所愿吧。后来在锦觅和润玉大婚之日,旭凤竟公然抢亲。而穗禾千算万算都没算到锦觅会在婚礼上杀死旭凤,事后她也后悔不已。润玉原以为旭凤死了锦觅会和自己在一起,可没想到锦觅醒来还是对旭凤痴情。后期,锦觅在魔界和旭凤再次和好,两人还又重新举办了一场婚礼。穗禾因多次拆散锦觅和旭凤,还对锦觅下毒手,其实这一切润玉都看在眼里,可他觉得锦觅虽是背叛了自己,但他依然不让任何人伤害锦觅。而就在锦觅和旭凤在魔界举行婚礼的时候,润玉带着大量兵马攻打魔界,而锦觅为了救旭凤,受了润玉三掌,临死之际她对旭凤说:此生我不欠你什么了。锦觅死后润玉和旭凤和好如初了,润玉也放下了对锦觅的感情。而穗禾杀死水神的真相,最终还是被众仙知晓了。残杀上神可是要被下地狱的,更何况穗禾当年是和天后一起谋害水神的。那这时候润玉也当上了天帝,后将穗禾打入了十八层地狱,让她永生不得入神籍。《香蜜沉沉烬如霜》穗禾是一个高傲任性、为爱痴狂的鸟族首领,虽然高傲并且任性,可同时她也身肩一族重任,可是最后却因为深陷爱而不得的痛苦中逐渐迷失自己。一边是家族重任,一边是个人感情,当两件事情接憧而来的时候,就连高傲任性的穗禾都是招架不住,可爱情还是让她迷失了自己,迷失在了爱情的漩涡中。
4,米线街上卖的那种是怎么做出来的
米线为一古老食物,古烹饪书《食次》之中,记米线为“粲”。《食次》一说即为《隋书》所记《食馔次第法》,南宋时散佚。“粲”本意为精米,引申义为“精制餐食”。齐民要术中谓“粲”之制作,先取糯米磨成粉,加以蜜、水,调至稀稠适中,灌入底部钻孔之竹勺,粉浆流出为细线,再入锅中,以膏油煮熟,即为米线。以精米磨成精粉,又以精粉制成精致食品,因尊称米线为“粲”。又因其流出煮熟,乱如线麻,纠集缠绕,又称“乱积”。
至宋代,米线又称“米缆”,已可干制,洁白光亮,细如丝线,可馈赠他人。陈造《江湖长翁诗钞?旅馆三适》曰:“粉之且缕之,一缕百尺缰。匀细茧吐绪,洁润鹅截肪。吴侬方法殊,楚产可倚墙。嗟此玉食品,纳我蔬簌肠。七筋动辄空,滑腻仍甘芳。”时又有徐南卿《招饭》诗句“米缆丝作窝”,可见其时米线干品为鸟窝状,与如今昆明所制干米线如出一辙。
明清之时,米线又称作“米糷”。宋诩《宋氏养生部》曰:“米糷,音烂,谢叠山云:米线。”其制法记有两种。其一,“粳米甚洁,碓筛绝细粉,汤溲稍坚,置锅中煮熟。杂生粉少许,擀使环节,折切细条,暴燥。入肥汁中煮,以胡椒、施椒、酱油、葱调和。”其二,“粉中加米浆为糨,揉如索绿豆粉,入汤入釜中,取起。”
如今云南米线制作,仍有两法:其一,取大米发酵后磨制而成,俗称“酸浆米线”,其工艺复杂,生产费时,然筋骨好,滑爽回甜,有大米清香,为传统制法。其二,取大米磨粉后直接放在机器中挤压,靠摩擦的热度使其糊化成型,称为“干浆米线”,其晒干后即为“干米线”,方便携带贮藏。食用时再蒸煮涨发。干浆米线筋骨硬、咬口、线长,但香不及酸浆米线。
现当代的米线,由于机械化制作的带入,已经与传统方法制作有所区别。特别是南方各地制作的“米线(应该叫做米粉)”,已经与米线有所区别。米粉虽然形似米线,但实非米线,对于米线的定义,应该说以大米为原料,而米粉中由于添加了红薯粉、土豆粉等原料(所占比例也很多),使得口感,保存方式等都与米线有了很大的区别。从口感上,米线多为“水灵筋骨”,而米粉多为“柔绵筋骨”,米线入口较为滑爽,米粉入口较为粘糯。特别是“酸浆米线”与“酸粉”的区别更为巨大。酸粉入口“酸绵易化”,酸浆米线入口“酸脆筋斗”。“干米线”则与“米粉”类似,不同之处也在于是否以大米为原料。米粉易于保存,和“干米线”类似,晒干以后不仅可以长期保存,而且不容易变质。干米线由于制作简单,开始一步步取代酸浆米线,而干米线也被做得更细,更长。云南一带的米线为米线,其余地方的“米线”为“米粉”,米粉是在米线传播后的产物,是米线的传承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贵州的牛肉粉也是一道不错的美味,但是用米线替代牛肉粉里的“粉”来煮制的时候,米线却承受不了这种温度较高而容易断碎,同样米粉如果不在食用之前经过18~24小时的浸泡也难以被制作过桥米线的鸡汤烫熟。习惯吃米线的人很容易就能从口感上辨别“酸浆米线”、“酸粉”、“干米线”、“米粉”。
酸浆米线老少皆宜,由于传统制作方法的缘故,使得酸浆米线易于消化,干米线则略逊之。
借来的资料,希望能解决你的问题,米线我也很喜欢,特别是那种辣辣的感觉,很爽!一般来说,常见就是豆花米线,小锅米线,卤米线,炒米线,凉米线,三鲜米线等。这些做法米线很简单,但要好吃,要正宗,还是来昆明吧!如果你想知道最好吃的地方,我也可以提供的!
5,喻雪的诗句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雪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送卢员外》【唐】薛涛 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 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 5、《观猎》【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6、《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7、《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9、《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0、《北风行》【唐】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又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11、《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2、《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3、《学刘公干体》【南北朝】鲍照 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 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14、《村雪夜坐》【唐】白居易 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 15、《子夜四时歌》【南北朝】南朝民歌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16、《和乐天洛下雪中宴集寄汴州李尚书》【唐】刘禹锡 洛城无事足杯盘,风雪相和岁欲阑。 树上因依见寒鸟,坐中收拾尽闲官。 笙歌要请频何爽,笑语忘机拙更欢。 遥想兔园今日会,琼林满眼映旗竿。 17、《寒梅词》【唐】李九龄 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 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 18、《长安冬日》【唐】杜荀鹤 近腊饶风雪,闲房冻坐时。书生教到此,天意转难知。 吟苦猿三叫,形枯柏一枝。还应公道在,未忍与山期。 19、《独酌》【唐】杜牧 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何如钓船雨,篷底睡秋江。 20、《风雪中作》【唐】白居易 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 两重褐绮衾,一领花茸毡。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稳眠。 是时心与身,了无闲事牵。以此度风雪,闲居来六年。 忽思远游客,复想早朝士。踏冻侵夜行,凌寒未明起。 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不得身自由,皆为心所使。 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方寸语形骸,吾应不负尔。 21、《商州客舍》【唐】孟郊 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四望失道路,百忧攒肺肝。 日短觉易老,夜长知至寒。泪流潇湘弦,调苦屈宋弹。 识声今所易,识意古所难。声意今讵辨,高明鉴其端。 22、《钟陵夜阑作》【唐】韦庄 钟陵风雪夜将深,坐对寒江独苦吟。 流落天涯谁见问,少卿应识子卿心。 23、《大雪歌》【唐】李咸用 同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 玉圃花飘朵不匀,银河风急惊砂度。 谢客凭轩吟未住,望中顿失纵横路。 应是羲和倦晓昏,暂反元元归太素。 归太素,不知归得人心否? 24、《奉和圣制元日大雪登楼》【唐】张义方 恰当岁日纷纷落,天宝瑶花助物华。 自古最先标瑞牒,有谁轻拟比杨花。 密飘粉署光同冷,静压青松势欲斜。 岂但小臣添兴咏,狂歌醉舞一家家。“画堂晨起,来报雪花飞坠。”李白《清平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妆点万家清景,普绽琼花鲜丽” “暮雪助消峭,玉尘散林塘” “才喜门堆巷积,可惜迤逦消残” “江南雪,轻素减云端”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谁剪轻琼作物华,春绕天涯,水绕天涯” “投宿侵征骑,飞雪满孤村”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 “秦城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惟第宅,所务在追游……”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春风千里动,榆塞雪方休”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漫天柳絮 万树梨花--古代喻雪诗句漫谈 冯爱军 作于 2004年9月26日 -------------------------------------------------------------------------------- 雪,是天公奇妙的造化,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也是诗人们情有独钟的诗思寄托物。从春秋到晚清,我国诗歌史上出现了难以计数的咏雪诗句,它们组成了一幅绵长的雪的瑰丽画卷。下面就让我们置身其中,来品味诗人笔下雪的形象吧!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采薇》中的名句,它融情于景,用纷纷扬扬的大雪映衬归来士兵的黯然神伤,蕴藉典雅,耐人寻味。不过,《诗经》中还没有专门的咏雪诗篇,也很少用比喻来描绘雪的形象。诗歌史上第一首有意识地用比喻来描绘雪的诗是《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撒盐空中差可拟。(谢朗)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谢道韫的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对后世咏雪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将飞雪比作轻飏飘舞的柳絮,优美形象,“生意浮动”。“柳絮”因此成了后人喻雪常用的一个形象。如:“拥柱轻于絮,吹墀净若沙。”(梅尧臣《十五日雪》)“绕树莺雏应罢语,漫天柳絮敢争飞。”(钱谦益《春雪》)……谢也被称为“柳絮才”、“谢女”等,成了咏雪诗中常见的一个典故。秋瑾在《齐天乐·雪》中写道:“谢家娇女,正笑倚栏干,欲拈丽句。”就是以“谢女”自况。比喻的采用,使咏雪诗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从此,雪的形象也就丰富起来了。 “花”是咏雪诗中最常见的比喻:①.梅花 东方虬在《春雪》中写道:“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春雪飘飘,洁白晶莹,雪似梅花,梅花似雪,分不清雪花梅花,辨不明雪落梅落,诗人有意造成这种意境上的迷离,给人留下无限的美的遐想。②.梨花 南朝萧子显有诗句“洛阳梨花落如雪”(《燕歌行》),后人往往因袭之,岑参却反用其喻,写下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传世佳句。一夜大风大雪,处处银装素裹,一片晶莹世界;琼枝玉叶,宛如千树万树怒放的梨花。这一比喻,传神地描绘出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飞动,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富有神韵。③.琼花 吴澄有诗句“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世间”(《立春日寓北方赋雪诗》)。漫天飞雪,竟是仙人横吹玉笛所致,想象瑰丽,让人联想到李白的“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但这里用花喻雪,又有创新之意。④.芦花 完颜亮在《昭君怨·雪》中写道:“锦帐美人贪睡,不觉天孙剪水,惊问是杨花?芦花?”“天孙剪水”指下雪,古诗词中常将下雪喻为仙人剪水,如“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陆畅《惊雪》)。这里词人以美人睡醒惊诧的目光视雪,细细品味,富有情趣。⑤.六出花《太平御览》载:“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因雪结晶成六瓣花形,故有此喻。如:“三晨喜盈尺,六出舞崇花。”(徐陵《咏雪诗》)三晨:三个早晨;崇:聚集。品读诗句,诗人的喜雪之情溢于言表,欢快的调子中流露出对农事年景的关心。此外还有“飞花”、“天花”、“玉花”等。如:“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欲开新酒遨嘉客,更待天花落坐中。”(王安石《欲雪》)“长空卷玉花,汀洲白皓皓”(陈孚《江天暮雪》)等。 “玉”也是咏雪诗中常见的比喻。元代黄庚有佳句“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雪》)。雪光返照,有如明月,江山夜而不夜;天地无私,不分贵贱,家家被雪分玉。第二句意味深长,语含婉讽:试想,穷人家闭门拥衾尚不能饱暖,分玉又有何用?有时“玉”也跟“树”、“尘”、“尖”等组合作喻。如:“倏忽银台构,俄顷玉树生。”(丘迟《望雪诗》)以“银台”、“玉树”喻被雪的亭台殿阁和树木;“若逐微风起,谁言非玉尘。”(何逊《咏雪》)用“玉尘”喻随风竞逐的小雪花;“一夜青山换玉尖,了无尘翳半痕兼。”(朱淑真《雪》)“玉尖”即积雪的山峰,前着一“换”字,雪景全出,显得清新空灵,一尘不染;“造物故豪纵,千里玉鸾飞,等闲便把万斛琼粉盖玻璃。”(辛弃疾《水调歌头》)以“玉鸾”、“琼粉”喻雪,“玻璃”喻水面。词句凭空起势,峥嵘磅礴,一展稼轩豪放风采;“只为眼中花未瞥,推窗犹看玉琅玕。”(释明本《雪》)“琅玕”指青竹,为细看雪花模样,推窗而观,琅玕如玉,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诗人们还常将雪喻成“月”、“沙”、“素”、“鹤”、“鹅毛”、“席”、“掌”等形象。如“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卢照邻《雨雪曲》)将雪与飞沙相比,月光与冰凌互喻,尽显边塞冰天雪地的严凝与酷寒;“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诗人把雪色当作家乡月光,想象奇崛,亦透出思乡之情;“龙沙湿汉旗,凤扇迎秦素。久别辽城鹤,毛衣已应故。”(李贺《嘲雪》)“辽城鹤”化用了辽东人丁令威学道后化鹤还乡的典故,这里与“龙沙”、“秦素”均喻雪,为诗平添了瑰奇虚幻之美,体现出李贺的艺术特色;“乐游春苑望鹅毛”、“燕山雪花大如席”、“雪片朝飞大如掌”,则以“鹅毛”、“席”、“掌”来状雪之大。虽是夸饰之笔,但不失真奇之美。 下面的咏雪诗句,比喻独特新颖,富有创意,也值得我们玩味。“拂草如连蝶,落树似飞花。”(裴子野《咏雪诗》)诗人将飞雪比作翩翩飞舞于草尖的群蝶、从树上纷纷飘谢的春花,语工词俊,意境幽美;“明朝阙门外,应见海神车。”(徐陵《咏雪诗》)据屈大均《广东新语》:海神出游,波浪崩涌,水花似雪。这里巧用典故,以海神乘车出游,波浪翻涌,水花崩溅来喻雪花飞舞,奇丽壮观。这不禁让我们想起苏轼的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乐游春苑望鹅毛,宫殿如星树似毫。”(司空曙《雪》)雪覆宫殿,洁白明亮,远看如星罗棋布;树木敷雪,好似一枝枝倒竖起的羊毫笔。比喻新奇,境界阔远;“战死玉龙三百万,败鳞风卷满天飞。”(张元《雪》)诗人将漫天飞雪看作是五丁(传说中的五壮士)与玉龙在天上决战,雪片则是败鳞残甲。粗犷直率,别有情趣。 谈起雪的形象,有必要提及咏雪诗史上的一桩公案。宋代欧阳修有感于咏雪诗中触目尽是“玉”、“月”、“梨”、“梅”、“练”、“白”、“舞”、“鹅”、“鹤”、“银”等,在颖州期间,于聚星堂写下著名的《雪中会客赋诗》,首倡“禁体物语”诗,即禁用上述的一类字,以避免比喻俗套。40年后,苏轼又在聚星堂写下了有名的《聚星堂雪》,提出了“白战不准持寸铁”的主张,继续倡导“禁体”诗。无疑,这对荡涤雪诗中用滥了的比喻,脱俗出新大有作用。但后人盲目仿效,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清代王夫之在《雪》诗中写道:“何苦尖文寻恶韵,且随盐絮作陈言。”就是对这一现象进行的矫正,在咏雪诗史上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哦!好不容易找到的,你慢慢看哦!我想对你来说应该有些收获。
文章TAG:
润玉 入魔 凤来 沉沉 香蜜润玉入魔旭凤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