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只有谁知道一部在河南省的都市频道播了一部关于卫斯里的电话剧那

是不是TVB拍的 (卫斯理) 罗嘉良主演 名字就叫卫斯理

只有谁知道一部在河南省的都市频道播了一部关于卫斯里的电话剧那

2,戏曲秦香莲与秦香莲后传一样吗

不一样的。 《秦香莲》讲的是秦香莲与陈世美的故事。最后陈世美被包拯的铡刀杀死了。 《秦香莲后传》讲的是秦香莲和公主她们儿女的恩怨情仇。算是续集吧

戏曲秦香莲与秦香莲后传一样吗

3,豫剧秦香莲后传七场名称是什么

张宝英老师版本的第一场是许婚,没有从戎这一说。张晓霞老师的版本第一场是从戎,第七场是最后一场么?就是大团圆了。我都怀疑有没有第一场!!!

豫剧秦香莲后传七场名称是什么

4,傻子回门 白君选

http://dv.ce.cn/video/2008/04/07/229349.html www.toduo.com
www.toduo.com
http://dv.ce.cn/video/2008/04/07/229349.html
www.56.com
http://video.aol.com/video-detail//2938691013/?icid=VIDURVENT05

5,你好我有一个问题我是听过很多戏曲可是好想就是没有听过琵

《琵琶记》写的是民间少妇赵五娘在夫君蔡伯喈赴京赶考之后,毅然挑起了持家养亲的重担。蔡伯喈一去杳无音讯,家乡又碰上灾荒年月,因饥饿难忍,蔡婆日夜吵闹,赵五娘为了省下细米孝敬老人,自己背地里吃糠,可她的一片孝心反而引起蔡婆的怀疑,以为赵五娘瞒着蔡婆蔡公在弄什么好东西吃,便举杖责打。后来弄清了事实,两老羞不可当,尔后双双去世了。赵五娘为了埋葬死去的蔡公蔡婆,她剪下头发,沿街叫卖,麻裙包土,自筑坟台,最后在邻人张广才的帮助下又描容上路,身背一只琵琶上京去寻找蔡伯喈。谁知这时中了状元的蔡伯喈已被牛丞相强招为婿,最后幸得牛小姐相助,夫妻俩才重获团圆。其实,这一段故事当时就在浙东一带的乡村里演得十分闹猛。民间戏班演出的剧名叫做《赵五娘与蔡二郎》,只是戏的最后结局并不是大团圆,而是大悲剧!上京寻夫的赵五娘竟被蔡伯喈骑的马给踏死了,引起天公动怒,用五雷劈死了蔡伯喈。据说每当民间艺人们演到“雷劈蔡二郎”这一折戏时,坐在戏台下的观众都会齐声高喊起来:“打雷!打雷!天公快打雷!”人们恨不得叫天公快点响雷把蔡伯喈给劈死———想必这种热闹的戏剧场面,一定会给当时隐居在栎社镇上的高则诚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奇怪的是高则诚在撰写《琵琶记》时,对前面赵五娘的情节统统都给予保留下来,却为什么偏偏要把最后的这个结局给改变了呢? 一言以蔽之,高则诚要做一篇替蔡伯喈翻案的大文章!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留下来的诗句。历史上的蔡伯喈实有其人,他名叫蔡邕,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大学者,曾官居左中郎,生前是一个孝子,又从未重婚,却因多次在皇帝面前直言进谏,遭到宦官的陷害,最后冤死于狱中。蔡邕多才多艺,通经史,懂音律,而且他有一个十分聪明的女儿,她就是《三国演义》里被曹操以厚礼重金从匈奴那边赎回来的才女蔡文姬!把这样一个才华横溢而又道德高尚的历史人物拖到戏台上来进行鞭挞、嘲弄,最后让天雷劈死他,高则诚为他感到不平。其实,这时高则诚之所以隐居于栎社镇,是因为他在仕途上也遭遇到了如同蔡邕一样的命运。高则诚年轻时励志仕进,曾说:“人不专一经取第,虽博奚为!”意思即是,一个人如果不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拥有的学问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后来高则诚四十岁时中进士,赴处州任录事一职,果然政绩显赫,颇有名声。正当他欲要大展鸿图时,恰逢方国珍聚众起义,反抗元朝统治,朝廷命高则诚参与平乱。高则诚熟悉浙东一带民情,力劝官兵不宜在海上与方国珍作战,谁知此言不合元朝主帅达罗帖木儿的心意,不予理睬,结果元朝军队大败而归。达罗帖木儿见打不过方国珍,建议朝廷进行招安,最后反而是招安后的方国珍做上了左丞相衢国公,这自然使高则诚抑郁不得志,他心灰意懒,迅速从仕途上退了下来,隐居于栎社镇上,以词曲自娱。 话说到这里时,有一些长期流行在浙东乡村的民间传说不能不提及的。据说当年蔡邕携带家眷也来过栎社这块地方,他们是从绍兴那边过来的,一天傍晚渡过了曹娥江,蔡邕在江边看到了《曹娥碑》,因天色昏暗,看不清碑文,他就用手摸着读,读完后连声称赞写得好。第二天一早,蔡邕又到《曹娥碑》旁,刻上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的评语,这评语后来被曹操的谋士杨修破译,原来是蔡邕称赞碑文为“绝妙好辞”,用的是离合格的修辞方式。这以后蔡邕就在栎社镇上住了下来,再后来他又不知为何赴京赶考,把赵五娘一个人扔在了这里……于是,当地人对他失去了好感,为了表现不满,编了出《赵五娘与蔡二郎》的戏文来抨击蔡邕。不过,上述这些只是传说,史料上却找不出如此记载,蔡邕一家人主要的行踪是在北方,至今没有发现他住在栎社镇上的任何证据,更何况蔡伯喈这个名字最早是出现在宋代古本《赵贞女》里的。清代大学者万斯同曾写过一首竹枝词:“终宵曲就聚灯花,异事人传高永(东)嘉,还有布衣栎社长,直教老手夺琵琶。”区区四句诗,就把瑞光楼的来龙去脉以及高则诚隐居栎社镇撰写《琵琶记》的故事叙述得一清二楚。

文章TAG:任二  二凤  曲剧  秦香莲  任二凤曲剧秦香莲后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