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所说的“物质”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呢。格什么“物”,这个“物”当然不是仅指某一物品或某一产品,如果指的是这样的物那是很有局限的,而是物理学科里面阐述的定义上的“物”,是非常广泛的“物”,由此,才有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精神的,不论是类似于上帝那种“客观精神”,还是人的头脑或“内心”那种“主观精神”,是唯心主义。
1、什么是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普遍存在意义方面上的一种认识观念,在主.客观规律相互作用前提下,理解社会.分析社会的水平和能力。唯物主义产生于西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马克思学说理论一整套哲学阐述有序或不规则的链接,唯物与唯心争论前后经过二百余年历史,至今争论不休,各执一词,其实主要根源在于人类文明进程已经不再象过去那么僵化守旧,激进主义诱导下的随从或附庸昭然若揭,当然,我们只讲唯物主义,
2、什么是存在主义?
按英国作家莎拉·贝克韦尔(SarahBakewell)的说法,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是在1932年到1933年间的某个时刻开始认真对待现象学的,可以说这是现代存在主义诞生的起点。那时,萨特和他的伴侣西蒙娜·波伏娃(SimoneBeauvoir)正在「煤气灯」酒吧里一边喝着杏子鸡尾酒,一边畅所欲言,
同桌的人还有萨特的老朋友雷蒙·阿隆(RaymondAron)。在这样一间小小的酒吧里,诞生了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贝克韦尔也以此为名,撰写了一部讲述存在主义哲学家的人物传记《存在主义咖啡馆》(AttheExistentialistCafé),这本书中不光有存在主义者,还有与之相关的所有主要人物,至少有几十个。
贝克韦尔还在书后附上详细的人物出场表,▲《存在主义咖啡馆》作者:[英]莎拉·贝克韦尔译者:沈敏一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年:2017这本书讨论的不光是哲学家们的哲思,还有他们不为人知的日常生活细节,让哲学家回归生活本身,一如书中雷蒙·阿隆所提到的现象学。1933年正是纳粹上台的年份,但萨特仍前往柏林学习,并于年末返回法国,
贝克韦尔指出,在这期间,萨特把丹麦哲学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德国现象学以及其它种种混合到一起,形成了至今还有余韵的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其实,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这是一种奇怪而矛盾的传承,与这两种哲学脉络相关的主要人物,大多相互对立,不承认对方的哲学内涵。如果你问,存在主义到底是什么?贝克韦尔认为,萨特的回答可能很简单:这是一种关于自由的哲学、关于行动的哲学,
并且,你要为你的选择负全部责任。这句话现在看来十分鸡汤,但想要更具体地理解存在主义,也许我们还要看看他们在现实境遇中做出了什么选择。▲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者关心政治,强调介入政治,但是应该如何介入呢?对苏联的态度是一个试金石,存在主义者们的分歧由此产生。阿尔贝·加缪(AlbertCamus)虽然一贯反对存在主义的标签,但他更反对的是暴力,任何暴力,
当1954年,他的祖国阿尔及利亚爆发独立战争时,无论起义军或是法国殖民当局,他都不支持。可以想见,他肯定不会支持苏联,▲阿尔贝·加缪,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195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存在主义者介入政治,为自由而战,现在,存在主义似乎过时了。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者们在这一点上异口同声,
可他们忘了,过时的说法同样可以套用在他们头上。事实是,存在主义已经悄然融入到21世纪的生活当中,即使你不提起它,也有可能在践行它,或正在思考当年存在主义者提出过的问题,所以,面对存在主义是否还有用的问题时,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极权政治、环境问题、平权运动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当年存在主义者们面临的问题,至今仍在。
文章TAG:物感 燎原 存在主义 主义 什么是物感主义许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