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之前,中国古代酒都是由谷物发酵而成的。三、古代有一种美酒叫做醽(ling),味道纯美,颜色就是绿色,古人喝酒喝现在人喝酒最大的区别有三点,现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喝的酒有啤酒、白酒、红酒,这三种酒的颜色也不陌生,但在古代,酒是绿色的,这正印证了成语“灯红酒绿”。

1、古代酒都有什么颜色的?

所谓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莫笑农家腊酒浑”普通人家自己酿造的酒有些许沉淀物呈现浑浊色。对于高级点的白酒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讲,白酒在储藏过程中的酯类沉淀,有些白酒在酿造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几年的储藏,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酯化反应,产生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和棕榈酸乙酯的混合物。温度降低时,这些酯类物质在酒中的溶解度降低,就出现饱和现象所析出的白色结晶,而形成沉淀物,古人喜欢把把酒温上一温,沉淀物就消失了,酒中的白色针状沉淀物是Ca2 、Me2 、Ac-等几种离子化合物的共结晶体,

2、古代很多人喝酒都是一碗一碗的喝,是不是古代的白酒度数低?

元代之前,中国古代酒都是由谷物发酵而成的。即使酿酒工艺优良,酒精度也不超过十度,普通老百姓平时所喝的酒精度也就在三四度左右,虽然在《周礼注疏》里面记载有白酒,但那时的酒不是蒸馏酒(现代白酒),而是用白米酿造的酒,相当于今天的米酒。水浒传中有一节是武松打虎,武松喝了十八碗的“三碗不过岗”酒,首先可以肯定不是现在的白酒,第一宋代还没形成蒸馏的工艺;第二即便那时候有,十八碗基本相当于今天的四斤左右,一个人喝四斤40-60度之间的白酒,正常情况下都会酒精中毒,打虎的故事也就不会发生了,

水浒传中曾有描述,店小二筛酒,其实就是过滤掉酒糟等杂质,武松喝的也就是十度左右的米酒,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蒸馏酒是从元代开始在华夏大地普及的,蒙古人地处北方,气温比较寒冷,所以需要度数高的酒来取暖。蒙古人入住中原后,为了凸显其自身文化,所以在中原地区大力推扬他们的酒文化,也就从元朝开始,蒸馏酒开始在华夏大地普及,

3、你觉得古人喝酒和现在的人喝酒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古人喝酒喝现在人喝酒最大的区别有三点:一、酒器的不同。我国古代的酒器是非常讲究的,根据酒器的功用又可以分为三类,即盛酒之器、温酒之器及饮酒之器,现出土的文物发现盛酒的器皿有尊、彝、罍、瓿、斝、卤、盉、壶等。温酒的器皿出土的不是很多,留给后人补充,饮酒的器皿有爵、角、觥、觯、觚等。光是凭这一堆你连名字都叫不出的器具就知道古人的别致,

当然其制作的材质也只各不相同,有陶制品、青铜、玉石、瓷制品、水晶玻璃、动物骨骼等等。二、不同的时节喝不同的酒,汉代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在《元旦》中这样写道,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一日,这一天要喝中和酒、宜春酒来祭祀土神,祈求丰收。

所以《古今图书集成・酒部》写道:“中和节,民间里闾酿酒,谓宜春酒”,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端午节,辟邪、除恶、解毒,要喝菖蒲酒、雄黄酒。中秋节要喝桂酒;重阳节要喝菊花酒、茱萸酒、桑落酒,三、最为重要的一点,喝酒的形式不同。《兰亭集序》中有这样描写“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就是在小溪上游放置酒杯,杯随水流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杯把酒喝掉,叫做流觞。

最终演化成一个成语“流觞曲水”,也算是当时的一种有趣的亲近大自然饮宴风尚,还有一种特别的就是行酒令,酒令有很多种,玩法各不相同,酒令官根据宴席的气氛和宾客年龄不同随机规定酒令。有击鼓传花令、汤匙令、投壶等,当然诗词的酒令算是最文雅的一类,《红楼梦》中就有关于酒令比较精彩的描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设宴款待了她。


文章TAG:古代  度数  白酒  喝酒  古代喝酒都是什么颜色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