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是有生命的液体,当我们越是深入了解葡萄酒,就越是喜欢葡萄酒。根据残留糖分的多少,葡萄酒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型,我们通常指的干红是干型红葡萄酒的简称,指的就是残余糖分(ResidualSugar)低,口感不甜或者味道几乎不甜的葡萄酒,有没有人想过,葡萄酒本身是一种液体,正常来说葡萄酒不应该是湿的才对吗?为什么会有“干红”这一说法呢?其实,在葡萄酒的世界里,和“干”相对的概念并不是“湿”,而是“甜”。
1、什么是葡萄酒的灵魂?
法国称“白兰地”为葡萄酒的灵魂。又有人称“单宁”是红葡萄酒的灵魂,“酸度”是白葡萄酒的灵魂,白兰地,英文Brandy的音译,意为“烧制过的酒”。狭义上讲,是指葡萄发酵后经蒸馏而得到的高度酒精,再经橡木桶贮存而成的酒,通常7-10升葡萄酒才可以酿成1升白兰地,因此法国称其为“葡萄酒的灵魂”,又称“生命之水”。
用来酿造白兰地最好的葡萄产自于法国干邑省,所以最好的白兰地叫“干邑白兰地”,白兰地的色和香味主要来自于储酒时的橡木桶,而“味”则主要靠葡萄及蒸馏。白兰地属于烈酒,一般在40-43度之间,但由于经过长时间的陈酿,其口感柔和,香味纯正,饮用后给人以高雅、舒畅的享受,经橡木桶贮藏的白兰地呈美丽的琥珀色,使其富有吸引力。
在心情愉悦的时候,享受一杯白兰地,会使你情趣倍增,单宁,葡萄酒中的一种酚类物质。第一次听到“单宁”是因为葡萄酒,因为涩味在葡萄酒中的专有名词就是“单宁”,葡萄单宁来自酿酒葡萄的果皮、种子和果梗。在红葡萄酒的酿造过程中,由于对果皮的浸渍作用,使存在于其中的单宁和色素溶解在葡萄酒中,其含量通常为1-5g/L,
单宁可影响葡萄酒的结构感和成熟特性。单宁的多少可以决定酒的风味、结构与质地,缺乏单宁的红酒质地轻薄,没有厚实的感觉,薄若莱红酒就是典型代表。单宁丰富的红酒可以存放经年,并且逐渐酝酿出香醇细致的陈年风味,酸度,相对于红葡萄,白葡萄酒中中含有的单宁和芳香物质较少。在没有丰厚的架构的支撑下,白葡萄酒的酸味便成为品尝的重点,
口感适宜的酸味不但可以呈现清新宜人风格,也是评判白葡萄酒是否久藏的条件之一。一瓶好的酸味高的白葡萄酒不但能永葆年轻,更重要的是酒中的果味和香气能新鲜地保存下来,很多产自寒冷气候区的白葡虽然酒精浓度低,但靠着惊人的酸味成为陈年佳酿,关于葡萄酒的灵魂,说法纷纭,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葡萄酒是有生命的液体,当我们越是深入了解葡萄酒,就越是喜欢葡萄酒,
2、中国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红酒的?有什么历史记载吗?
对于一个资深酒鬼来说,还是很愿意来回答这个问题的。不过,红酒的提法似乎有些太专,它的种类和酿造方式也很复杂,我们就姑且将其代称为葡萄酒吧,说到酿葡萄酒,首先得从葡萄讲起。既然要了解我国最早的葡萄酒,那么便要先弄清楚我国最早的葡萄出现在什么时候,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提到葡萄的应该是先秦时期的《诗经》。不过,当时叫法有些差异,称作山葡萄、刺葡萄或野葡萄,
到汉代时,《史记》称作“蒲陶”,《汉书》则作“蒲陶”,《后汉书》又写作“蒲萄”。蒲萄种植技术和蒲萄酿酒技术,应该是由西域引入的,不过,汉代以前我们是否有过类似的经验,尚有争议。但据司马迁的记载来看,这两项技术是西域传来无疑,按照《史记·大宛列传》的记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万余石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
”这记载的是张骞出使西域时所见,之后汉朝派使者取回苜蓿、蒲萄等作物的种子,开始普及耕种,就此来看,我国最晚到汉代时,已经开始人工种植蒲萄,并用蒲萄酿酒了。但按照我个人的看法,我国古代酿酒技术起源很早,虽然主要为粮食酒,却并不能排除曾有果酒的事实,可能也曾用野葡萄酿酒,只是,由于同粮食酒比起来,蒲萄酒不易贮藏,且口味略逊,不太符合国人口味,可能一度失传了。
而到张謇出使西域时,见大宛国种植蒲萄,并以此酿造美酒,又与中原白酒体系不同,显得十分新鲜,故而汉代又怀着好奇之心引入了蒲萄种植技术,并采用了他们的酿酒技术,统治者对葡萄酒的喜爱是显而易见的,魏文帝曹丕还曾在《诏群臣》中大肆夸耀葡萄酒之精妙,认为饮蒲萄酒喝醉后睡一晚便清醒,且味道甘甜而不齁腻,性凉而不寒,可以解乏解渴。
文章TAG:始祖 葡萄酒 记载 葡萄酒的始祖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