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里的酒,是看破红尘打破清规戒律的酒。水浒里的酒,是让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的酒,水浒里的酒,是醇香浓厚可以提胆壮气的酒,水浒里的酒,是透着丝丝凉意可以解渴消暑的酒,水浒里的酒,是好汉们不可缺少的调味剂,(二)村酒中战斗机----「透瓶香」和「青花瓮酒」这两种酒武松都喝过,都是村酒中最好的酒,老百姓能喝到的最好的酒。
1、《水浒传》中,武松打虎前喝的是什么酒?
首先说,这酒的名字叫“三碗不过冈”,电视剧里有叫“出门倒”的,也有叫“一觉到天明”的,总之这酒的命名都很low…我们都知道酒内的酒精是造成人醉酒的“罪魁祸首”,既然店家当时不建议武松喝太多,这就说明这三碗不过冈里的酒精度数比平时百姓们引用的酒度数要高些,而我们又知道宋朝时人们喝的基本都是米酒,那么第一种观点就是武松喝的无非是酒精度较高的米酒罢了。
一说米酒大家第一印象可能都是现在超市里那种名为“醪糟”的东东,但是古今米酒还是应该有蛮大的差别的,《水浒传》里的故事背景是北宋时期,施公生活的年代是元末明初,这烧酒也是元朝才开始流行起来的,所以之前有答友和我探讨过说武松喝的就是山东烧酒,这种酒就度数高而闻名,在这里属于施公的“乱入”。但问题是这么烈的就武松15碗下肚不得直接飞升了?而景阳冈位于山东阳谷县,这里是不大可能种植水稻的,于是糯米酒的概率也很小(虽然当时有高粱,奈何没有器具),那我们还是不要开脑洞还是从原文中找找线索吧,
早鲁智深去五台山出家那一章,曾有一句关于酒品类的介绍:破瓮榨成黄米酒,柴门挑出布青帘。这里提到了黄米酒,我们这边把黍子叫做黄米,恰好这黄米也是不错的酿酒材料,那么这样一来就说得通了,首先当时大家喝的确实是米酒,只不过这酒的原材料是黄米而非南方的糯米,这样也能解释为什么好汉们总能整罐整罐的喝酒(虽然每次都能漏上四分之一左右),
而武松此时喝的酒应该也是黄米酒,只是度数偏高,后劲更大(嗯,可能后劲更大吧)。当然,如果大家觉得我的这几种说法都没有说服力的话,还可以从文学性上来思考下,武松前前后后痛饮15碗酒,三碗酒大约是一斤,这五斤酒下肚就已经不可思议了(我知道现在有的男同志们喝一箱啤酒也没问题,这个暂且不论),更何况之后武二郎借着酒劲弄死一只老虎,也可能是施公想借酒来说明武松之勇,人家就是要玩的这么夸张,没人规定文学创作不能夸张吧~文/车逻辑的逻辑所以古人还是很喜欢吃甜食的~。
2、《水浒传》中的酒究竟是什么酒?
水浒里的酒,是好汉们不可缺少的调味剂,水浒里的酒,是看破红尘打破清规戒律的酒。有一个洒脱不羁的人,本来好好做着提辖,享受人生,却因为打抱不平,亡命天涯,这就是鲁达,鲁达是一个绝对豪放不羁的好汉,后来为了避祸到五台山当了和尚。可是这种生活怎么符合鲁达的性子呢,没有酒没有肉的人生是无趣的,那时候鲁达已经成了鲁智深,可是酒肉绝对不能停,他身是和尚,心里却是想着酒肉,终于逮得一个机会可以大喝一顿,鲁智深高兴啊,把五台山的寺庙当作舞台,好好尽兴了一番。
水浒里的酒,是透着丝丝凉意可以解渴消暑的酒,看看吧,黄泥冈上,烈日炎炎,一个个军士热的汗流浃背,累的气喘吁吁,偏偏管事的杨志又是个脾气暴躁不知体恤的人,军士们是又怨又乏啊。这时候一个混混打扮的人运来了两桶酒,旁边卖枣的汉子们已经好好享受了一番,在一边看着焉能不眼馋,好歹磨蹭之下,终于讨得酒来。这酒必定是在阴凉处储藏,拿着隔热的木桶拉来,喝一口甘甜爽滑透心凉,极是舒服,
不过可惜杨志千防万防还是着了道,这么好喝的酒里居然有迷药,可怜可叹。水浒里的酒,是醇香浓厚可以提胆壮气的酒,景阳冈前,大大的招牌,三碗不过岗,是谁这么大的口气,武松武二郎可不吃这一套,吆喝着让小二切好牛肉,打来酒,这酒还真的好吃啊,不比那些有名的老酒差,不愧是透瓶香的名头,遇到这么好喝的酒,武二郎焉能错过,左一碗右一碗,店小二初时还不愿意,可是看这大汉酒量甚好,也不敢造次了。
文章TAG:打虎前 水浒传 武松 水浒传里喝的是什么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