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风风直播曝光,陕北是国家能源战略的一部分那百年后的陕北会是什么样
来源:整理 编辑:美酒知识 2024-12-13 19:59:18
本文目录一览
1,陕北是国家能源战略的一部分那百年后的陕北会是什么样

2,陕北的气候特点
陕北地处中温带区,基本上都属于中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而又属西风带,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多变,温差较大,气温偏寒,雨少不匀,春多风沙,夏季多雨,冬季受干燥而寒冷的变性极地大陆性气团控制,形成低湿、寒冷、降水稀少的气候特点。
3,陕北有哪些好玩的自驾游线路
1、镇北台俗有“东有山海关,西有嘉峪关,中有镇北台”、“镇北台连着八达岭”之说,镇北台被誉为长城第一台,位于榆林城北4.5公里处的红山之上。 镇北台,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四月至次年七月,延绥镇巡抚涂宗浚为保护设在附近长城边上蒙汉互市的红山市,在红山之顶修筑成明长城上最大的军事了望台,号称长城第一台,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2、壶口瀑布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峡谷之中,河西属陕西省宜川县壶口乡,河东与山西省吉县相接,是我国仅次于贵州省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壶口两岸,苍山挟持,万里黄河至此,河床由300多米宽突然收缩到50多米,浩淼的黄河水骤然收成一束,从30多米落差的黄河壶口飞流直下,奔泄于十里龙槽。因其形状似一把壶的口子,故而得名。壶口瀑布气势壮观,周围自然景观奇特,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面值50元人民币的画面上那翻江倒海,奔腾跌泄,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就是黄河壶口瀑布。3、李自成行宫自成行宫位于米脂县城北盘龙山(原名马鞍山)南麓,南眺文屏山,北依印台上,东临饮马河,西傍无定河,占地3333平方米,建筑面积174平方米,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统万城统万城是东晋时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的都城,遗址在靖边县东北约80公里处的无定河东北岸,俗称为“白城子”,至宋代,城周围为沙漠所覆盖,遂成为废墟。5、红石峡红石峡,位于榆林城北5公里处、明长城口红山脚下的榆溪河谷。因山皆为红石,故得名为红石峡。两山虎峙,石峡中开,一注清流,绿洲而来。红石峡东壁原来建有红山寺,据《创建石佛殿碑记》记载:"为宋、元间古刹",故红石峡最早开凿至少可追溯到宋代,有近千年的历史。6、红碱淖在陕西省最北端的神木县境内,有一个著名的沙漠湖泊--红碱淖。红碱淖是陕西省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堪称"大漠奇观"。"淖"是蒙古语,意思是水泊、湖泊。红碱淖地状似三角形,东西最宽处10公里,南北最长处12公里,水面面积67平方公里,湖岸线长43.7公里,平均水深8.2米,水最深处10.5米,湖面海拔高为1200米,属高原性内陆湖泊,四周有7条季节河注入,水源补给量与水分蒸发量平衡,水位稳定,30余种野生禽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4,陕北风俗
陕北民俗文化以六怪著称
陕北一大怪,羊肚子手巾当帽戴
陕北四季分明,夏日醋热难当,干活时围一块毛巾,既可消暑,又可吸汗。冬季天寒地冻,羊肚子手巾将头一包,胜过戴顶大棉帽。春秋时节黄沙漫天,羊肚子手巾便成了最好的防尘头巾。陕北早晚温差较大,陕北人认为头是人体最怕凉的地方,头不凉,体无恙。因此,陕北人形成扎羊肚子手巾的习惯。
陕北二大怪,洋芋当饭不当菜
陕北土地贫瘠,适宜洋芋生长。从古至今,洋芋就成了陕北人的主食。陕北人有心,将个洋芋蛋子做出了数不尽的花样;洋芋擦擦、洋芋馍馍、洋芋丸子、洋芋凉粉等等。陕北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吃洋芋、顿顿有洋芋,一次没吃洋芋,也可能吃的是粉条,仍没有离开洋芋系列产品,好个洋芋,养育了世世代代的陕北人。
陕北三大怪,挖个洞洞当家宅
人文初祖耕耘在陕北,他们将凝聚着人祖崇拜的窑洞建筑首先传给了陕北人。陕北历史上又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土窑,就可安家立舍,战乱一起,弃之而去。陕北窑洞,因其挖掘简便、成本低廉、冬暖夏凉成为陕北人民的主要民居建筑。
陕北四大怪,斜跨毛驴走得快
毛驴是陕北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和耕作伙伴,陕北人昵称它为“生灵”。毛驴不仅有可爱的外表,而且生性也确实灵动,它能感觉到主人的喜怒哀乐,主人斜跨毛驴背上,铃声叮当,蹄声嗒嗒,得意之时放声高歌,毛驴也仿佛通了人性奋蹄飞奔。这生灵还能感觉来主人的用意,你若赶着它走,他懒懒散散,你若骑上它,它可能消极怠工,只有斜跨着它,毛驴便觉得主人只是临时坐在它的背上,随时可能下来,只要自己奋力奔跑,主人便会下马。于是便有了陕北一怪,斜跨毛驴走得快。
陕北五大怪,唱着酸曲谈恋爱
酸曲者,民歌也。陕北人生性浪漫,情感多以民歌表达,男女相爱,更是离不开民歌传情达意。不认识的女人可以唱“你若是我的妹妹,招一招那个手,你不是我的妹妹,走你的那个路”;赤裸裸的表白爱慕可以唱“咱们俩个拉手手,亲口口,背洼洼上一哒里走”;思念恋人可以唱“想你来!想你来!眼睛仁仁想你来!看见别人当你来……”“一颗豆豆两颗米,抱在怀里还想你”。唱着民歌谈恋爱,这在陕北是最风光的事。
陕北六大怪,羊肉按件不零卖
陕北人胸膛里有游牧民族的热血在澎拜,饮食习惯有游牧遗风。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逢年过节更是如此。这样的饮食习惯,反映到交易上的一大怪相,就是陕北人买羊肉从来就是论件,一只羊按四条腿分成四件,这是卖羊肉的最小单位,绝对不会再分割。你要是在陕北想买二斤羊排,不仅买不到,还会被人耻笑的,你道怪也不怪。
5,陕北窑洞的文化特征
提及窑洞,能让人们在第一时间想起这个常常被我们遗忘掉的地方——陕北。窑洞是陕北的一张响亮的名片。
陕北,通常是指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总面积约80744平方公里。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区,二十六个县市。这一带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是窑洞。时至今日,虽然面对着楼房的巨大的冲击,但是就整个陕北地区而言,窑洞仍是居民最主要的居所,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居住率几乎达到了100%。
陕北窑洞历史悠久。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陕北的吴堡县相继发现了两座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头城,其中就有窑洞式房址近70座。古人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 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 并逐渐形成聚落。这种窑洞的雏形的产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时间了。陕北窑洞发展到周代还是半地穴式,到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为什么从几千年前到现在人们一直钟情于窑洞这种居所形式呢?
原因有三点:
其一、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具有很强的直立性,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其二,陕北历史上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土窑,就可安家立舍,战乱一起,弃之而去。而且土窑洞挖掘简便、成本低廉、省工省力、冬暖夏凉。
其三、黄土高原地区缺乏高大的乔木,盖瓦屋也存在实际的困难,因而窑居是非常合适的选择。正是由此,窑洞在陕北代代传承。
陕北窑洞在各地样式略有差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但就用料而言,大体分四种:土窑 、石窑 、砖窑、接口窑。土窑是靠山挖的黄土窑洞。石窑和砖窑是在平地上用石块和砖块砌成的窑洞。接口窑是在土窑洞口从底到顶用一层石块或砖箍窑面的窑洞,这种窑洞看起来整洁,结实。在陕北,许多农户住的就是这种窑洞。而像米脂的姜氏庄园、马氏庄园、常氏庄园等地主庄园的设计更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把其他建筑风格和窑洞建筑结合在一起,美观大方而又气势恢宏,集陕北窑洞几乎所有的优点和其他建筑风格的优点于一体,是陕北窑洞的精华和典范。
一般窑洞修三孔或五孔,大多中间为正窑,四孔、六孔较少,意在回避四六不成材的俗语。窑腿上一般有小窑,用以祭祀天地神只。窑洞都接窑檐或用砖砌花栏来防止雨水冲刷窑面。有的人家用木料石料在窑前形成走廊,称之为穿厦。窑洞的门窗多用柳、杨、榆、椿之木。窗棂格式多样,曲直交错,长短相间,构图古朴典雅或新颖别致,有八角楼、十二莲灯等雕刻花卉图案,十分考究,经彩绘油漆,显得美观大方。窑洞的门多为双扇,开在中间,如在一侧则为单扇。有的地方的门是镂空的,称为棂子门,但大多数地方的都是实心门。窑洞的门窗都是木质框架做成,并装架在窑洞正面。上部为两扇天窗,下部左侧为两扇木板合对而成的门。用麻纸裱糊木质窗格,显得明亮干净而又保暖散气。窑洞上面叫脑畔,用以打晒粮食。窑洞前面叫硷畔,多用来种植蔬菜。
窑洞内主要有两大构件,一是火炕,有的把火炕设在窑洞最后与窑掌相连,叫掌炕,有的把它设在最前紧靠窗台的位置,叫前炕或窗前炕;另一个就是灶台。一般而言,锅灶相连,用上好的石料打做方形炉台,石板旋口盖面。其下为炉灶,上置锅,其面称为锅台,用于切菜等用。炉灶之火曲折经过炕底后从烟囱而出。
陕北窑洞的装饰是别具一格的。窑洞内部装饰包括窑洞别致的设计,如窑洞内部形状、过洞(即在两孔窑洞中间的小门)及掩饰过洞的门帘等。此外还有装饰画,家具、家电及其外套或遮掩物,炕上被子的叠放方式等。这些基本上都是当地人特别是家庭主妇的手工作品,而窑洞的内部装饰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人对这家家庭主妇的评价。窑洞的外部装饰指除了窑洞窗子的手艺、窑洞窗子的材料和花样及其工艺、窑洞门帘的样式和花色、窑顶花栏的样式等这些与窑洞直接相关的东西,还有门前院子的样式和干净程度、石碾子、石磨、庭前花卉树木的品种和繁茂程度、燕子窝、大小门和石墙、晾晒的粮食和辣椒等。窑洞的外部装饰显示了这家主人是否勤劳以及该家庭的富裕程度。
陕北黄土高原天高地厚,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出产丰富多样的农副土特产品。它们不仅品质和营养明显优于全国其他产地,而且无污染、纯天然,完全符合现代绿色食品的要求。由于这种环境的影响,陕北古老的土窑洞里从几千年前就开始产生了独具陕北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和饮食风俗。如;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吃摊黄:冬季要喝黄稠米酒;寒食节要吃燕燕:喜好羊肉、揪面片等饮食习惯。民间历来就有不吃狗肉风俗。这些产生于窑洞的陕北饮食具有自然性、保健性、食疗性等特点,有清热解毒、去火降暑、健脾开胃、保健美容等功效。
文章TAG:
陕北 北风 直播 曝光 陕北风风直播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