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近期和永先集团有个合作安徽永先集团发展的怎么样呀

发展项目多元化,近几年他们集团好像偏重于旅游项目投资,挺不错的。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那个做旅游通讯和房地产的那个公司,我同学在里面,做手机通讯的,据她说那个公司效益还不错,福利和制度都还蛮正常的,工资固定,每月还有不错的绩效,还是个规模比较大的集团,看你是去做哪个方面的了。唉……打了半天的字一点悬赏分都没有呀!

近期和永先集团有个合作安徽永先集团发展的怎么样呀

2,参观晋城污水处理厂的心得体会

参观污水处理厂有感  2011年11月20日,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晋城市区的污水处理厂。参观以后我们颇有感触。  到达目的后,我看到的污水处理厂要比我想象的好得多,地面干净整洁,四周绿树成荫,姹紫嫣红,和我们想象中的污水处理厂差别很大。在解说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新建厂区的污水处理流程。我们看到了污水转变成中水的过程,也了解了细菌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下面我谈一下我参观污水处理厂的心得体会。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排名121位,是全球13个平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它主要体现在分布不均上面:我国是季风性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非常干旱,尤其是在北方。  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从全球范围讲,水是连接所有生态系统的纽带,自然生态系统既能控制水的流动又能不断促使水的净化和循环。因此水在自然环境中,对于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造成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从本世纪初以来,到 70年代中期,全世界农业用水量增长了7倍,工业用水量增长了21倍。中国用水量增长也很快,至70年代末期全国总用水量为4700亿立方米,为建国初期的4.7倍。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增长8倍,而工业用水量(包括火电)增长22倍。北京市70年代末期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均为建国初期的40多倍,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的城市用水量,到70年代末期都比建国初期增长几十倍,有的甚至超过100倍。因而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就异常突出。由于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首先是对工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例如 1981年,大连市由于缺水而造成损失工业产值6亿元。  在中国15亿亩耕地中,尚有8.3亿亩没有灌溉设施的干旱地,另有14亿亩的缺水草场。全国每年有 3亿亩农田受旱。西北农牧区尚有4000万人口和3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其次对群众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有些城市对楼房供水不足或经常断水,有的缺水城市不得不采取定时、限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难。其三,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枯竭,在27座主要城市中有24座城市出现了地下水降落漏斗。 最近这些年南方也频频出现干旱的情况,比如去年发生在我们云南的5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它导致了许多地方农作物和牲畜因干旱而死。昆明的许多地方也出现干旱导致的种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水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就显得非常重要。现在,昆明以把新建污水处理厂,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作为今后环境发展的重要环节。  那么我们要怎样保护水资源呢?  首先,要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长期以来,大多数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使用中挥霍浪费,不知道自觉珍惜。其实,地球上水资源并不是用之不尽的,尤其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更加紧缺的状况,黄河水多处多次断流就是生动体现。国家启动“引黄工程”、“南水北调”等水资源利用课题,目的是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更应引起我们深思:黄河水枯竭时到哪里“引黄”?南方水污染了如何“北调”?所以说,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    其次,必须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开发包括地表水资源开发和地下水资源开发。水在开采地下水的时候,由于各含水层的水质差异较大,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对揭露和穿透水层的勘探工程,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做好分层止水和封孔工作,有效防止水资源污染,保证水体自身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大力发展绿化,增加森林面积涵养水源。森林有涵养水源、减少无效蒸发及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具有节流意义。林区和林区边缘有可能增加降水量,具有开源意义。     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在同一空间是有综合利用的特点。水库可以蓄洪,也可以养殖水生动植物,大的水面可以通航,有些水体还可开辟旅游。水力发电用过的水,可以用于灌溉。渠系和田间渗漏的水,可以地下抽出利用,从地下抽出的水,还可以灌区下游重复抽出,重复利用。新疆是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设法提高河流引水率,要排好上下游用水关系,等于开辟水源。     调水工程。由于地理、气候特点,地区间水的分配并不平衡。利用自然因素及人工改造,把丰水区的水调至缺水区,是解决水源不足,开辟新的经济区的有效手段。     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被污染,使本来可以利用的水变为不能利用的水,实际上等于减少了水资源。目前世界上已有40%的河流发生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有上升的趋势。     城市开发利用污水资源,发展中水处理,污水回用技术。城市中部分工业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优质杂排水经处理净化后,可以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做为非饮用水使用在绿化、卫生用水等方面。    发展和推广节水器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便器水箱近4000万套和大量的其它卫生器具,每年因马桶水箱漏水损失水量上亿立方米。    强化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法制建设和宣传工作,增强全民的节水意识,使人们自觉认识到水是珍贵的资源,摈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陈腐观念,一个珍惜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良好社会风尚开始形成。     这次参观污水处理厂让我感受到了水资源的缺乏与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保护水资源,首先要全社会动员起来,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要使大家认识到水是宝贵的,每冲一次马桶所用的水,相当于有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日用水量;夏天冲个凉水澡,使用的水相当于缺水国家几十个人的日用水量;水龙头没有拧紧,一个晚上流失的水则相当于非洲或亚洲缺水地区一个村庄的居民日饮用水总量 这绝不是耸人听闻,而是联合国有关机构多年调查得出的结果。因此,要在全社会呼吁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充分利用循环水。
.....厉害吗?

参观晋城污水处理厂的心得体会

3,埇桥区的经济概况

埇桥区农业资源丰富,是传统的农业大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蛋生产基地。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区”、“产油大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省“生猪调出大县(区)”、“蔬菜产业化十强县(区)”,符离集烧鸡、夹沟香稻米、乐石砚等特产闻名遐迩,久享盛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安徽省前列。2008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104.78万吨,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71.09亿元,全区粮食产量达104.78万吨,油料作物产量达到3.75万吨,棉花产量达9146吨,肉类总产量达10.48万吨。农业产业化方面,截至2009年底,全区共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38家、区级60家,年加工各类农产品150万吨,产值突破10亿元。建设基地46.1万亩,带动农户15.2万户;现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03个,农民经纪人及会员1.4万人,省级致富带头人2人,国家级农业特殊人才1个。形成了干杂果基地、萝卜基地、土豆生产基地、粉丝加工基地、板材加工基地、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小食品加工基地、麻鸡养殖基地、养鸭基地等。被评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仅50个),拥有省级名牌农产品2个,申报参评皖优农产品5个;通过质量认证的农产品17个,其中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14个;申报绿色食品3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申报小麦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5万亩;已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4个,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3个、区级10个。解集牌无籽西瓜、褚兰包庄牌萝卜、丰发牌西甜瓜、永安牌马铃薯和邵阳牌大葱5个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丰田牌无籽西瓜获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乾山牌甜糯玉米及特一粉获省级绿色食品称号。 发展状况解放前夕,埇桥区工业经济相当薄弱,产品种类少、质量低,1949年工业总产值仅472万元,工业几乎空白;到了1978年工业总产值只有10580万元,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改革开放后,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到2009年,埇桥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91家,培育了一批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化工、建材、板材六大门类许多大型骨干企业。200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16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已达到86.2亿元。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6.6%,拉动经济增长8.5个百分点,工业已成为了埇桥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08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2亿元,1949年固定资产投资只有6万元,1978年也只有425万元。投资结构逐步趋向优化,为全区经济发展积蓄了能量,增强了发展后劲。产业构成食品加工产业:食品行业为该区最大工业行业,约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全区现有食品工业企业约15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1家。主要分为四大类:一是饮料酒类:以安特生化、诚志公司的食用酒精为代表,具有每年15万吨生产能力;以安特生化、古沱酒厂系列白酒为代表,具有2万吨生产能力。二是农副产品加工类:全区拥有规模以上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1家,主要产品为面粉、面制品和食用油。其中:面粉、面制品加工企业26家,日处理加工小麦能力2500吨,2009年,规模以上企业加工面粉20余万吨;食用油加工企业4家,主要以光大农副产品公司为龙头,具有年加工棉籽、菜籽能力4.5万吨。三是烧鸡食品类:是“中华烧鸡之乡”,拥有刘老二烧鸡、徽香源烧鸡等烧鸡加工企业6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家,外出经营符离烧鸡人员达1000多人,从事烧鸡生产、运输、销售行业的人员近万人,烧鸡年产量达1300万只,初步形成符离烧鸡食品工业园。。四是休闲小食品类:主要以支河乡麻辣小食品产业群为代表,拥有小食品加工企业20多家,其中金地食品、佳乐食品、永乐食品等规模以上企业17家。。化工化纤产业(包括医药制造业):化工化纤产业为我区传统优势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以安特生化、中元化工为龙头的产业集群,拥有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纺织服装产业:以朱仙庄轻纺工业集中区为代表,全区共有纺织服装企业3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家,从业人员约5000人,拥有纱锭约5万锭,织布机400余台,各种缝纫设备约3000台(套)。全年可生产棉纱约5万吨,无纺布约7000吨,服装约1800万件(套),坯布约1200万米。主要产品有:棉纱、无纺布、白坯布、服装等。机械制造产业:机械制造业为我区传统优势产业,拥有安徽车桥、宝龙电器、龙华矿机、新园机电等机械工业企业3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家,从业人员5000人左右。主要设备有:数控车机、立式车床、普通车床、万能磨床、铣床、刨床等;机械产品门类众多,有十余个系列近百个产品。林木板材产业:以顺河板材加工集中区为代表,全区共有林木板材加工企业3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家。拥有绿洲人造板、东大木业、东建木业、东平木业、宿北木业、岩华木业等多家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高密度纤维板、胶合板、细木工板、多层板、地板基材等;部分企业通过ISO9000产品质量认证和ISO14000环保管理认证,产品畅销国内外。新型建材产业:以新型水泥、矸石砖、塑料管材等为代表的新型建材业,有明丽水泥、百通集团、金垣建材、仙珠工贸等22家规模以上企业。煤炭电力产业:主要以气煤、肥煤为主,煤质优良、煤层稳定,易于开采。2009年底,全区拥有矿井9对,包括正在建设中的3对矿井,其中省属大型矿山企业8家,地方小型煤矿企业1家(年产量6万吨);拥有火力发电厂5家,年发电量40万千瓦。 到2009年底,埇桥区有四大经济园区:埇桥经济开发区。规划占地8.1平方公里,位于埇桥北部,与铜山经济开发区二期规划连为一体。开发区内206国道、京沪铁路贯穿南北,301省道沟通东西,北至连霍高速、西至京福高速出口均不足10公里,距徐州观音机场30公里,距出海口连云港210公里。距徐州市城区仅20分钟车程,交通十分便捷。区内拥有桃山集铁路货运站,便于仓储运输业的发展。现入驻企业已达40家,以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板材加工、现代物流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工业集中、产业集群效应日渐凸显。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位于宿州城区东部,一期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核心区占地约4平方公里,未来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符离乡村工业示范园。地处符离镇区东部,主体区域位于京沪铁路以东和206国道、302省道两侧,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围绕“中国第一鸡”、“安徽第一电”、“安徽第一面”引商扩张,拉长链条,构筑四大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乡村工业集中区。朱仙庄轻工业集中区。位于宿州市埇桥区东10公里处的朱仙庄镇境内,占地6000亩,整体规划和朱仙庄镇区自成一体,区内主干道规划三横四纵,水电气及污水排放设施齐全,是一个以农产品加工和纺织服装行业为主导的产业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涌现出宿州市三维无纺布公司、宿州市龙福纺织有限公司、安徽绿洲人造板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了一批诸如电力、纺织、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等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名优产品。

埇桥区的经济概况


文章TAG:安徽  酒厂  现状  如何  安徽酒厂现状如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