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个能喝酒的比如俄罗斯人,他们的酒量是普遍较高,高度难喝的伏特加,他们可以面不改色的喝下一大瓶,而且是空口喝,什么下酒菜什么的是不需要的。古代人所喝的酒都是通过粮食来酿造的,自然发酵而成的,和现代的蒸馏酒有很大的不同,古代人喝的酒与我们现代人喝的酒是不一样的。
1、古代人喝的酒真的是酒吗?
古代人是真的喝酒吗?为什么给人感觉都是酒量惊人,就拿《水浒传》里面的武松来说,简直就是海量了。难道古代的酒精度数很低吗?其实古代人所喝的酒都是通过粮食来酿造的,自然发酵而成的,和现代的蒸馏酒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酿造酒,酒精度数低于20%,也就是说和现代的喝啤酒差不多。而蒸馏酒可以高达60%以上,在中国古代,由于历史悠久,地域文化都不一样,留下了很多蒸馏酒的名称。
2、古代人“温一壶酒”和现在的酒是一个概念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不是一回事。高度数的蒸馏酒,是到了元代才开始出现的,当时蒙古人喜欢引用烈酒,这才逐步推广了蒸馏酒,度数是比较高的。其实烈酒喝起来对人体并没有好处,本质上就是酒精兑水,而古代中国的酒,叫做酿造酒,是一种使用粮食发酵而成的低度数酒。酿造酒和蒸馏酒,制作方法完全不同,一般认为蒸馏酒就像今天的酒精饮料、低度数果酒或者啤酒,人喝了对身体是没坏处的,
但是,酿造酒在饮用前,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就是温酒。这个温酒并不是单纯的将酒加热后饮用,自然,当时的北方在冬季,一般习惯于喝偏热一点的酒。因为古代医疗落后,冬季长期饮用冰冷的酿造酒,比较容易患上胃肠疾病,加热酒类饮用本身没问题,但温酒的主要作用,是除去酒中的甲醇等毒物。大家都知道,甲醇是一种毒物,人体摄入甲醇5~10毫升就可引起中毒,30毫升可致死。
甲醇对人体的毒作用是由甲醇本身及其代谢产物甲醛和甲酸引起的,主要特征是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眼部损伤及代谢性酸中毒为主,一般于口服后8-36小时发病,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步态不稳、嗜睡等,重者有意识朦胧、瞻妄、癫痫样抽搐、昏迷、死亡等。以前有些无良小酒厂造假酒,就用工业酒精勾兑假酒,导致引用者甲醇中毒,死了不少人,
而古代由于酿造酒的技术较差,酒里面不可避免含有一些甲醇。如果直接饮用,就会出现问题,《红楼梦》中,薛姨妈不让贾宝玉喝太多冷酒,说“喝多了冷酒,写字手发颤”。其实,这个手发颤就是一种轻微甲醇中毒的迹象,而不是酒精中毒,然而,甲醇的沸点是64℃,乙醛的沸点是21℃,酒精乙醇沸点是78度。所以,只要加热,有害物就会转变成气体挥发掉,从而消除或减少酒中有害物质对人体的伤害,
3、古代人喝的酒,和我们今天的白酒一样吗?
古代人喝的酒与我们现代人喝的酒是不一样的。首先是我们现代人日常喝的啤酒,在古代就没有,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一口冰凉的啤酒下肚,那种美妙的感觉真的是不言而喻,啤酒的度数不高,一般酒量可以的人,十八碗啤酒,还是喝的下去的。不过我们喝的啤酒在酒精度上应该没有古代人喝的酒度数高,其次是我们现代人喝的白酒,在酒精度上肯定是远高过古代人所喝的白酒,因为我们现代人喝的白酒,谁能像古代人那样,大碗大碗的喝,就是一碗按八两来计算的话,以武松十八碗的酒量,恐怕在我们现代人中,是无敌的,可以直接申请吉尼斯纪录了。
4、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喝多少才能醉?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对于酒的生产记载了八例制曲法,四十余例酿酒法,所收录的实际上是汉代以来的酿酒法,用曲酿酒师我国古代的特色,在古代,曲被用来看作发酵的引物,酿酒的关键步骤之一就是先将酒曲制作成这种引物。古代用曲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先将酒曲泡在水中,当曲中的酶制剂溶解出来并活化后过滤酒曲,再投入米饭开始发酵,这种方法被称作浸曲法;另一种是将酒曲,捣碎成细粉后直接与米饭混合。
文章TAG:古代人 喝酒 古代 古代人喝酒是多少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