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李白诗作中少不了月和酒就不足为奇了!我们再来看看李白的诗作,他的诗作中大多都与酒和月相关,月中有酒,酒中则含月,酒成为诗人的动力,月则成为诗人借以抒怀的对象。李白的诗作中为什么离不开月和酒呢?下面我们就先来说说月,“晴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1、酒的起源是什么?

最朴实的看法:酒来源于粮食和水。它的起源众说不一,我想大概是一个偶然的原因,人们发现了酒的秘密,大概经过也许和发现豆腐和臭豆腐的故事一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酒的国家之一,关于酒的记载,也是五花八门,最常见的说法有两种,仪狄造酒和杜康造酒。《酒浩》中说:“酒之所兴,肇之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而在这两种说法中,又以杜康造酒之说流传更广,

曹操有诗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早在汉代他的名字已成为酒的代名词,关于杜康造酒的记载却要早得多。秦汉时期成书的《世本》有“少康作秫酒”之说,《说文解字》中解释“少康,杜康也”,少康是谁?夏朝的一代君主。仪狄是什么时代的人呢?《战国策.魏策》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于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2、“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是什么意思,该如何理解?

这句诗源自王维的《送别》,诗篇开头的问句,描述设宴为友人饯别的场面。自问自答的形式新颖较为少见,首二句以诗人的口吻邀请友人共饮,询问归隐之地,次二句便是答案,因为仕途不顺,决议归隐终南山,最后两句是分别之后的感慨,承上启下,可以想象具体的画面来理解: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锤。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故事情节:“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略备薄酒,同饮如何?”诗人王维牵住友人的马,含笑邀请共饮一杯。一旁的小童机灵地跟路旁的茶铺租用了一个位置,摆上了家里带来的一壶酒,备了俩碟小菜,候在一旁,“也好。”马上的白衣儒士翻身下马,系好缰绳,随着王维落坐在茶铺里,“秀才,你要往何方?”“现在生活不如意,我想回乡隐居,就在那终南山中搭一草庐足以。

”“这样啊,那就只管去吧,我也不问了!”王维举杯,先干为敬,秀才脸露释然之色,同样举杯回应。酒也喝了,人也该离开了,王维抬头看看那山中白云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着友人述说:“那白云无论如何变换,都是无穷无尽的;这世间的功名利禄却是有穷的,世事无常,到那时我也该回终南山了!”挥手作别,盼望相见有期!背景猜测友人名姓不可考,估且认作是王维的好友崔九,王维私下戏称崔九为“秀才”。

崔九即崔兴宗,盛唐诗人,早年与裴迪、王维隐居唱和,后来出仕为官,官至右补阙,但不久即对官场生活产生厌恶情绪,去官归隐,裴迪为之饯行送别也写过《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崔九、王维、裴迪皆是寒门子弟,在当时的官场中郁抑不得志,都向往山林隐居,王维后来隐居辋川,旁边就是终南山,书画作品《辋川图》流传版本迄今为止尚未有确认王维真迹,

3、在李白的诗歌中,为什么总是离不开“酒”与“月”?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嫡仙人,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酒仙”,其人爽朗大方,好饮酒作诗,犹喜交友。李白的诗作中为什么离不开月和酒呢?下面我们就先来说说月,月亮,在我国古典诗词文章中,是诗人雅士必不可少的吟咏对象,如张九龄脍炙人口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如杜甫诗“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可见诗人们都是借月而抒怀,借月以思乡,借月则叙离愁。我们再说酒,酒,在我国古文化中绝对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王羲之醉酒书写了流传千古、神采飞扬的兰亭名作,张旭醉酒写狂草,还有我们的主人公李太白,更是斗酒诗百篇,酒文化在我国周代就开始盛行,到了盛唐,它就更成为文人墨客赋诗,作文,赏月必不可少的酒章文化了。


文章TAG:离不开  什么酒月之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