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是何等寓意,也就不言而喻了。南京玄武区鸡鸣寺就有一座“景阳楼”,是南朝宋时期所建,宋江到底是什么时候上的梁山,这条记载可以断定为宣和元年,如果大家觉得我的这几种说法都没有说服力的话,还可以从文学性上来思考下,武松前前后后痛饮15碗酒,三碗酒大约是一斤,这五斤酒下肚就已经不可思议了(我知道现在有的男同志们喝一箱啤酒也没问题,这个暂且不论)。
1、《水浒传》中,武松打虎前喝的是什么酒?
首先说,这酒的名字叫“三碗不过冈”,电视剧里有叫“出门倒”的,也有叫“一觉到天明”的,总之这酒的命名都很low…我们都知道酒内的酒精是造成人醉酒的“罪魁祸首”,既然店家当时不建议武松喝太多,这就说明这三碗不过冈里的酒精度数比平时百姓们引用的酒度数要高些,而我们又知道宋朝时人们喝的基本都是米酒,那么第一种观点就是武松喝的无非是酒精度较高的米酒罢了。
一说米酒大家第一印象可能都是现在超市里那种名为“醪糟”的东东,但是古今米酒还是应该有蛮大的差别的,《水浒传》里的故事背景是北宋时期,施公生活的年代是元末明初,这烧酒也是元朝才开始流行起来的,所以之前有答友和我探讨过说武松喝的就是山东烧酒,这种酒就度数高而闻名,在这里属于施公的“乱入”。但问题是这么烈的就武松15碗下肚不得直接飞升了?而景阳冈位于山东阳谷县,这里是不大可能种植水稻的,于是糯米酒的概率也很小(虽然当时有高粱,奈何没有器具),那我们还是不要开脑洞还是从原文中找找线索吧,
早鲁智深去五台山出家那一章,曾有一句关于酒品类的介绍:破瓮榨成黄米酒,柴门挑出布青帘。这里提到了黄米酒,我们这边把黍子叫做黄米,恰好这黄米也是不错的酿酒材料,那么这样一来就说得通了,首先当时大家喝的确实是米酒,只不过这酒的原材料是黄米而非南方的糯米,这样也能解释为什么好汉们总能整罐整罐的喝酒(虽然每次都能漏上四分之一左右),
而武松此时喝的酒应该也是黄米酒,只是度数偏高,后劲更大(嗯,可能后劲更大吧)。当然,如果大家觉得我的这几种说法都没有说服力的话,还可以从文学性上来思考下,武松前前后后痛饮15碗酒,三碗酒大约是一斤,这五斤酒下肚就已经不可思议了(我知道现在有的男同志们喝一箱啤酒也没问题,这个暂且不论),更何况之后武二郎借着酒劲弄死一只老虎,也可能是施公想借酒来说明武松之勇,人家就是要玩的这么夸张,没人规定文学创作不能夸张吧~文/车逻辑的逻辑所以古人还是很喜欢吃甜食的~。
2、《水浒传》里武松打虎的景阳冈应该在现今哪个省,打的又应该是什么虎?
《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是一段十分精彩的故事,江湖好汉武松在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一只白额吊睛猛虎,施耐庵塑造的武松这一形象因为这个故事而家喻户晓,但是,这段故事却引起了细心读者的质疑,说武松是河北清河县人,为何绕道去山东阳谷县去打虎。景阳冈就是一个小土坡,平原地区有老虎吗?因而,得出结论,施耐庵的地理是体育老师教的,景阳冈打虎不过是小说家言,随意挑个地方写了这么个故事,
真是这样的吗?《水浒传》中地理知识非常精准施耐庵写《水浒传》十分的严谨,不会出现重大的地理位置错误。但是,为了设计故事,却有意错乱时空,之所以说是“有意”,是因为施耐庵要在其中隐藏故事。比如,《水浒传》中的江州不是写的江西九江,而是江苏镇江,宋江在浔阳楼题写反诗,有一句“心在山东身在吴”,就点明了“江州”的地理位置。
又以蔡九知府是蔡京的儿子这条信息,隐伏了曾经在镇江做过留守的蔡翛,因而,江州城中的浔阳楼、琵琶亭,以及对岸的无为军、揭阳镇等等都是“移花接木”,为隐藏的故事服务的。宋江题反诗其实隐藏了宋徽宗复辟、靖难之役发起总攻这两件事,“敢笑黄巢不丈夫”的人果然是皇帝,书中的蓟州,原本在历史上有一段时间归于北宋。而且,北宋也曾在燕云十六州设置“遥郡”,委任官员,高俅的儿子高尧康就曾经担任过遥郡职务,
蓟州属于团练州,是北宋时期第五等“团练州”,团练为州的最高长官。同时,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时,金国按照宋金海上之盟的约定,把蓟州归还给了北宋,施耐庵写这样一个州,恐怕也是为七十回书之后做伏笔吧,还有段景住是涿州人、皇甫端是幽州人,这些州都不是北宋的州郡,但是,却在《水浒传》中伏藏了“宋金海上之盟”的历史。
文章TAG:武松 景阳 打虎 打虎前 景阳武松打虎是什么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