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花香诱人醉 是什么诗里的

桐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
花颜诱人醉月影尤自怜 ——虞山仙人 赠

花香诱人醉 是什么诗里的

2,文言文石门亭记的全篇翻译

原文对照翻译(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石门亭位于距青田县城若干里的地方,(令朱君为之。)是县令朱君建造的。(石门者,名山也,)石门是山的名字,它是一座名山,(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古人都在山石上刻写下自己的观赏游览的感喟心得,(留之山中,)留置在山里,(其石相望。)那些刻写下字迹的山石相对而立。(君至而为亭,)朱君来了以后建了亭子,(悉取古今之刻,)把从古至今的石刻全搜集起来,(立之亭中,)将它们立在亭子里,(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并且把这一切写在信里,寄给自己的外甥女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让他写一篇文章,记下自己建造此亭的用意。(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之所以建造这座亭子,只是因为它是一座好山吗?(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只是因为它适于观赏游览放眼眺望吗?(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大概也是在这里能体察问询民间的病疾忧患吧?(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大概也是可以独自一人在这里休闲放松吧?(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或许是怜惜那些刻有字迹的山石没有防护保障,遭暴晒,字迹剥离,或者倒伏,甚至消损泯灭吧?(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人们对外物的喜好厌恶必定按照类别区分。(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广博高大草木茂美,自然万物依附着它来生存,(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却不把它当做自己莫大功劳的,就是山。(好山,仁也。)爱好山,是仁的体现。(去郊而适野,)离开城郊来到田野,(升高以远望,)攀上高处向远处眺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从中一定会生发感慨的。(《书》不云乎:)《尚书》中不是记载吗:(“予耄逊于荒。”)“从荒原中发现谦恭。”(《诗》不云乎:)。《诗经》里不是写到:(“驾言出游,以写我忧。”)“驾着车辆出行远游,可以疏泄我的忧怨。”(夫环顾其身无可忧,)遍察自身而没有什么值得忧怨的,(而忧者必在天下。)值得忧怨的一定在整个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为天下忧患就是仁的表现。(人之否也敢自逸?)人不得志能够自我释放吗?(至即深山长谷之民,)到了这种地步就是遇到深山幽谷的草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与他们接触交谈,(以求其疾忧,)来访求他们的疾苦忧患,(其有壅而不闻者乎?)难道还会有无法沟通、下情不明的情况吗?(求民之疾忧,亦仁也。)访求民众的疾苦忧患,也就是仁的体现。(政不有小大,)政事不分大小,(不以德则民不化服。)不以德治民,民不会教化。(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众教化服从,这样以后才可以没有诉讼。(民无讼,)民众做不到没有诉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你能让他们休闲养息、不惹是生非、(优游以嬉乎?),优哉游哉嬉戏欢乐吗?(古今之名者,)自古至今在此题名的人,(其石幸在,)那些刻石幸而存在,(其文信善,)那些刻文确实很好,(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那么那些人的大名同刻石一道都会传扬下去并且永远不会朽没,(成人之名而不夺其志,)成就了别人的名声而没有改变他们的意向,(亦仁也。)也是仁的体现。(作亭之意,)建造亭子的用意,(其然乎?)大概就是这样吧?(其不然乎?)也许不是这样吧?
石门亭位于距青田县城若干里的地方,是县令朱君建造的。石门是山的名字,它是一座名山,古人都在山石上刻写下自己的观赏游览的感喟心得,留置在山里,那些刻写下字迹的山石相对而立。朱君来了以后建了亭子,把从古至今的石刻全搜集起来,将它们立在亭子里,并且把这一切写在信里,寄给自己的外甥女婿王安石,让他写一篇文章,记下自己建造此亭的用意。 之所以建造这座亭子,只是因为它是一座好山吗?只是因为它适于观赏游览放眼眺望吗?大概也是在这里能体察问询民间的病疾忧患吧?大概也是可以独自一人在这里休闲放松吧?或许是怜惜那些刻有字迹的山石没有防护保障,遭暴晒,字迹剥离,或者倒伏,甚至消损泯灭吧?人们对外物的喜好厌恶必定按照类别区分。广博高大草木茂美,自然万物依附着它来生存,却不把它当做自己莫大功劳的,就是山。爱好山,是仁的体现。离开城郊来到田野,攀上高处向远处眺望,从中一定会生发感慨的。《尚书》中不是记载吗:从荒原中发现谦恭。

文言文石门亭记的全篇翻译

3,明代童心说的全文翻译谢谢

李贽(明)《童心说》及译文 龙洞山人叙《西厢》[1],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2],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3]。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4],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5],又变而为传奇[6],变而为院本[7],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8],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9],更说什么《语》、《孟》乎[10]!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11],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注释: [1]龙洞山农:或认为是李贽别号,或认为颜钧,字山农。《西厢》指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 [2]见:通“现”。 [3]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 [4]《选》:指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5]近体:指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6]传奇:指唐人的传奇小说。 [7]院本:金代行院演出的戏剧脚本。 [8]举子业:指科举考试的文章,也就是八股文。 [9]六经:指儒家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 [10]《语》、《孟》:指《论语》、《孟子》,《四书》中的二种。 [11]道学:指道学家。 【译文】龙洞山农在为《西厢记》写的序文末尾说:“有识之士不以为我还有童心的话,就知足了。”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儿童,起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水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么会贸然失落呢?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做得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班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雍塞了自己的童心。既然书生会因为多读书识现而雍蔽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要热衷于著书立说以至于迷人心窍呢?童心一旦雍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列。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童心已失,而后天得到的闻见道理却入主心灵的缘故。 既然以闻见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闻见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哪怕他说得天花乱坠,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备至。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呀!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因被假人忽视埋没而后人无从得知的,不知有多少。原因何在?因为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闻见、道理就会失去立脚之地,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诗歌,何必一定推崇《文选》;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古诗演变成六朝诗外,近体格体,古文也发展为唐朝传奇,金代院本,元人杂剧,《西厢记》,《水浒传》,还有当今应科举的八股文,凡是讲求圣人之道者都是古今杰出的文章,绝不能以时代先后为标准,厚古薄今。所以,我对那些发自定心的文章体会最深,实在用不着言必称六经,言必称《论语》、《孟子》。 六经、《论语》、《孟子》,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是臣下的阿谀之言,不然的话,也是那班糊涂弟子们,追忆老师的言语,或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或是据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写下来汇集成书。后代书生,不明此理,就以为全是圣人的精辟理论,而奉若经典。又哪里晓得,这其间多半根本不是圣人的精论呢!即使真有圣人讲的,也是有的放矢,不过就一时一事,随机应答,以点拨那些不开窍的弟子罢了。对症下药,不拘一格,怎么可以当成万古不变的真理呢!显而易见,六经、《论语》、《孟子》早已被拿来用做道学家唬人的工具,伪君子藏身的挡箭牌了,绝对没法和发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同日而语的。呜呼!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作文之本呢?

明代童心说的全文翻译谢谢


文章TAG:高凤  必至  自然  花香  桐高凤必至  花香诱人醉  是什么诗里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