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陆游后期怀恋唐婉的诗

《沈园两首 》是陆游对唐婉的悼念。《沈园二首》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二首》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后期怀恋唐婉的诗

2,翻译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作者陆游与表妹唐婉从小两情相悦。后来两人结了婚,但由于婆婆不喜欢儿媳,两人又被迫离婚。后唐婉抑郁而死。所以诗中说:梦断、香消。作者是在唐婉死去四十年后又来到故地沈园,怀念爱人,也慨叹自己也已垂垂老了,所以说:柳老不飞绵。至于翻译就不用了吧。

翻译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3,陆游沈园二首翻译

城墙上的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亭台池阁。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当年这里我曾经见到她美丽的侧影惊鸿一现。她去世已经四十年有余,我连梦里也见不到,沈园的柳树和我一样都老了,连柳绵都没有了,我已是古稀之年,行将就木,仍然来此凭悼,泪落潸然。
沈园 陆游   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尤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原配妻子唐婉,因婆媳不和,被迫离婚改嫁。嫁后,有一次和陆游在沈园偶然相遇,陆游赋词一首《钗头凤·红酥手》,(唐婉同时也和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沈园》这首诗是宋宁宗庆元五年春,作者在山阴时重经旧地时,感伤往事之作。(沈园故址在今绍兴禹迹寺南)
陆游《沈园二首》 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赏析 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在今浙江绍兴)写下的悼亡诗。 他三十一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诗的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世界情调中。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因为这桥下水,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 “香消玉殒”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雅词,唐琬离开人世已经四十余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在生死对话中,诗人产生天荒地老、人也苍老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美人早已“玉骨久成泉下土”,未亡者这把老骨头,年过古稀,也即将化作会稽山(在今绍兴)的泥土,但是割不断的一线情思,使他神差鬼使地来到沈园寻找遗踪,泫然落泪。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激昂的爱国诗章时,曾称他为“亘古男儿一放翁”,岂料沈园诗篇又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也知儿女情长之趣,他甚至在被摧折的初婚情爱中、在有缺陷的人生遭遇中,年复一年地体验生命的青春,并且至老不渝。如果说《钗头凤》词在吟味稍纵即逝的相遇时,还未忘昔日山盟海誓,还有珍藏心头的锦书,隐约地发散着生命的热力的话,那么这里在体验惊鸿照影的虚无飘渺时,已感受到香消为土、柳老无绵的生命极限了。在生命限处,爱在申辩自己的永恒价值,这是《沈园二首》留给后人的思考。
嗯哦ii坎坎坷坷看那个方法

陆游沈园二首翻译

4,陆游追念唐琬的诗急求

第一首:“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惊鸿,是借用曹植《洛神赋》中形容洛神宓妃的“翩若惊鸿”的句子,指美丽的唐氏。该诗所写的时间是夕阳西斜的黄昏,地点是“非复旧池台”的沈园,听到的是哀怨凄厉的画角声,所有客观的景象都染上了诗人所固有的悲情难抑的主观色彩。桥下绿波荡漾,曾倒映过唐琬的倩影,而今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作者称此桥为“伤心桥”,把浓烈的感情直接注入自然景物之中。诗中“春波绿”这一看似寻常之景,但放翁在上面加了“伤心”二字,其意殊深。此语出自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后人常用以喻别离之景。沈园正是放翁与唐琬永诀之所,故地重游,追思前事,伤如之何!这是第一层意思。“正是玉人肠断处,一渠春水赤栏桥。”(温庭筠:《杨柳枝》)沈园又是唐琬生前小桥踽踽、瘦影自照、卿我相怜、泪浥红绡之处。而今美人已泊然长化,空余陈迹,触目伤心!这是第二层意思。“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洛神赋》)是曹植想见宓妃跃出洛水之景。放翁与唐琬两情笃好,却又无法相亲,与传说中曹植与甄女情状,有相似之处。而今沈园,但见春水又绿,惊鸿未来,情不能已,伤人心怀!这是第三层意思。“桃花春水绿,水上鸳鸯宿。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韦庄《菩萨蛮》)前人已有此恨。今唐琬之音容笑貌,不可复见,而在那暗淡的映照中,更传来阵阵哀怨的鼓角之声,这凄凉之景,更添人无限悲伤!这是第四层意思。 此诗在构思上采取托今追昔的写法,以今日沈园的衰飒、凄凉衬托昔日的美好、欢快,从而引出回忆,表达对往事的伤感。在表现方法上,诗的前两句采取实写的方法,写自己七十五岁时眼中看到的沈园景物。时间选用黄昏,斜阳挂在城角,白昼就要过去,耳边传来哀厉凄长的画角之声,催人心伤。诗人用视觉和听觉写景,以光和声烘托出今日沈园凄清的气氛,而对于沈园的景物只总写一笔:“沈园非复旧池台。”可见已经面目全非了。唐琬去世后四十四年,沈园竞成了一座荒园了。这是诗人移情于物,用凄凉的景物表达自己的伤感。第三,四两句采取虚写,回忆当年唐琬的美丽和夫妇恩爱,同游沈园的情景。“伤心桥下春波绿”,沈园一切景物都变了,只有绿水不改旧貌。桥下的春波,怎能不令诗人伤心呢?因为当年陆游和唐琬曾闹游水边,唐琬曾借春波照影,恰如惊鸿翩然水上。物是人非,怎不令人伤感?从字面上看,第一句点时,第二句写地,第三句状景,第四句言人,各有所主,但这四句诗又都浸渍着诗人的伤感之情,围绕着“春波绿”三字展开,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上下两联,前为实写,却是略写,后为虚写,却是详写。特别是最后一句的“曾是”一词将今昔结合在一起,感情极为丰富。 第二首:“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虽和第一首各自独立成篇,感情上却是衔接的,进—步抒发了怀念爱人、至死不泯的感情。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中深含伤感,抒情中不离形象。第一、二两句就唐琬和自己,两面分说,前一句“梦断香消四十年”写唐琬。“梦断”说往日的幸福生活早已结束,“香消”指唐琬死去。“四十年”系举成数而言。意思是往日恩爱久成过去,爱妻早已不在人间。后一句写自己,以沈园的老柳树象征自己虽然还留在世上,却已进入老境。 从陆游与唐氏在沈园相逢,到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已过了四十四年。时间相隔这么久了,当年“满城春色宫墙柳”,如今“沈园柳老不吹绵”。柳树都老得不飞柳絮,人也衰老而不再掀起感情的波澜了。诗人把自我形象融入客观景物之林,以“沈园柳老不吹绵”描写自己已经衰老。第三,四两句直抒胸臆。“此身行作稽山土”,就是不久于人世的意思。都是对“梦断香消四十年”所抒发的感叹。尽管“柳老不吹绵”、“行作稽山土”,诗人仍执着地怀念着唐琬,更见当初伉俪情深无比。“沈园柳老”具体印证了“梦断香消”的年深日久。“柳老不吹绵”,比照暗示着“行作稽山土”的诗人,也应人老珠黄,梦断魂消,再无年轻时绵绵情意。然而,一个“犹”字一转。他不但“吊遗踪”,而且还要“一泫然”,更加突出了诗人情意绵绵,日久弥笃,这句诗在整个诗中发挥了勾连、铺垫和映衬作用。 上联描写了万事皆非,不堪回首的眼前情景。下联则抒写了作者如春蚕吐丝、蜡炬流泪般的心中情意。他“美人终作不堪幽梦太匆匆!”(《春游》)昔日恩爱,如一场短梦,令人长恨。美人已长眠九泉,而“此身行作稽山土”,活着的时间不多了,行将埋在会稽山下变为泥土,死后之有知无知,毕竟难明。同穴育冥,尚难通达;混同泥土,未必连枝。惟生前之情意绵绵,终难割弃,“犹吊遗踪一泫然”,凭吊遗迹,还止不住老泪纵横。直到诗人八十一岁时,仍在写着有关沈园的诗。陆游对唐氏的感情,可以说是老而弭笃了。上下两联,形成比较。上联描写眼前景状,休!休!休!下联抒写心中情意,难!难!难!但上下两联,又不可分。从章法上看,第三句承第一句,言自身行将与唐琬同归;第四句承第二句,言柳絮因枯老而难以飘舞,而自身虽垂危而情犹深长。以诗中所表现的情景看,从难堪之景到难已之情,下联正是上联的深入和提高。一切景语都化为情语,诗人借以抒发了自己对唐琬深切的思念和无限伤感的情怀。作品因情而写景,又借景以抒情,措辞平易朴实,而感慨分外深沉。

5,梦断湘潇50年是哪首诗的

陆游写下了不少怀念唐琬的诗,其中有《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清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其一)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化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其二)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eeling/1/383532.shtml  『情感天地』《钗头凤》  绍兴有五女,才女唐琬是其中之一。一个暮春的下午,我走进绍兴沈园,寻觅生活在陆游诗词里的温婉女子。  沈园在南宋时是一沈姓富翁的私家花园,后来成为越人(今绍兴)公共游赏的聚散地。八百多年前,唐琬和陆游在沈园偶遇,吟唱了一曲惊天动地的爱情悲歌《钗头凤》。沈园被称为中国第一爱情园。  沈园掩映在一群江南的古老旧宅中,含蓄静谧。园内花木扶疏,修竹滴翠,虽是暮春时节,仍然春色未减,绿意盈盈。悠扬的古筝声从园中飘荡过来,唐琬,是你的纤纤酥手在拨弄着琴弦吗?  沈园很大,亭台楼榭,小桥流水。碎石铺就的小路,曲径通幽。因为刚刚下过雨,天空有些灰暗,园内行人不多,显得有些冷清。  在孤鹤轩和双桂堂给远道而来的山西张先生拍下一张张照片,为他和江南著名的园林花园留个永恒。张先生皱皱眉头说,这园好压抑!  是啊,能不压抑吗。这里是唐琬和陆游生前悲惨爱情的见证地,这里的风听到过他们的哭泣,这里的水波里有他们留下的苦涩泪水。  唐琬从小聪慧文静,和陆游青梅竹马,长大后和陆游成为一对恩爱夫妻。小夫妻常常相携游玩,看花赏月,吟诗作赋。可是唐琬的婆母并不喜欢她,婚后三年,以不能生育,八字冲克陆游为由,命陆游写下休书休掉唐琬。母命难违,小夫妻抱头痛哭,唐琬和陆游从此孔雀东南飞。  没想到,被迫离异十年后,在沈园的映波桥畔,唐琬和陆游意外相遇了。  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十年可以改变很多人和事。可是十年并没有改变唐琬对陆游深深的爱恋。此时此刻,虽然和陆游相聚咫尺,唐琬却再不能够再走进他。这时的唐琬由家人作主改嫁赵士程,而陆游也已娶王氏。  面对着一池绿水和仍旧深爱着的男人,唐琬心痛极了。唐琬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一瞥,回头走了,远处亭子里有等她进餐的丈夫。  唐琬的丈夫赵士程对唐琬和陆游的爱情遭遇深表同情,让家僮给陆游送去一壶酒。唐琬不可掩饰的憔悴和哀怨的目光令陆游心痛不已,陆游压制不住内心的感情冲动,挥笔在沈园一粉墙上写下了炙脍人口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看到陆游墙上留下的《钗头凤》,伤心不已,也和了一词:“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赵士程是个温厚的读书人,对唐琬爱怜有加,而王氏也很贤慧。可是,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昔日的爱人早已深入骨髓,后来者只能永远停留在心灵的表面。唐琬和陆游的重逢,不可压抑地表达了错莫难瞒的爱情!  眼前的残墙断垣上刻着陆游和唐琬的这两首《钗头凤》,一首龙飞凤舞,如泣如诉;一首清秀娟丽,极尽哀怨。八百年前的爱情在这里定格。这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爱情。沈园邂逅,使原本身体虚弱的唐琬一病不起,不久香销玉殒。  但是,唐琬还是幸福的。沈园一遇,让唐琬明白陆游对她的爱情并没有过去。爱情对唐琬这样的才情女子是不可臾缺的,没有爱情,生命不再有光泽,没有爱情,生活如同行尸走肉。唐琬一定是微笑着离开尘世的,从此化作梅骨香魂留在沈园,守候着陆游的归来。  而后来陆游确实多次来到沈园,心里呼唤着爱人的名字,写下了不少怀念唐琬的诗,其中有《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清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其一)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化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其二)  在唐琬离去五十年,也就是陆游八十四岁,去世前一年,陆游出游沈园还写下一首怀念唐琬: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真正的爱情并不需要婚姻为庇护,纯洁真挚的爱情能够上天入地。最后陆游也永远留在了沈园。  刚开始看到陆游纪念馆设在沈园,有点不理解,现在明白了。唐琬在沈园,陆游一定也是愿意栖息在这里的。  如果没有唐琬的爱情,沈园也许早已湮没在历史的烟雨中了。一位才女的爱情绝唱,不经意间成就了一座千年名园。  走出沈园时,天空已经变的明朗,我看到了唐琬欣慰的笑容。  若问世间情和爱,沈园遗踪空悲切。  昔日爱人入骨髓,后者更觉难难难。
原诗名:回文诗 此诗典故:很久很久以前,广东省吴川县有一才子上广州考试,路经电白县水东镇时,结识一16岁青楼少女,相约回来时携手同归故里。当才子从广州回到水东时,少女已死,原因是为保贞节不肯接客而悬梁自尽。才子悲伤不已,亲到墓前祭奠。时值深秋傍晚时分,远山近林,薄雾轻绕,鸟雀归巢,乌鸦哀鸣,才子触景伤情,吟得一首回文诗以示缅怀。 纱窗冷月夜来秋, 渺渺香怀感客愁。 瓜破正怜堪命薄, 约尝曾记死名留。 花飞绕梦新魂断, 竹染为痕旧泪流。 鸦噪远山空寄恨, 霞烟淡抹一荒丘。 回文: 丘荒一抹淡烟霞。 恨寄空山远噪鸦。 流泪旧痕为染竹, 断魂新梦绕飞花。 留名死记曾尝约, 薄命堪怜正破瓜。 愁客感怀香渺渺, 秋来夜月冷窗纱。

文章TAG:梦断  四十  十年  纷飞  梦断香消四十年之凤纷飞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