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卦是同卦相叠,上乾下乾,是纯粹的阳刚雄健之象。“九”指的是乾卦中的“阳爻”,也就是这个符号,”最后要说的,是《乾》卦卦辞曰,”这是对《乾》之“君卦”的正解,那个时候,观象的“组织者”或“执行者”,是掌握权力的群落或部族首领,不管《周易.乾》何时成为“卦爻”,但其记录的,确实是“东宫苍龙”星宿的“自然之象”。
1、中国的皇帝被称为九五之尊,“九五”是什么意思?
“九”和“五”连用,称为“九五”出处在《易经》。《易经》中六十四卦,第一卦称之为乾卦,卦象如下图,乾卦是同卦相叠,上乾下乾,是纯粹的阳刚雄健之象。乾卦象征天,比喻为龙,也指有才德的君子,表明兴盛强健,“九”指的是乾卦中的“阳爻”,也就是这个符号:“—”,这是后世的称呼,在乾卦里把这个符号叫作“九”。“五”是指顺序,从下向上数,第五爻叫作九五,
2、古人用数字“九五”来形容皇帝的文化依据是什么?
古人以“九五”指代帝位——第一,其说法,来自《周易.乾》卦。第二,其根据,是古人观测天文的星象,第三,其理论,是从天神崇拜到天人合一的王权政治理念。一《周易.乾》卦云:“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汉以后的注释家们,皆把此卦作为人君象征,故此称帝位为“九五之尊”。魏王弼《注》曰:“不行不跃而在乎天,非飞而何?故曰:飞龙也,
龙德在天,则大人之路亨也。夫位以德兴,德以位叙,以至德而处盛位,万物之覩,不亦宜乎?”王弼年少才高,不过,上面这个解释一点儿逻辑也不讲,太像“拍”帝王的“马屁”,唐孔颖达《疏》云:“《正义》曰: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德备天下,为万物所瞻覩,故天下利见,
”《疏》又云:“《正义》曰:龙德在天,则大人之路亨,谓若圣人有龙德居在天位,则大人道路得亨通,犹若文王拘在羑里,是大人道路未亨也。位以德兴者,谓王位以圣德之人能兴王位也,德以位叙者,谓有圣德之人,得居王位乃能叙其圣德。若孔子虽有圣德而无其位,是德不能以位叙也,”《正义》,是孔颖达等奉敕编写的《五经正义》。
他的上述注释,不无道理,显然比王弼的说法“周延”了许多,无论如何,汉以后,帝位即被称为“九五”了。沈约所撰《宋书.武帝纪》曰:“夫或跃在渊者,终飨九五之位,”这说的,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二说孔颖达对“九五”的解读比王弼“周延”,主要是指他“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这句话。不管《周易.乾》何时成为“卦爻”,但其记录的,确实是“东宫苍龙”星宿的“自然之象”,
公元前五千纪,中国上古先民,已经形成了由“东宫”的角、亢、氐、房、心、尾六宿,及以“西宫”觜、参两宿和南北两“宫”若干星宿构成的古典天文学“四象”系统。“东宫”,后来被添加进去了“箕宿”成为七宿,所呈现的天象,古人称之为“龙”,甲骨文的“龙”字即为此天象之象形,《周易.乾》之卦辞,记录的,就是“龙星”的运行及特征。
《乾》“初九”卦曰:“潜龙,勿用,”“潜龙”,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作“寝龙”。说白了,“潜龙”或“寝龙”,就是“龙星”因与太阳同出入,古人称之为“日躔”而隐匿不见,公元前两千年,这种星象发生在秋分之时。《乾》“九二”卦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田”,有“天田星”和“田猎之田”两种解释,总之,立春之后,龙星角宿昏见东方,初现于地平之上,亦为前两千年之星象。
《乾》“九四”卦曰:“或跃在渊,无咎,”“渊”,古人指地平线以下之空间。《说文》云:龙“春分而登天”,此时,龙星整体黄昏时跃地而尽出,即所谓谚曰“二月二龙抬头”。《乾》“九五”卦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此时,龙星升于南天正中,当在立夏时节。《乾》“上九”卦曰:“亢龙,有悔,”“亢”,是极至之义。“亢龙”,指阳极转衰,前两千年,是为夏至之日,
《乾》“用九”卦曰:“见群龙无首,吉。”“群龙”,即《彖》所言“六龙”,指龙星六宿,“无首”,是说立秋之日,角、亢二宿距太阳很近而不可见,龙身、龙尾尚在,这是黄昏时龙星在西方地平线上的星象,《乾》卦以上六条卦辞,描述了龙星从立春至立秋的不同形象,(1-9为甲骨文龙字;10-12为龙星星象)三把以上天象综合起来,且给与核心解释的,是《乾》“九三”卦辞。
文章TAG:厂出 九五之尊 九五 至尊 皇帝 九五至尊是什么厂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