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悠久历史,产生了悠久的酒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酒文化”应该是“诗文化”的衍生品,如果没有诗歌的口口相传,就不会有酒文化的风行于世,我们可以想见,在酒产生之初,酒是很珍贵的,所以酒开始主要用于祭祀,酒文化的形成,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后来酒成为达官贵人的饮品,其根基是当时的经济状况准许造更多的酒。
1、中国的酒文化是如何被认可的?
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酒鬼半桶水的书生,自以为比较有资格回个问题。个人认为,中国酒文化之所以能被普遍认可,与“诗歌”这一载体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酒文化”应该是“诗文化”的衍生品,如果没有诗歌的口口相传,就不会有酒文化的风行于世。具体理由分析如下:第一,从先后顺序上讲,几乎可以断定先有诗文化而后有酒文化的,
在诗文化诞生之前,即使美酒盛行成风,也仅仅是一种饮料,一种礼仪,一种交际场合中的助剂,还远不足以形成所谓的“酒文化”。诗歌的兴起,才让“酒”有机会以文字为载体进入大众视野,被广为人知,第二,当两种文化渐成气候以后,它们之间就有了郎情妾意一见钟情般的美妙。你看,诗本言志,有酒助威,顷刻间志比天高;诗若抒情,有酒助兴,顿时便觉情深似海!在一个礼仪之邦,无论久别重逢还是新婚燕尔,无论送君千里还是金榜题名,都要搞个宴席仪式什么的,
既然是宴席,自然就少不了酒,咱们早有“无酒不成礼仪”的古训;既然有人有酒有宴,大家总不可能各自喝些闷酒吧?语言上的交流肯定必不可少,这就有了酒助诗兴,诗扬酒名的美好默契。于是乎,李白的“且向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成就了“白云边”;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成就了“杏花村”,第三,诗人好酒是有传统的;因酒而成名的诗句也绝不是偶然。
诗与酒,二者之间有着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美妙,酒精具有兴奋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热情,同时,正是因为有了“酒”这一元素的参与,我们的诗词才多了一份浪漫,一分豪放,一分婉约,一分飘逸。纵观今古,一个因酒而醉的”醉”字,让多少诗文大放异彩!信手捡几个吧,你看“醉卧沙场君莫笑”,“醉里挑灯看剑”,“醉后不知天在水”,“沉醉不知归路“,实在太多了,
2、酒有酒文化,酒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内容?
虽然我不是男士。但是我对酒文化也是非常了解,以下为借鉴。非我见解,先说史上喜欢喝酒的名人有酒仙李白、酒怪石曼卿、酒痴刘伶等。(一)酒仙李白,被封为诗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有“酒仙”之称。其喝酒后会诗性大发,作诗无数,被称作史上最浪漫的诗人,有人形容李白是一个为了酒过一生的诗人,早年的李白,喜欢饮酒做诗,以致大名传到京都,被皇帝视为奇人。
被征召入京后,李白经常出现在长安街头,出现在文人墨客的酒桌旁,与“四明狂客”贺知章等人结成了“酒中八仙”,得意的生活令他自己也常常回忆,“昔日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便是当时的写照,李白爱酒的程度,在他的《将进酒》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表示出其宁愿以功名富贵换来美酒,而一句“但愿长醉不愿醒,与尔同消万古愁”,更是表现出对酒的依恋。
李白为此还专门写了一首咏酒的诗,“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圣贤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可见一斑,当贺知章与李白饮酒之时,成为酒逢知己千杯少的传世美言,贺知章赞美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云臣是酒中仙,”李白的酒仙大名,由此流传百世。(二)酒怪石曼卿,北宋时期大理寺丞石曼卿,以其之诗,欧阳修之文,杜默之歌,被称为北宋“三豪”,但其嗜酒的名气一点不亚于其歌赋,史记石曼卿“性豪放,读书通大略,不专治章句,慕古人奇节伟行和非常之功,嗜酒,喜狂饮”。相传宋仁宗爱其才而劝其戒酒,后竟酗酒成病,中年早卒,享年47岁。
文章TAG:文化 精髓 内容 酒文化是如何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