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酒精度大概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接近了。关于酒的诗实在太多了,“水村山廓酒旗风”,“借问酒家何处有”,“劝君更尽一杯酒”,文人墨客在酒中陶冶情操,下里巴人在酒中寻求安慰,人们无酒不欢。

1、三碗不过冈的意思?

三碗不过岗其实就酒家的一则宣传广告,意为本店因酒性太烈,尽量少饮,喝下本店三碗酒后不能再过岗阳岗,如果不听劝告,私过岗者发生一切伤亡事故,本店不负责任。二郎武松途经此地已是下午,一看此招牌,甚是欢喜,进店后选一靠窗八仙桌坐下,高声叫道:小二拿酒来,小二即时将酒端来,武松正是口喝,一连三口将三碗老白干一饮而尽,然后又高声叫道:小二上酒,此时小二慌忙来到武松面前说道:客官,本店卖酒,只卖三碗,你已喝足,不能再饮,

武松圆睁凤眼大声喝道:快将酒拿来,顺手掏出一锭十两纹银放在桌上,俺不缺钱,尽量上来,约两个时辰喝了二十余碗,然后歪歪倒倒的向店外走去。众人劝之,二郎不听劝,在暮色中迎风向景阳岗行去,正行之间突见一只吊晴白额大老虎从岗上窜出,当时吓出一身冷汗,此时酒已醒了一半,赤手空拳与老虎打在一起,最后终于将虎打死,

2、为何《水浒传》中三碗不过岗?古代与现代的酒度数分别是多少度?

古代的酒虽然度数低,但是都是粮食酒,后劲很大的,而且大多数都是自己酿自己卖,所以市场上的酒差别很大,度数高低不等,后劲也不一样,口感什么的。不像现在大部分是酒精勾兑,度数也就那几种,后劲也都差不多,既然敢挂上三碗不过岗,说明他们家酿的酒还是有点分量的,度数,后颈应该都很足,毕竟自己酿的酒,对于大众口味,一般人能喝多少,心里还是有数的。

3、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何古人动不动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古人动不动喝几坛酒还不醉,这样的情况多见于史书记载和文学作品,说明可信度还是比较高得,实际上,这点不值得奇怪,且不说元代之前,酒的酒精含量普遍较低,就在今天,好酒量的人也不算稀奇。比如之前我喝酒的时候,多的时候喝过大概有七八斤啤酒加半斤二锅头,当然中间少不了几次厕所,而我见过能喝的反而是一个女孩,可以说天赋异禀,有次喝酒喝了那种青啤十多瓶,这个量算不了什么,奇的是人家喝的气定神闲,厕所都不用上,只能说个人代谢功能异于常人。

而能喝的人有次在一个节目上介绍一个酒神,是鲁豫主持的一个节目,那人可以一顿喝七斤白酒,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白酒,平均度数怎么也要四十度以上,古人喝酒小坛子也就两三斤的量,加起来也可以算是几坛子了,像名人里面,能喝酒的也屡见不鲜,比如最喜欢写酒的古龙大侠,他的作品里几乎每个大侠都爱酒,更有诸多酒量惊人的奇人异士。

古龙大侠自身那个酒量也是骇人听闻,当年古龙大侠多数作品都拍成电影,他自己也是个编剧,他的酒量武行的壮汉见了都怕,据洪金宝回忆说古龙喝威士忌都是一杯一杯的灌,就算他们有功夫在身也不是古龙的对手,也许正因为古龙喝酒太甚,所以英年早逝,让人可惜。再一个能喝酒的比如俄罗斯人,他们的酒量是普遍较高,高度难喝的伏特加,他们可以面不改色的喝下一大瓶,而且是空口喝,什么下酒菜什么的是不需要的,

说了现代喝酒的众生相,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就算在今天这个人的体质,加上现在普遍较高的白酒度数,一次喝个几坛子酒都不算回事,何况是在一贯喜欢夸张的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里呢,这事不值得称奇。在元明清时代已经有了蒸馏酒,但是民间普遍流行的还是一般家庭式作坊酿造的酿造酒,比如大名鼎鼎的二锅头成形于清中期,已经接近于近现代了,

了解一下古代白酒的普遍度数,就会明白喝几坛子酒根本不是事儿。我们古人善于发展技术,不注重理论研究,所以没有确切记录酒精含量的记载,对于酒的描述多是老陈醇香等不牵涉量化的词,根据古人酿酒方式的记载和相关遗址的挖掘,可以推演出古代人相当一部分酿酒跟今天家庭酿米酒的基本方式和理论是完全一致的,我们今天酿酒度数最低的可以算是酒酿了,算是一种米水混合物,超市里冷藏区经常有卖,有些小孩子也喜欢买来吃,过滤掉大米,可以算是一种酒了。


文章TAG:三碗  冈酒  三碗不过冈酒多少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