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天堂的概念是什么

只能用心慢慢体会
安息的去向。
天堂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人人平等,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人间下面是地狱,人间上面是天堂,那么地狱下面和天堂上面又各是什么地方呢? 这两个都是人们在心中所想的两种生活环境,只是两个极端的生活方式,一个是人们想去的地方,另一个是人们不想去的地方,这只是人们所想出来的,也是人们的一种精神依托。 中国的地狱和外国的地狱 中国的西天和外国的天堂 是一样的 如果你这一生做得好事多余坏事 那么你有可能去天堂【西天】反之则相反 好事比较多的话你有可能在次转生成人 过多的话你有可能成为人们口中所说的神仙 而在地狱你的坏事过多的话你有可能在宇宙毁灭的时候也出不来 【天堂地狱等是异次元空间】 混沌 上边是三十三外天 鸿均的道场 下边是十八层地狱啊 地狱下面是18层地狱 天堂上面是失乐园 世界 天堂上面是上帝居所,地狱下面是撒旦皇宫。 呵呵 你消息童话以及神话吗?如果回答肯定的话 那就是:上面是 美好的天国乐园而下面就是受罪的人间地狱了啊 如果 你不消息那 就 简单了,上面是石头 下面是水 呵呵 地狱下面是地心,天堂上面是宇宙 地狱下面是七宗罪的源泉,天堂上面是人们充满希望的地方 炼狱,即人间;
理想的去处
生命的结束。

天堂的概念是什么

2,求 与孙子兵法 有关的感悟 读后感在生活中的 应用等最好是

如果你真想学《孙子兵法》最好就老老实实的去看书,你没有读过本书,没有认真的品味过,即使把别人的理解告诉你,你也是似懂非懂。而不懂却又认为自己懂了去运用的话,很可能到最后反而带来不利。 附上我的简单认识: 《孙子兵法》不应该被只看做兵法,而是一部教人解决问题的书籍。可以这样讲,世界上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通过《孙子兵法》解决。 我读《孙子兵法》也不是很久,暂时只理解了一部分“知” 《孙子兵法》很强调“知”,而且其理论也都是围绕“知”而展开的,有了“知”,才能有“谋”,而有了“谋”才能有“行”。如果没有“知”,就不能“谋”,不能“谋”谈何“行”。 《孙子兵法》里的“知”有几个意思: 第一是知道事情的各个方面的情况,知道了事情的各个方面情况,你才能根据这些情况针对性的采取行动。 第二是知道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一件事情,普通人只能看表面,聪敏人看第二层,智慧的人看第三层,境界越高,看的越深,就越能见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而这些地方都是胜利的根本。(一支股票涨了一块钱,一般的人只看到这股票涨,就跑去跟买,老股民知道这股票上涨的空间很小了,到了卖的时候。资深股民知道这股票脱离了市场本质,已经被操纵了。别的庄家知道这股票被操纵了,还知道操纵的手法,知道什么时候跌什么时候涨。如果没有足够深刻的见地认识,你能赢吗?) 第三是知道事情发展的规律,很多事情虽然很复杂,但很多事情都有其大致的规律的,这就是老子说的“道”,孙子说,知道事情的发展规律,能避免,能提前应对,能正确的处理,所以,对事情的发展要有足够预见力。 第四是知道自己,无论你处理事情,你和别人对弈,无论你做什么,这里面都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自己”,在这些里面,“自己”始终都是一分子,所以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成功的第一步,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缺点什么,才能正确的将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 除去这些外,《孙子兵法》还有一些很深刻的理论,都是很有意思的话,也有很深邃的智慧,如果你不能将整本书都仔细研究的话,也可以根据你的情况,挑出这些话,有空的时候琢磨一两句,也是很有益处的。 列举几句“庙算多者胜。”“故兵贵胜,不贵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知己知彼。”等等
《三十六计·第一套·胜战计》   三十六计第一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三十六计第二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三十六计第三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三十六计第四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三十六计第五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三十六计第六计 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三十六计·第二套·敌战计》   三十六计第七计 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三十六计第八计 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三十六计第九计 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三十六计第十计 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三十六计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三十六计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三十六计·第三套·攻战计》   三十六计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三十六计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三十六计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三十六计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   三十六计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击蒙也。   三十六计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三十六计·第四套·混战计》   三十六计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三十六计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三十六计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三十六计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三十六计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三十六计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三十六计·第五套·并战计》   三十六计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三十六计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三十六计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颠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三十六计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三十六计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以为仪也。   三十六计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三十六计·第六套·败战计》   三十六计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三十六计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三十六计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三十六计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三十六计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三十六计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安装好电驴下载软件,然后在搜索栏里搜索《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就可以下载到,是全套一起下载的,点击下载后就不要你费心了,非常方便,而且,这里的资源非常多。我就是这样下载到的。

求 与孙子兵法 有关的感悟 读后感在生活中的 应用等最好是

3,许多满族人都改汉姓了怎麽改的

全套满蒙姓氏转化表  --------------------------------------------------------------------------------  A  安--安佳  鄂--鄂齐卓他、倭依特、西林觉罗  敖--敖佳、敖勒多尔  B  白--巴雅拉、巴岳特(蒙)、白佳(蒙)  巴-- 巴岳特(蒙)  包(鲍)--辉图、博尔济吉特、伊勒根  边--额尔吉  卜--卜佳  步--步勒默齐特(蒙)  C  蔡--蔡尔佳、赛米尔、比渣穆  常--常佳  曹--曹尔佳、伊尔根  仓--仓佳  陈--玉抹、费谟  迟--迟佳  崔--崔珠克  D  杜--杜鲁穆、图克坦、杜拉拉、生都、杜尔根基特(蒙)  董--董鄂  戴--戴尔佳、戴佳  E F  富(傅、付)--富察、奎木特(蒙)  范--范佳  费--费莫  G  高--高佳、何舍里、果尔勒斯  甘--噶鲁  龚--龚佳  关-- 关尔佳、苏完瓜尔佳、瓜尔佳  桂-- 桂车特  郭--郭尔佳、郭布罗、拉拉(蒙)  H  海--克里叶特  郝--郝舍里  韩--韩尔佳、罕吉拉锦、吉拉特  杭--杭锦  何(贺)--何叶尔、特呼尔(蒙)  赫--赫舍里  花--额岳特(蒙)  黄--黄乌罗特  槐--萨察  胡--胡尔佳、胡尔哈剌、呼图拉、呼依特(蒙)、呼雅尔  洪--鸿吉里  嵩--嵩佳  I J  金--爱新觉罗、车勒库车  贾--贾扎拉、嘉布塔拉  蒋--蒋佳  K  康--康吉里  寇--叩德  奎--奎佳  孔--孔果洛、苦雅拉  L  梁--乌梁海、良佳、  李--李佳、李尔佳、他哈比巳特、博尔济 、伊奇里(蒙)  朗--钮咕禄  娄--裕胡鲁  林--林佳、唐依特(蒙)  罗(骆)--罗佳、萨格达、爱新觉罗  雷--阿克占、勒克勒(蒙)  刘--伊拉、鄂柳特(蒙)、赤穆特(蒙)、那拉(蒙)  M  马--马佳、费莫、莽鲁特(蒙)、马穆哈(蒙)  莽--莽乌特  梅--梅勒  孟--孟勒吉勒 、墨尔迪勒氏、墨尔哲勒氏、孟佳氏、孟克宜勒氏  墨尔奇特氏(蒙)、墨尔济吉特氏(蒙)  明--明安  穆--穆延、穆察、乌肃、穆鲁  N  钮--钮咕禄  那--叶赫那拉  南--那木都鲁  聂--聂格里  年--年尼雅  宁--宁尔佳、宁古塔  O P  朴--朴佳  庞--庞佳  Q  齐--齐佳  钱--钱佳  祁--祁塔拉  强--强奇里  屈--屈佳  邱--邱佳  R  S  石--石穆鲁、扎库塔、施布鲁  沙(山)--沙拉  沈--沈佳  胜--西尔拉特  赛--赛米尔  桑--萨基  索--索诺络  苏--苏穆察、额苏里、葛勒达苏(蒙)  孙--孙佳、金克  松--步固斯(蒙)  舒--舒穆禄  萨--萨克达  T  唐--他塔拉、唐乌勒特  田--田佳  佟(童)--佟佳  陶--托罗、鄂约尔(蒙)  U V  W  王--完颜、卓木克(蒙)  吴--乌扎拉、伍哲布勒  万--图们  汪--完颜、汪扎尔、汪拉佳  魏--魏车特  温--温都、温特贺  X  线(奚)--喜塔拉、奚尔佳、奚赫特  邢--邢佳  萧--舒穆鲁  郗--希克特、希克特里  Y  叶--叶赫那拉  伊--伊尔佳、伊尔哈、伊穆图、伊尔根觉罗  于(鱼)--裕胡鲁、尼玛哈  岳--岳佳  异--弼鲁  余--尼马查  颜--颜扎、完颜  杨--杨佳  阎--阎扎拉、巴克桑  姚--禹尔  Z  赵--爱新觉罗、伊尔根觉罗、伊勒根觉罗、德泽生赵尔(蒙)  张(章)--张尔佳、章佳 、鄂谟克(蒙)  朱--哈拉布哈  左--哈斯胡  祖--祖佳  詹--巴林(蒙)  郑--郑佳  鲜卑姓氏汉化--转帖自《魏书 官氏志》  自古天子立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则以家与谥,官有世功,则有宦族,邑亦如之。姓则表其所由生,氏则记族所由出,其大略然也。至于或自所居,或以国号,或用官爵,或用事物,虽缘时不同,俱其义矣。魏氏本居朔壤,地远俗殊,赐姓命氏,其事不一,亦如长勺、尾氏、终葵之属也。初,安帝统国,诸部有九十九姓。至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自后兼并他国,各有本部,部中别族,为内姓焉。年世稍久,互以改易,兴衰存灭,间有之矣,今举其可知者。  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  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  次兄为拓拔氏,后改为长孙氏。  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  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  次弟为丘敦氏,后改为丘氏。  次弟为侯氏,后改为亥氏。  七族之兴,自此始也。  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  又命疏属曰车焜氏,后改为车氏。  凡与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太和以前,国之丧葬祠礼,非十族不得与也。高祖革之,各以职司从事。  神元皇帝时,余部诸姓内入者。  丘穆陵氏,后改为穆氏。  步六孤氏,后改为陆氏。  贺赖氏,后改为贺氏。  独孤氏,后改为刘氏。  贺楼氏,后改为楼氏。  勿忸于氏,后改为于氏。  是连氏,后改为连氏。  仆兰氏,后改为仆氏。  若干氏,后改为苟氏。  拔列氏,后改为梁氏。  拨略氏,后改变为略氏。  若口引氏,后改为寇氏。  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普陋茹氏,后改为茹氏。  贺葛氏,后改为葛氏。  是贲氏,后改为封氏。  阿伏于氏,后改为阿氏。  可地延氏,后改为延氏。  阿鹿桓氏,后改为鹿氏。  他骆拔氏,后改为骆氏。  薄奚氏,后改为薄氏。  乌丸氏,后改为桓氏。  素和氏,后改为和氏。  吐谷浑氏,依旧吐谷浑氏。  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  贺若氏,依旧贺若氏。  谷浑氏,后改为浑氏。  匹娄氏,后改为娄氏。  俟力伐氏,后改为鲍氏。  吐伏卢氏,后改为卢氏。  牒云氏,后改为云氏。  是云氏,后改为是氏。  叱利氏,后改为利氏。  副吕氏,后改为副氏。  那氏,依旧那氏。  如罗氏,后改为如氏。  乞扶氏,后改为扶氏。  阿单氏,后改为单氏。  俟几氏,后改为几氏。  贺儿氏,后改为儿氏。  吐奚氏,后改为古氏。  出连氏,后改为毕氏。  庾氏,依旧庾氏。  贺拔氏,后改为何氏。  叱吕氏,后改为吕氏。  莫那娄氏,后改为莫氏。  奚斗卢氏,后改为索卢氏。  莫芦氏,后改为芦氏。  出大汗氏,后改为韩氏。  没路真氏,后改为路氏。  扈地于氏,后改为扈氏。  莫舆氏,后改为舆氏。  纥干氏,后改为干氏。  俟伏斤氏,后改为伏氏。  是楼氏,后改为高氏。  尸突氏,后改为屈氏。  沓卢氏,后改为沓氏。  嗢石兰氏,后改为石氏。  解枇氏,后改为解氏。  奇斤氏,后改为奇氏。  须卜氏,后改为卜氏。  丘林氏,后改为林氏。  大莫干氏,后改为郃氏。  尔绵氏,后改为绵氏。  盖楼氏,后改为盖氏。  素黎氏,后改为黎氏。  渴单氏,后改为单氏。  壹斗眷氏,后改为明氏。  叱门氏,后改为门氏。  宿六斤氏,后改为宿氏。  馥邗氏,后改为邗氏。  土难氏,后改为山氏。  屋引氏,后改为房氏。  树洛于氏,后改为树氏。  乙弗氏,后改为乙氏。  东方宇文、慕容氏,即宣帝时东部,此二部最为强盛,别自有传。  南方有茂眷氏,后改为茂氏。  宥连氏,后改为云氏。  次南有纥豆陵氏,后改为窦氏。  侯莫陈氏,后改为陈氏。  库狄氏,后改为狄氏。  太洛稽氏,后改为稽氏。  柯拔氏,后改为柯氏。  西方尉迟氏,后改为尉氏。  步鹿根氏,后改为步氏。  破多罗氏,后改为潘氏。  叱干氏,后改为薛氏。  俟奴氏,后改为俟氏。  辗迟氏,后改为展氏。  费连氏,后改为费氏。  其连氏,后改为綦氏。  去斤氏,后改为艾氏。  渴侯氏,后改为缑氏。  叱卢氏,后改为祝氏。  和稽氏,后改为缓氏。  冤赖氏,后改为就氏。  盆氏,后改为温氏。  达勃氏,后改为褒氏。  独孤浑氏,后改为杜氏。  凡此诸部,其渠长皆自统众,而尉迟已下不及贺兰诸部氏。  北方贺兰,后改为贺氏。  郁都甄氏,后改为甄氏。  纥奚氏,后改为嵇氏。  越勒氏,后改为越氏。  叱奴氏,后改为狼氏。  渴烛浑氏,后改为味氏。  库褥官氏,后改为库氏。  乌洛兰氏,后为兰氏。  一那蒌氏,后改为蒌氏。  羽弗氏,后改为羽氏。  凡此四方诸部,岁时朝贡,登国初,太祖散诸部落,始同为编民。
这是因为你不了解满族的文化与历史。满族本身没有姓,至少没有现在你头脑中的这种姓。如今中国人所理解的“姓”这个概念是来自汉族的。你所说的“姓”其实是指汉族文化中的那种“姓”。但在满族的文化概念中是没有这种东西的。满族所谓的“老姓”其实根本不是姓。比如:完颜、瓜尔佳、富察、觉罗、马佳、李佳、那拉....这种东西,满族自有一套其本民族的理解方式。满语把这些称为“哈喇”所谓哈喇翻译成汉语,其实就是“源亲氏族”的意思。也就是说,满族老姓其实是氏族的名称,而不是汉族意义上的姓。今天很多汉族人把满族的哈喇叫复姓,完全是在用汉族的思维习惯去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结果产生了这种错觉。在历史上,满族人是基本不用姓的。比如:敖拜、明珠、阿桂、福康安、荣禄......,你可以看看这些人的名字,如果不查资料你能知道他们姓什么吗?再看看近现代的满族人名:启功、秉志、裎林、铁瑛、卜山、乌拉熙春、英达、齐秦.....如果不是跟人家很熟你恐怕也很难知道他们的老姓吧?清代,满族在入关以后取了一些临时的汉姓,目的只是为与汉族交往方便。这些姓是不固定的。也可以随意更换。比如,索卓罗家族就可以把索姓与曹姓随便换。爱新觉罗家族也可以把金姓和肇姓随便换。近代以后,很多满族取的汉姓的确有迫于压力。主要是两次,一次是在辛亥之后,迫于当时形式而改汉姓。第二次是在60年代,迫于红色压力而改汉姓。但这些汉姓也未必是固定的,有时候也在经常换,只是应付户口登记而已。

许多满族人都改汉姓了怎麽改的

4,突然间想念某个人但又不知道想谁用古诗怎么代替

李清照的 是词 【赏析一】 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词的开头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前两句是倒装句。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作者这么写,看似乎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二、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因而更觉具体生动。单说“谁寄锦书来”,未免显得抽象。作者借助于雁能传书的传说,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这就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可看得到,摸得着。虽然这种写法,并非自她始,但她的云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飞雁传书,显然画面更为清晰,形象更为鲜明,这种点化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三、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在这夜景里,即使收到情书,无疑是高兴的。但光是这样理解,还不可能发掘“月满西楼”句的真正含义。雁传书信,固可暂得宽慰,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其实,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这才是真实的感情。“月满西楼”句和白居易《长相思》的“月明人倚楼”含义相似,都是写月夜思妇凭栏望远的。但李作较之白作似乎进了一步,关键在于“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由于李清照既然思念着自己的丈夫,又相信丈夫也会思念着自己,所以,下片也就顺此思路开展了: 花自飘零水自流。 有人说,这是写李清照慨叹自己“青春易老,时光易逝”。要是这样,那么,下面“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句,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这句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含义很深。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唯其如此,所以底下两句: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就自然地引出来了。如果说,上面没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的两相恩爱;那么,这两句就说得再明白也没有了。她俩是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在古典诗词中,写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忆江南》);或是“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一类文字。象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极为鲜见。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绉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时总是绉着眉头,愁眉苦脸的。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胎出,李特工耳。”诚然,李作比之范作已胜一筹。“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总不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变化的情景,怪不得成为千古绝唱。 由上看来,李清照这首词主要是抒写她的思夫之情。这种题材,在宋词中为数不少。若处理不好,必落俗套。然而,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仍不失为一篇杰作。其特点是:一、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的甜,也象水一样的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三、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郑孟彤) 【赏析二】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赏析三】 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以词来抒写相思之情,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但李清照这首《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显得越发难能可贵。 “红藕香残玉簟秋”,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回房欹靠竹席,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词人不经意地道出自己滞后的节令意识,实是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红藕香残”的意境,“玉簟”的凉意,也衬托出女词人的冷清与孤寂。此外,首句的语淡情深,如浑然天成,不经意道来。故前人评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次写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便出外乘舟解闷。词人在一首《如梦令》中曾生动地记述一次她乘舟尽兴游玩的情景,不仅归舟晚,还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情调欢快。现如今却是“独上兰舟”,不仅无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显怅惘和忧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女词人独坐舟中,多么希望此刻有雁阵南翔,捎回夫君的书信。而“月满西楼”,则当理解为他日夫妻相聚之时,临窗望月,共话彼此相思之情。此句颇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诗句的意境。另外,“月满”也蕴含夫妻团圆之意。这三句,女词人的思维与想象大大超越现实,与首句恰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词人的相思之深。 下片。“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并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次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此外,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潜 少鸣) 【赏析四】 本篇抒写的是普通的秋日别情,是作者为怀念其夫赵明诚所作,上阕从秋日独自泛舟出游写到明月高照闺楼,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出外或者归家,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心上之人,盼望他从远方寄来“锦书”。下阕以花落水流比拟丈夫离开自己以后的寂寞寥落之感,说明彼此伉俪情深,两地相思难以消除。我们可以见到,柳眉刚刚舒展,心中又见翻腾,词语浅近,感情深挚,体现了漱玉词的艺术风格。 集评: 离情欲泪。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三)。 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飘逸,令人省目(《草堂诗余评林》卷二)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卷二)。 词一开篇:“红藕香残玉簟秋”,荷花已然凋残,尽是一片清秋冷落时节,这个“秋”字,正是作者触发情怀的节点,是缘景生情的根本,也是文章情气的基础。作者把“秋”这个抽象化的季节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象特征的“红藕香残”来表达。同时,秋凉的“香残”景象和清飒氛围最能激起人们的愁情幽绪,这在古典诗词是极为常见的,这说明了其审美上的对象特征和心理意绪上的对应同构关系。作者巧妙的避免了自然景象可能的对主体心理意绪的掩蔽,使读者产生审美上的偏向,而是把客体的自然物象作为引发情绪的媒介。即不是意大境小,也不是境大意小,而是微衰的秋境和幽然的秋思之间的相互契合。 作者淡起微推,首先用淡笔勾勒季节特征,其后轻推出抒情主体的形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两句足可玩味,“轻”,言其悄悄然;“独”,曰其仅然一身。何以如此?词至此可谓不着一字,然而其意脉潜隐其中,直到“云中谁寄锦书来”,其潜隐之意脉方才显豁,终显其表层意象。作者眺望秋际云天,原是企盼丈夫的“锦书来”,于是紧接“雁字回时”一句。“雁字”既是眼前实景,雁阵归然,长空嘹唳;也是寄兴之景,所谓鸿雁传书,本就是具有民族本色的传统意象,含有象征意义。当这这种翘首引怀,待书于景的意识,最终成为显性意识时,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所内蕴的深意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其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孑然一身,静静地等待雁传尺素,独自咀嚼那离别的伤情,悄然的排遣那铭心的思念。在这“轻”与“独”中不事张扬,无需为伴的去回味、咀嚼、体验、领略。上阕煞尾处,忽见“月满西楼”这一景象描述。这一收笔,绝极妙极。不但呼应了首句“红藕香残”的景象,且同时组成了一个空间上的立体环境体;红藕、兰舟、雁字、西楼。作者亦身在其中,独处一角,可谓身入词境。这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空间感下透现的时态感观,时空的灵动跃然纸上,此时流转在我们心间的是作者的情与意的深度交融,于是从最初的绘画美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美学层面,意境美。 本篇词作,上阕隐然相思之意,下阕则直宣情愫。“花自飘零水自流”,乃借景抒怀,暗中又扣合流水落花的伤感与无奈。可以说字字紧扣“相思”这一词中意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述及与丈夫身处两地,共处一种思绪之间,表明了作者与丈夫的心灵感应同为一律。可见此处是为双向而动。这与前人所作大部为对月独抒怀的感情脉思有着显著区别。然而“此情无计可消除”,作者如何为之?结尾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绝妙好词,除让人哑然称绝之外,唯有叹然。作者一路写来,或寄情于景,或景中含情,意象时露时显,于结尾处猛然一收,如群山之玉,塔顶明珠,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刺激,使之心灵为之震动,深思、遐想。长时间的体验个中三味。 作者以其独特的方式感知着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情感,并以她独特的艺术技巧将之呈现,并在这一瞬间凝为审美的精华,使之作品产生永恒的艺术魅力。这就是所有传世巨作所共有的,在各个层面上以独具个性化的表现手法传达出人类的普遍意识情感,唤起不同时代、民族、国界的人们的善良的审美体验。
突然间想念某个人,但又不知想谁用古诗怎么代替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深,不知心恨谁?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433623734-李白《三五七言》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敻《诉衷情》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杨柳枝》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真想念某个人,但是又不知道想谁用过是是什么意思?那就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文章TAG:蒙鸿  概念  概念股  是什么  蒙鸿概念股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