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酒制是中药常用的炮制方法之一,黄酒炮制中药可以改变药物的药性,提高疗效及矫臭矫味等。黄酒与其他中药共用,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饮用黄酒有什么功效?下面咱们就谈谈,中药处方中常用黄酒浸泡、烧煮、蒸炙一些中草药或调制药丸及各种药酒,据统计有70多种药酒需用黄酒作酒基配制。

1、泡中药黄酒好吗?

黄酒是常用的中药制剂液体辅料,也是方剂中常用的药引。其实黄酒本身也算是一味中药,性温,味辛苦甘,大热,入心、肝、肺、胃经;能散能中,行药势,功效活血通络、祛风散寒,单用黄酒,可治疗风寒疼痛、筋脉拘挛、胸痹心痛等。黄酒与其他中药共用,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1.中药炮制酒制是中药常用的炮制方法之一,黄酒炮制中药可以改变药物的药性,提高疗效及矫臭矫味等,

中药中不乏苦寒清热之品,如黄连、大黄等,酒制后引药上行,以清上焦邪热。黄酒亦可助活血化瘀药“通脉”,也是酒制后增强活血通络作用的原因,一些动物药与酒炮制后经化学反应,腥臭味降低,便于服用。2.中药制剂的辅料黄酒可充当中药制剂的赋形剂、润湿剂及防腐剂,也是药酒的溶剂,3.配合中药的服用黄酒可行药势,《医宗金鉴》中有记载,若疮疡在上,则先饮黄酒一杯后服药,助药上行;若疮疡在下,则先服药后饮黄酒,助药下行。

黄酒也有代水煎药的先例,《医林改错》中通窍活血汤则是用250g黄酒煎服,并“宁多勿少”,从化学成分分析来看,水与醇相比,前者极性大于后者,因此在浸泡中药过程中,可能溶出的成分浓度会有所差异。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水煎服的情形比较多,要看方子治疗的病症和医师给出的建议,如无特殊说明,还是要用水来浸泡中药。作者:陈佳帅北京市密云区中医医院主管药师、药事网成员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2、中药泡酒是什么原理?

我国传统医药学认为,酒为水谷之气,味辛、甘,性热,有小毒,入心、肝、肾三经,有畅通血脉、活血行气、祛风散寒、通络止痛、健脾养胃、杀虫辟瘴、消冷积、厚肠胃、促消化及引药上行、助运药力等多种作用,能通行经络、上窜巅顶、外达皮腠、旁通四肢,既可以直接作为药,治疗寒滞经脉、瘀血内阻、风湿痹阻等引起的痛证、痹证、痿证、诸虚劳损、精神不振、肢体疼痛拘挛、胸痛彻背、劳累后体倦神乏等多种疾病;也可以用来炮制药物,增强药物温阳散结、活血逐瘀的作用,反佐或缓和苦寒药物的药性,减少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还可以与其他药物制成药酒,用来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延年益寿。

药酒,属酒剂范畴,药材大多是以白酒或黄酒为溶剂,将中药材浸泡其中,或加温隔水炖煮,去渣取液,供内服或外用,酒是一种有机溶剂,其主要成分为乙醇,溶解性能界于极性溶剂与非极性溶剂之间,既可以溶解水溶性的某些成分,如生物碱及其盐类、苷类、糖类、苦味质等,又能溶解非极性溶剂所溶解的一些成分,如树脂、挥发油、内酯、芳烃类化合物等,少量脂肪也可被乙醇溶解。

乙醇含量在50%~70%时,适于浸提药材中的生物碱、苷类等;乙醇含量在50%以下时,适于浸提药材中的苦味质、蒽醌苷类化合物等,中药大多有效成分为生物碱、苷类、糖类、内酯、挥发油等化合物,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制作药酒选用50°白酒作为溶剂是适宜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并发挥中药效用达到极致。药酒的制作,现在大多采用直接用酒浸泡药材,方法比较简便,取材也容易,特别适宜于家庭制作,

因为乙醇含量大于40%时,能延缓许多成分,如酯类、苷类等的水解,增加制剂的稳定性;乙醇含量达20%以上时具有防腐作用。所以药酒久渍不易腐败,长期保存不易变质,制作一次,可以应用一段时间,随时服用,十分方便,特别适宜于需要长期用药的养生保健和慢性疾病的调治,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汤剂,又称水煎剂,其优势在于方便临床医师辨证施治,加减用药,且对疾病病种适应面广;但水煎剂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水极性大,溶解范围广,选择性差,浸岀大量无效成分,如果胶、树胶、黏液质、淀粉等,使制剂容易霉变,不易贮存,如果为了养生保健或慢性疾病调治,则需每天煎药,十分麻烦和不方便。


文章TAG:中药  泡酒  养胃  黄酒  原理  黄酒泡什么中药养胃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