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古代,就放今社会上酒量大的人也并非少数。至于古代的人是不是比现在的人能喝酒(酒量大),这个只能说因人而异,我们大部分人对古代人酒量方面的认知,仅仅局限于古代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通过看小说、影视作品等来了解,说古人的酒量大,一方面是古人喜欢夸大的描写,另一方面是古代的酒度数不高。
1、古人酒量为什么那么大?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古人在写东西的时候肯定是有夸大,这是古人的一种习惯,尤其是描写英雄好汉的时候,动辄十几碗酒,主要就是为了突出他们的好爽,因此肯定是有夸大的成份的,中国的酒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现在也是如此。古时候无论是豪侠或者是文人墨客,似乎都喜欢饮酒,并且记载的是一个比一个能喝,夸大是一方面,除此之外古人是真的比现代人能喝,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古代的酒和现代的酒其实区别挺大的,古人喝的纯手工发酵的酒,类似于现在的米酒之类的,这种酒的度数可是非常低的,能喝并不代表酒量好,只能说古人喝得多,假如说把现在的烈酒给古人,恐怕一两杯下肚就得喝翻。
根据历史学家们的研究来看,古人喝的酒也就是几度罢了,最高也只是在十度左右,这种酒在古时候相比白水来说,口感非常好,而且很有可能还有甜味,所以古人才喜欢饮酒,行走江湖的人更是喜爱不已,哪怕是中午歇一会不吃饭也得喝那么几杯,不仅能解渴还非常好喝,喝几杯也不会醉的,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情况只发生在宋朝之前,在宋朝的时候出现了蒸馏酒,这种酒差不多也有五十度左右,和现代的酒区别不是很大,这种酒多喝几杯可是真的会醉的,因此在宋朝之后很少看到有人喝十几杯的记载。
有趣的是明朝的时候人们喝不惯这种酒,还将这个酒给弃用,重新开始用以前的酿酒方式,一直到清朝的时候,高度数的白酒才开始再度传播,所以说古人的酒量大,一方面是古人喜欢夸大的描写,另一方面是古代的酒度数不高。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2、古代人的酒量真的非常大吗?
因为对酿酒知识知之甚少,仅仅从感官的认识来和大家分享我的观点。从地域来分,南方和沿海地区因气候原因,加上粮食以大米为主要农作物,大米酿出来大多为度数偏低的白酒(如米酒、黄酒等);西方和北方地区以高粱、小麦、玉米为主产粮区,加上气候好冷,酿出来的以高度白酒为主(如二锅头、老白干等);还有少数畜牧民族酿制的奶酒,
尤其是古代,不像现代社会,饮品种类繁多。古代除了饮茶,就是饮酒,饮茶是文雅活动的主要方式,多在大户人家或文人雅士群体;饮酒,不分场合、不分层次,或大雅之堂、或酒馆、或街边小摊,甚至只要有盛酒容器,就可以或独酌,或豪饮,饮酒在很多时候替代了现在饮料的功能,也兼顾了聚会助兴的作用。至于说,古代的人是不是比现在的人能喝酒(酒量大),这个只能说因人而异,
我们大部分人对古代人酒量方面的认知,仅仅局限于古代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通过看小说、影视作品等来了解。作品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往往有夸大的成分在内,别说古代,就放今社会上酒量大的人也并非少数。我们做一比较:水浒中武松景阳岗打虎的章节,描述“三碗不过岗”,意思是说一般能喝酒的人喝了三碗酒,就不能正常走路了,
当时喝酒用的碗也可以做为喝茶的碗,碗呈浅弧底状,为了饮者手拿方便,是盛不了多少酒的,一碗酒的量也就和现在2-3两的酒杯差不多。试想一下,街边搭个棚子的摊位,同样的碗喝酒喝茶,洗洗刷刷重复着就用了,那可能搞的那么反锁,现场条件也不允许,三碗不过岗,三碗酒也就现在6-9两的量,这对于经常喝酒的人来说,就现在人也是可以接受的。
至于说武松喝了十八碗,也就3-5斤的酒量,在当今社会,江浙一带的米酒,也就20-30度左右;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山西,《水浒传》小说涉及到的地区,喝38-45度白酒者居多,对于这个度数的白酒,能喝3-5斤这也并非绝无仅有。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古代人能喝酒的观点,大多来自于小说或影视作品的夸张,给我们造成错觉。
文章TAG:酒量 古代人 古人 古代人酒量怎么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