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里记载的事情,肯定是要有代表性的,喝酒的人多了去了,不可能喝次酒就给记录下来,只有那些天赋异禀有海量的人,才有记载他喝酒的必要。由于古代大多会选择这种曲酿法,所以酿造出来的酒度数比较低,一般也就是9~10度左右的样子,所以千杯不醉还是有可能的。

1、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喝多少才能醉?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对于酒的生产记载了八例制曲法,四十余例酿酒法,所收录的实际上是汉代以来的酿酒法。用曲酿酒师我国古代的特色,在古代,曲被用来看作发酵的引物,酿酒的关键步骤之一就是先将酒曲制作成这种引物,古代用曲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先将酒曲泡在水中,当曲中的酶制剂溶解出来并活化后过滤酒曲,再投入米饭开始发酵,这种方法被称作浸曲法;另一种是将酒曲,捣碎成细粉后直接与米饭混合。

第一种方法使用时间比较早,汉代至北魏时期是最常用的用曲方法,大概是从谷芽浸泡糖化发酵转化而来,古代浸曲之水根据不同的时节分别处理,冬季酿酒取水可以直接浸曲;春天要将水煮沸,冷却后浸曲。根据时节,水温,确定浸曲时间,以保证浸曲效果,由于古代大多会选择这种曲酿法,所以酿造出来的酒度数比较低,一般也就是9~10度左右的样子,所以千杯不醉还是有可能的。

2、在我国古代,酒的度数到底有多少度啊,武松打虎喝了18碗,这是真的吗?

喝酒这件事可以说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骨子里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根据神农本草记载,酒最早出现在远古神农时代,最开始的时候,先民们是用果实酿酒。明确记载使用粮食酿酒,则是出现在殷商时代,到了西周,开始出现了管理酿酒的官职,酿酒开始以作坊的形式出现,并且迅速普及开来。酒的出现,给中国文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词和故事,

比如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斗酒诗百篇,武松景阳冈打虎的时候,就曾连续喝下了十八碗酒。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是梁山好汉的一个标配,一大碗酒,一口闷下,行侠仗义,就是江湖,说起古代的酒肆,和当今酒吧一瓶一瓶或者一杯一杯不同,是论坛卖的,包括现在博物馆展出的帝王饮酒用品,酒器的体积也不小。如果是现在,让你论碗或者论坛喝酒,那就等于是自杀,

为什么古人一说喝酒,就是论碗喝、论坛喝,甚至千杯不醉呢?古代喝的酒有多少度数呢?酒的核心是酒精,这是果物或者粮食中的糖类发酵产生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酒曲是在商朝出现的,那时候,人们制酒方法比较粗糙,得到的是浊酒,成本也不高,在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方法虽有所改良,也就是换了酒曲,但酒质不变,生产出的都是浊酒,所谓“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浊酒喜相逢”指的就是这种酒,

这种酒有很多的沉淀,度数也很低,大约是10度左右,和我们现在喝的啤酒差不多,甚至更低。到了周朝就有了过滤手段了,得到的就是所谓的清酒,因为清酒的制作程序更加繁琐,所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千,清酒价格较高,很多是专供皇宫贵族享用,从秦朝到,魏晋人们一直在尝试着改善酒曲,汉代已经以麦子制作酒曲了,大麦、小麦等多种作物都在选择之列。

到了唐朝,大米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研制出了由母曲直接培养制成的红曲,红曲糖化能力强,发酵效果好,可以制作8到9度的酒,酒曲的选择越来越多,酒的种类和风味也越来越丰富,还有各种香料和水果制作的酒也流行起来,葡萄美酒夜光杯,说的就是葡萄酒。一直到宋朝压榨过滤法都是主流,直到一种新方法的出现,这个方法就是把大米蒸好之后,冷却拌入酒曲,可以据气候和季节不同,控制酒曲的量,可以得到更加醇香的酒,也提高酒的一些度数,可以得到十几度,

可以说,一直到这个阶段,想要大碗喝酒或者武松一下子干掉十八碗,这是可行的,不会酒精中毒。不过到了元朝之后,就有游牧民族传来蒸馏技术,随后一点点完善,发展至今,蒸馏技术对于酿酒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蒸馏可以提纯,使酒精度数大幅提高,而且变得可控,因此,到了明朝就可以生产出高达60度的酒了,酒的品质有了很大改善,已经比较接近现在的酒了。


文章TAG:古代  古代的酒有多少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