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在白酒酿造中经常出现第1第2甑岀酒少第3第4甑出酒多这是为

上层糟醅发酵没有中下层糟醅好,这是正常情况,而且酒质也有差异!

我在白酒酿造中经常出现第1第2甑岀酒少第3第4甑出酒多这是为

2,汤沟酒业酿酒所用的老五甑工艺是什么

所谓的“老五甑”就是在窖内有四甑酒醅,即大渣、二渣、小渣和回渣。出窖后加入新原料分成5甑进行蒸馏,其中4甑入窖继续发酵,另一甑丢糟。

汤沟酒业酿酒所用的老五甑工艺是什么

3,葡萄酒啤酒白酒的生产工艺流程

白酒工艺你是指那种香型的白酒,先说一种给你。原料(多种粮食或单一粮食)—粉啐(粮食粉与发酵糟、谷壳混合均匀)-蒸馏-出甑-补充水分(量水)—粮糟-降温-加曲-拌和-入窖-密封发酵-开窖-起面糟-取黄水-出窖(发酵成熟糟醅)-拌和原料、辅料蒸酒

葡萄酒啤酒白酒的生产工艺流程

4,中国最早的高粱酒是什么酒

景芝白乾是中华酒史上最早的高粱大曲酒,1915年代表中国白酒入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该酒酒香幽雅,丰满醇厚,纯净回甜,以独特的芝麻香风味佼佼于中国白酒之林,是城乡大众公认的大众品牌。
景芝白乾景芝这片大地上在远古时代就开始酿酒了,至少已有五千余年的酒文明史,是中国酒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一、高粱酒是以高粱酿造的白酒。 二、高粱酒酿酒过程 1、原料粉碎。原料粉碎的目的在于便于蒸煮,使淀粉充分被利用。根据原料特性,粉碎的细度要求也不同,薯干.高粱、玉米等原料,通过20孔筛者占60%以上。 2、配料。将新料、酒糟、辅料及水配合在一起,为糖化和发酵打基础。配料要根据甑桶、窖子的大小、原料的淀粉量、气温、生产工艺及发酵时间等具体情况而定,配料得当与否的具体表现,要看入池的淀粉浓度、醅料的酸度和疏松程度是否适当,一般以淀粉浓度14~16%、酸度0.6~0.8、润料水分48~50%为宜。 3、蒸煮糊化。利用蒸煮使淀粉糊化。有利于淀粉酶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杀死杂菌。蒸煮的温度和时间视原料种类、破碎程度等而定。一般常压蒸料20~30分钟。蒸煮的要求为外观蒸透,熟而不粘,内无生心即可。 将原料和发酵后的香醅混合,蒸酒和蒸料同时进行,称为"混蒸混烧",前期以蒸酒为主,甑内温度要求85~90℃,蒸酒后,应保持一段糊化时间。 若蒸酒与蒸料分开进行,称之为"清蒸清烧"。 4、冷却。蒸熟的原料,用扬渣或晾渣的方法,使料迅速冷却,使之达到微生物适宜生长的温度,若气温在5~10℃时,品温应降至30~32℃,若气温在10~15℃时,品温应降至25~28℃,夏季要降至品温不再下降为止。扬渣或晾渣同时还可起到挥发杂味、吸收氧气等作用。 5、拌醅。固态发酵麸曲白酒,是采用边糖化边发酵的双边发酵工艺,扬渣之后,同时加入曲子和酒母。酒曲的用量视其糖化力的高低而定,一般为酿酒主料的8~10%,酒母用量一般为总投料量的4~6%(即取4~6%的主料作培养酒母用)。为了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在拌醅时应加水(工厂称加浆),控制入池时醅的水分含量为58~62%。 6、入窖发酵。入窖时醅料品温应在18~20℃(夏季不超过26℃),入窖的醅料既不能压的紧,也不能过松,一般掌握在每立方米容积内装醅料630~640公斤左右为宜。装好后,在醅料上盖上一层糠,用窖泥密封,再加上一层糠。 发酵过程主要是掌握品温,并随时分析醅料水分、酸度、酒量、淀粉残留量的变化。发酵时间的长短,根据各种因素来确定,有3天、4~5天不等。一般当窖内品温上升至36~37℃时,即可结束发酵。 7、蒸酒。发酵成熟的醅料称为香醅,它含有极复杂的成分。通过蒸酒把醅中的酒精、水、高级醇、酸类等有效成分蒸发为蒸汽,再经冷却即可得到白酒。蒸馏时应尽量把酒精、芳香物质、醇甜物质等提取出来,并利用掐头去尾的方法尽量除去杂质。

5,香茅油Citronella oil是做什么的它是种什么东西

香料用的香茅油主要有两个品种:爪哇种与斯里兰卡种。二者的主要成分都是香茅醛、香茅醇与香叶醇以及这两种醇的乙酸酯,爪哇种的含醛量和总醇量都比较高,因而种植量也大。我国目前是爪哇种香茅油的种植、出口与消费大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产量也大,但消费不多。 香茅油可直接提取香茅醛、香茅醇和香叶醇,也是这三种香料最主要的天然来源。一般爪哇种香茅油含香茅醛35-40%,香茅醇20-25%,香叶醇15-20%,乙酸香茅酯和乙酸香叶酯约5%。由于香茅醇与香叶醇的沸点较为接近,而且都是玫瑰花香气,所以天然的香茅醇总是含有不少的香叶醇,而天然的香叶醇也总是带着较多的香茅醇。直接用精馏法提取香茅醛留下的部分有人就把它当作“粗玫瑰醇”出售,可用于配制一些中低档的日用香精特别是熏香香精中。 将香茅醛还原可以得到香茅醇,许多香料厂直接以香茅油作原料用“高压加氢法”还原其中的香茅醛,由于“高压加氢法”免不了会生成少量的四氢香叶醇,使得产物香气不佳。厦门牡丹香化实业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在几年前找到了一种新的还原剂,这种还原剂能够像导弹一样专门还原香茅醛的“醛基”,而不与其它双键起作用,香茅油用这种方法还原后得到的产物(也被称为“玫瑰醇”)不含四氢香叶醇,香气甜润、充满天然玫瑰花香,可以直接用来配制各种日用香精(代替价格昂贵的玫瑰花油),也可以用它来提取质量优异的香茅醇与香叶醇。
1. 蒸汽压:温度是支配香茅油渗透速度的重要因素,提高蒸汽压力,蒸汽温度也相应提高,可以加速蒸馏速度、缩短蒸馏时间。据试验,锅炉容积约2.5立方米、蒸汽压力最高达3.5~4公斤/平方厘米左右的小型蒸汽蒸馏加工厂,蒸甑的甑顶压力1公斤/平方厘米时,其出油率比1.3公斤/平方厘米的高0.06%、含醛量高0.05%,蒸馏时间差异不大。因此必须从安全生产出发,以1公斤/平方厘米的甑顶压力为宜。无论水上蒸馏或蒸汽蒸馏,都要保持气压稳定,气压忽高忽低会降低出油率。因此水上蒸馏火力要保持一贯猛烈,只许大不许小。蒸汽蒸馏,进汽要由小到大,使蒸汽压平稳上升。 2. 蒸汽量:香茅在蒸馏过程中,是靠水蒸气把露在叶表面的香茅油带走的,因此,在蒸馏过程中,要求供给一定的蒸汽量。合理的蒸汽量生产单位均可自行测定,既要能缩短蒸馏时间,提高出油率,又要能经济地利用蒸汽,以提高设备的利用能力和减少燃料的消耗。 3. 冷凝:即高温的油水混合蒸汽经冷凝管的冷却作用而成为低温的油水混合物。经冷凝的油水混合液应在30~35摄氏度,如在60摄氏度以上,油分就会部分挥发,尤以香草醛为甚。冷凝管要顺直地安置在水沟中央,混合液的流向与冷却水的流向相反,同时冷凝管不能埋没于水沟的泥浆中,利用散热,否则混合液温度一般要高出5~10摄氏度。从冷凝管中出来的冷凝液必须进入油水分离器,分离香茅油与水分。 4. 节省燃料:我国各地采用水上蒸馏的生产单位,在节省燃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广东湛江、海南地区的香茅加工厂,大部分采用香茅渣作加工燃料,其质量好坏,对蒸馏时间的缩短和提高出油率都有较大的影响。用当天出渣晒干的香茅渣,可缩短蒸馏时间20~30分钟,出油率提高0.02~0.28%。

6,古代的白酒和现代的是一样的吗

肯定是不一样的,古代的白酒就和现在的酒酿差不多,顶多就有点酒的味道,酒精含量更是少的可怜,要不古人怎么可以千杯不醉呢! 中国白酒是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馏酒之一(其余五种是白兰地、威士忌、郎姆酒、伏特加和金酒)。中国白酒在工艺上比世界各国的蒸馏酒都复杂得多,原料各种各样,酒的特点也各有风格,酒名也五花八门。 中国白酒在饮料酒中,独具风格,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白酒相比,我国白酒具有特殊的不可比拟的风味。酒色洁白晶莹、无色透明;香气宜人,五种香型的酒各有特色,香气馥郁、纯净、溢香好,余香不尽;口味醇厚柔绵,甘润清冽,酒体谐调,回味悠久,那爽口尾净、变化无穷的优美味道,给人以极大的欢愉和幸福之感。 我国白酒的酒度早期很高,有67°、65°、62°之高。度数这样高的酒在世界其他国家是罕见的。近几年,国家提介降低白酒度数,有不少较大的酒厂,已试制成功了39°、38°等低度白酒。低度白酒出现市场初期,大多数消费者不太习惯,饮用起来总觉着不够味,“劲头小”。90年代初,城市消费者已经开始习惯低度白酒,在宴席上已经逐渐成为一个较好的品种了。 白酒以前叫烧酒、高粮酒,建国后统称白酒、白干酒。为什么叫白酒、白干和烧酒?白酒就是无色的意思,白干酒就是不掺水的意思,烧酒就是将经过发酵的原料入甑加热蒸馏出的酒。 白酒的名称繁多。有的以原料命名,如:高粱酒、大曲酒、瓜干酒等,就是以高粱、大曲、瓜干为原料生产出来的酒。有的以产地命名,如:茅台、汾酒、景芝白干、曲阜老窖、兰陵大曲等。有的以名人命名,如:杜康酒、范公特曲等。还有的按发酵、贮存时间长短命名,如:特曲、陈曲、头曲、二曲等。二锅头、回龙酒等,则又是以生产工艺的特点命名的。二锅头是我国北方固态法白酒的一种古老的名称。现在有的酒仍叫二锅头。现在的二锅头是在蒸酒时,掐头去尾取中间馏出的酒。真正的二锅头系指制酒工艺中在使用冷却器之前,以古老的固体蒸馏酒方法,即以锅为冷却器,二次换水后而蒸出的酒。所谓回龙酒,就是将蒸出的酒重烤一次,即为回龙酒。 我国白酒起源于何时,众说不一,尚无定论。 一种说法,起源于诏代,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李肇(公元806年)写的《国史补》中的:“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公元834年)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在唐代,烧酒之名已广泛流传了。田锡写的《曲本草》中说:“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贵异香,其坛每个以檀香十数斤的烟熏令如漆,然后入酒,腊封,埋土中二三年绝去烧气,取出用之。”赵希鹄写的《调燮类编》中说:“烧酒醉不醒者,急用绿豆粉粉荡皮切片将筋撬开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说:“生姜不可与烧酒同用。饮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饮白酒忌诸甜物”(卷三)。 以上引文中所说的“烧酒”、“蒸酒”、“白酒”,是否就是今天的白酒?单从名字相同还不可定论。有人认为我国民间长期相沿,把蒸酒称为烧锅,烧锅生产的酒即为烧酒。但烧锅之名起源于何时,尚待考证。故白酒起源唐代,其论据尚欠充分。 另一种说法,元代时(1271—1368年)由国外传入。 元时中国与西亚和东南亚交通方便,往来频繁,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认为“阿刺古”酒是蒸馏酒,远从印度传入。还有人说:“烧酒原名阿刺奇,元时征西欧,曾途经阿刺伯,将酒法传入中国。”章穆写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语也。”现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为译音,是指用棕榈汗和稻米酿造的一种蒸馏酒,在元代曾一度传入中国。 再一种说法,是明代药物学家李明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段话,除说明我国烧酒创始于元代之外,还简略记述了烧酒的酿造蒸馏方法,故人以为可信。

7,酒的来历谁知道啊

酒,是人类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大饮料。世界上最古老的实物酒是伊朗撒玛利出土的葡萄酒,距今三千多年,仍芳醇弥人;中国最古老的实物酒是西安出土的汉代御酒,据专家考证系粮食酒(也有专家认证为黄酒,作为黄酒工作者闻之为之跃呼、幸哉至善!)至今仍香醇可饮,可谓奇也!也足见酒之历史之悠!中国甲骨文中早就出现了酒字和与酒有关的醴、尊、酉等字。从中可以佐证酒的存在之久。至于文史中的记载更是枚不胜举,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即醉以酒,即饱以德”(《大雅·即醉》)的诗讯《周易》、《周礼》、《礼记》、《左传》等典籍中,关于古代酒俗的记载更多,如“酒者可以养老也”(《礼记》)、“酒以成礼”(《左传》)等。这说明酒存在着多种用途。是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 传说,发明酒的人,名叫杜康。他当长工时,有一次偶然把高粱米饭放在树洞中,时间久了,发酵成了酒。所以开始名叫“久”,后来才有“酒”字。增加“酒”的历史典故 酒产生于何时,现已无可考。   约摸在原始社会的采集渔猎经济时期,人类通过品尝成熟后自然坠落在树洞里、石缝中已发酵的野生果实,便发现了酒的稚物。   原始农业的文明发展,人们开始有了剩余“米粮”,这些屡屡“变质”的食物有的酸败腐坏,有的却形成可食用的米酒。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先民们开始观察食物成酒的过程,探究其原因,并摸索之。 同样关于它的发明创造,中国各民族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的传说。《战国策·魏策》二载:“昔者帝女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这则传说,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但它至少表明早在中国历史的传说时代已有酒产生。民间还传说夏代的杜康,是造酒业的鼻祖。曹操的《短歌行》中有“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名句。可见当时的杜康酒按现代词的表述已属名优产品了。倘若今天我们要想知道中国古老的酿酒技术,恐怕已是十分困难的事了。但从《礼记·月令篇》中记录的造酒的六点注意事项:“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炙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已不难看出古人对原料、投曲、浸煮、水质、器皿、火候等做酒之重要工艺环节,能提出如此之高、之明确的要求,这说明当时的酿酒法已趋向成熟。当时酿造的可能是果酒和米酒之类的低度酒,烧酒等高度酒的酿造,开始于元代,应缘于元代蒸馏技术的发明,此等发明使酒的生产有了长足之进步。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间始创其法。”当时还有了专门的烧酒作坊,米酒、果酒则民间早已有之。
酒的发展史  在我们的祖先尚为猿的时候,就已经和酒发生了关系。因为,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所以,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的造化。   人工酿酒的先决条件,是陶器的制造。否则,便无从酿起。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既有陶罐,也有陶杯。由此可以推知,约在六千年前,人工酿酒就开始了。在尧时,酒已流行于社会。“千钟”二字,则标志着这是初级的果酒,与水差近。《史记》记载,仪狄造“旨酒”以献大禹,这是以粮酿酒的发端。自夏之后,经商周,历秦汉,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粮蒸煮,加曲发酵,压榨而后酒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又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恐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段话的核心之点,是说酿酒的程序,由原来的蒸煮、曲酵、压榨,改而为蒸煮、曲酵、蒸馏。所谓突破,其本质就是酒精提纯。这一生产模式,已和现代基本相同了。清代乾隆年间,直隶宣化对酿酒户征收烧锅税,标志着白酒业的兴旺发达。   自古及今,酒一直在陪伴着历史兴亡的脚步前进。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写道:“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兴也有酒,亡也有酒,确可谓经盛衰而无废,历百代而作珍。“酒之为祸久矣”,其实不然,人的品格优劣,是由生理基因决定的,与酒无干。善者为善,恶者为恶,有酒无酒,喝与不喝,都改变不了什么。智愚在人,我们无须对酒颂之过高,责之过重。我们对酒的态度,该是不禁不纵,有节有仪,趋其利处,避其弊端。
食物发酵后形成
“酉”字在甲骨文中是个象形字,其形状像个罐形酒瓶。在古韵学中,“酉”和“酒”是同音、同韵、同义。其实,酉就是一个盛酒的罐形瓶。所以,“酉”就是“酒”。 按顺序说,应该先是瓶,后是酒,或者说酉代表瓶和酒。凡“酉”字作部首的字,都与酒有直接关系。如“酵”, 是制酒中的化学酶素;“配”,则是指酒中材料的配置勾兑;“酝酿”,是造酒材料的发酵过程。还有醇、酗、酣、酬、酩、酊、醉……以“酉”为部首的一百多个字,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汉字家族,形成了一种古老的酉瓶、酉酒文化。可以说酉即瓶,瓶即酉;酉即酒,酒即酉;酒即瓶,瓶即酒。 在地支纪时中,“酉时”为黄昏时分,下午5时至7时,正是人们在一天的劳作之余,饮酒小歇,解除疲劳的时间。可见在上古时代,人们对酒文化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并实践于生产、生活中。甲骨文中的酒有两种写法,一是酒,二是酉。“酉”之所以没有三点水,是因为三点水所代表的“水”,放在“瓶”右边的“瓦罐”里了。后人为了更清楚地表达酒是一种液体,所以又在酒的左边加了三点水。“瓶”也是个象形字。瓶字左边的“并”,在古文字学上,最令人信服的解释是:两个人合作把瓦罐竖着放平,以防液体流出。因原始陶器中的瓶有平底、尖底的,到了汉代演变为圆底,再后来才逐步发展为平底圈足。“瓶”字右边的瓦,上边的一横代表瓶盖,里边一横代表盛液体的水平线。因为当时有的瓶是尖底的,必须两人合作,才能把尖底或圆底插入土内、竖着放正,使液体不至于流出。 酒的种类很多的 你没问什么酒 不好回答

文章TAG:山西  酒业  我在  白酒  山西甑斧酒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