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茅台酒厂多少年的历史了

茅台酒在总部是在贵州省茅台镇。厂地位于贵州茅台酒厂位于仁怀市西北六公里的茅台镇,地当赤水河东岸、寒婆岭下、马鞍山斜坡上, 群山环峙,形势险要,依山傍水,海拔450米。历史也可以追到两千多年的汉朝时代

茅台酒厂多少年的历史了

2,有知道古赖酒的吗多少钱一瓶

【古赖酒】是赖贵山酒业旗下的又一酱香品牌,与高端酱酒品牌赖贵山酒系出同门,承袭自“赖茅”创始人赖贵山大师。古赖坚守百年传承的酱酒酿造工艺,并按照赖贵山《赖茅酒经》的技法改良,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更完美的突出了“赖茅”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的特点。 古赖酒有分几个档次,价钱也不一样,具体如下:普通古赖酒 88元1瓶 十年古赖酒 238元1瓶 十五年古赖酒 328元1瓶 二十年古赖酒 458元1瓶 三十年古赖酒 688元1瓶 【历史】:赖氏家族代代相传1826年,赖氏先祖在茅台村开坊造窖,创办茅台烧春坊,所酿白酒名噪一时。后经家族几代相传,直至今日之古赖,承载博厚文明,浸润千古香醉。【地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古赖产地为贵州茅台镇。该地区地理位置独特,为典型河谷地带,四周风景秀丽,依山傍水。更重要的是,茅台镇自汉朝以来就被认定为酱香酒上品佳酿的优质地段而声名远播。【原料】:采自独特高原半坡红粱 古赖采用生长于黔北高原半坡的珍贵糯红高粱。这种高粱禾穗颗粒坚实、饱满、均匀,富含淀粉,是酿造上品酱香的上乘原料。【工艺】:秉承赖氏酱香酿造工艺古赖所遵循的酿酒秘方,由赖家先祖于1826年所初创,后经赖贵山改善工艺所得。古赖保留赖茅最传统的配方与工艺,是赖家茅酒的返璞归真之作。【酵窖】:源于茅酒的紫砂石老窖古赖发酵的窖池,是由7000万年前形成的紫砂石所构成的。这种砂石酸碱适度,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并具有良好的渗水性和透气性,极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衍。【窖藏】:光阴历练的卓越酱香 古赖采用传统陶瓷坛入库长期陈酿。有效保存许多高沸点香味物质,减少辛辣味,令酒体日益老熟、香味更丰满协调。【品鉴古赖】酒液宛若水晶将酒倒入杯中,只见宛若水晶的琥珀色酒液,正以缓慢而轻盈的姿态,沿着杯壁,似花朵绽放般蔓延开来,无需任何雕琢,仿若浑然天成。香气纯正优雅凑近酒杯,闭上双眼,轻吸一口气,只觉一股独具风格的香气扑鼻而来,继而转为纯正饱满的原味酱香,酒香细腻优雅、一派天成,多一分过浓,少一分显淡。入口丰满醇厚将酒杯送到唇边,轻巧地呷一小口,柔和清爽的口感即从舌尖传来,不烧心、不辣喉、不上头,随着丰满醇厚的原味口感饮者带来一种朴实无华的美好体验。饮后回味悠长饮后,只觉酒热散于四肢百骸,仿若有一股源源不断的力量,涌动于身体的每一处,令饮者回味无穷,一扫内心浮躁,尽享一番闲情逸致的自在情怀。

有知道古赖酒的吗多少钱一瓶

3,中国最古老四大名酒是什么

中国最古老四大名酒是:贵州茅台酒、山西汾酒、四川泸州曲酒和陕西西凤酒。茅台酒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汾酒有4000年左右的悠久历史;泸州曲酒有2000多年的历史;西凤酒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四大名酒是指在1952年的第一次全国评酒会上评选出的四个国家级名酒,分别为:贵州茅台酒,山西汾酒,四川泸州曲酒,陕西西凤酒。1、茅台酒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茅台酒是中国的传统特产酒。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同时是中国三大名酒“茅五剑”之一。也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贵州茅台酒的风格质量特点是“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其特殊的风格来自于历经岁月积淀而形成的独特传统酿造技艺,酿造方法与其赤水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相结合,受环境的影响,季节性生产,端午踩曲、重阳投料,保留了当地一些原始的生活痕迹。2、汾酒汉族传统名酒,属于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因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又称“杏花村酒”。汾酒以工艺精湛,源远流长,素以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回味悠长特色而着称,在国内外消费者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历史上,汾酒曾经过了三次辉煌。汾酒有着4000年左右的悠久历史,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被载入二十四史,使汾酒一举成名。被誉为最早国酒,国之瑰宝,是凝聚着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3、泸州曲酒泸州老窖中国最古老的四大名酒之一,“浓香鼻祖,酒中泰斗”。泸州老窖是浓香型白酒,产于四川省泸州市。据泸州出土文物考察,泸州酒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这可从泸州出土的汉代陶角酒杯、汉代饮酒陶佣以及汉代画像石棺上的巫术祈祷图上得到证明。也就是说泸州老窖至今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更确切的记载始于宋代,那时酿酒原料十分丰富,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代也出现了"大酒"、"小酒"之分。所谓"大酒",就是一种蒸馏酒,从《酒史》的记载可以知道,大酒是经过腊月下料,采取蒸馏工艺,从糊化后的高粱酒糟中烤制出来的酒。而且,经过"酿"、"蒸"出来的白酒,还要储存半年,待其自然醇化老熟,方可出售,即史称"侯夏而出",这种施曲蒸酿、储存醇化的"大酒"在原料的选用、工艺的操作、发酵方式以及酒的品质方面都已经与泸州浓香型曲酒非常接近,可以说是今日泸州老窖大曲酒的前身。4、西凤酒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西凤酒古称秦酒、柳林酒,是产于凤酒之乡的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柳林镇的地方传统名酒,为中国四大名酒之一。始于殷商,盛于唐宋,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苏轼咏酒等诸多典故。西凤酒无色清亮透明,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浓而不艳,集清香、浓香之优点融于一体,以“醇香典雅、甘润挺爽、诸味协调、尾净悠长”和“不上头、不干喉、回味愉快”的独特风格闻名。

中国最古老四大名酒是什么

4,中国最大的十个酒厂是哪十个啊

中国最有价值十大白酒品牌 1.茅台(国酒,所以排第一.) 独产于中国的贵州省遵义县仁怀市茅台镇,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三大蒸馏名酒之一,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 2.五粮液(男人不喝五粮液 做尽英雄亦枉然) 五粮液属于浓香型大曲酒,产于四川宜宾五粮液酒厂.宜宾位于四川省南部,坐落在金沙江和岷江汇合处,古称“叙州”、“戎州”,北宋时改称宜宾。这里水质纯净,适宜酿酒,素有“名酒之乡”的美名。相传,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宜宾就出现了酿酒业。自汉代以来,酿酒业迅速发展,唐宋时期最盛。 3.杜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感谢曹操.) 陕西省白水杜康酒厂在杜康当年酿酒遗址杜康沟畔重建,占地76亩。 4.汾酒(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汾酒是我国古老的历史名酒,产于山西省汾阳县杏花村 5.西凤酒(神秘而高贵.因其神秘,所以比下面的高出一筹) 产于陕西省凤翔县柳林镇西凤酒厂.是中国历史上与茅台、泸州老窑、汾酒齐名的老四大名酒 6.董酒(历史悠久) 董酒产于贵州遵义董酒厂,属大曲其他香型优质白酒;它以其独特的工艺、典型的风格,优良的品质驰名中外,在中国名酒中独树一帜。 董酒厂坐落在遵义市北郊距市区7.5公里的董公寺,往北40公里是著名天险"娄山关"。 7.剑南春(总感觉是很畅意的时候适合饮的一种酒) 绵竹剑南春酒,产于四川省绵竹县,因绵竹在唐代属剑南道,故称“剑南春”。 8.泸州老窖(比较大众化的名酒) 泸州位于四川南部长江、沱江合口处。 泸州老窖特曲,醇香浓郁,清例甘爽,回味悠长,饮后尤香 9.古井贡(因为某个帝王喜欢,所以沾了点光.可能很多人和那老小子的口味不同呢!但名声是不敢小瞧的.) 古井贡酒产于安徽亳县减家集,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名酒之一 亳县,古称“谯县”,是魏武帝曹操的故乡。 10.竹叶青(从古到今,老少咸宜,浓淡随意,比较含蓄的一种.可个人总认为被遮在汾酒的影子下) 竹叶青酒和汾酒是一对孪生姐妹,同产于山西杏花村汾酒厂 竹叶青酒是汾酒的再制品,它与汾酒一样具有古老的历史 当然还有很多知名品牌: 1.郎酒 郎酒产于四川古蔺郎酒,郎酒产地是二郎滩, 2.丰酒 宝丰酒属于清香型白酒,产于河南省宝丰酒厂。 3.兴大曲 产于四川省成都市成都酒厂,该厂1951年创建。 4.水井坊 四川成都 5.孔府家酒 产地:中国山东曲阜。 6.孔府宴酒 孔府宴酒产地——山东鱼台 7.女儿红 又名“花雕酒”。产地浙江绍兴 8.金六福 生产产地: 北京 9.沱牌曲酒 四川省射洪县

5,特产和石头的资料

江西特产江西位于中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南岸。简称“赣”。东邻浙江、福建,南接广东,西毗湖南,北连湖北、安徽,介于北纬24°29~30°05,东经113°35~118°29。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人口4015万。在全省人口中,少数民族所占比重很小,主要有回、畲、满、壮、苗、瑶、蒙古、侗等民族。全省辖5地区,6地级市,12县级市,72县。省会南昌市。特产:江西农林特产丰富多彩。名茶有庐山云雾茶,始产于汉代,宋时为贡品。此外,有鹬源绿茶,武宁红茶、井冈山翠绿茶等。山林特产还有油茶、松香等。著名瓜果有抚州西瓜、南丰蜜桔,遂川金桔、兴国甜橙等。其中南丰蜜桔为贡桔,质地优良,被誉为桔中之王。江西农特产广昌通心白莲粒大、肉绵、清香,以其味美滋补和药用广泛而驰名中外。还有信丰红瓜子、广昌通心白莲、鄱阳湖银鱼等。特产风味有南安板鸭、安福火腿、南昌猪肉松,外有名酒樟树四特酒、九江陈年封缸酒、名食九江桂花酥糖、萍乡花果糖等。景德镇瓷器自古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而名扬海内外。现有名品3000多种,景德瓷雕及南昌瓷板画也很有名。江西出产四大名砚:修水赭砚、玉山罗纹砚、婺源曲龙尾砚、星子的金星砚。土纸也是江西传统土特产,约半数县市都有出产,有瑞金玉扣纸、永丰毛边纸等。江西传统手工艺名产还有进贤李渡毛笔、万载夏布、铅山竹编工艺品等。钟乳石 中文名称: 钟乳石 来源: 本品为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族方解石。主含碳酸钙。 产地 产于广东、广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常生于山岩洞穴中。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从岩洞中将其敲下,洗净。 药材性状 本品呈圆锥形或圆柱形,上部略细,下部略粗,顶端钝圆,底部平而有断痕,长5~20厘米,直径2~7厘米;表面凹凸不平,有瘤状突起,土灰色、灰白色或棕黄色。体重,质坚硬,砸断面略平整,浅橙黄色,放射状结晶排列成多层,环状;结晶常显亮光,中央有一圆孔。气无,味微咸。以质坚重、断面透明、发亮者为佳。 性味和功用 甘,温。归肺、胃、肾经。温肺,壮阳,通乳,制酸。于寒痰咳喘,阴虚冷喘,腰酸冷痛,产后乳汁不通,胃痛泛酸。常用量10~l5克。 功用: 归肺、胃、肾经。温肺,壮阳,通乳,制酸。于寒痰咳喘,阴虚冷喘,腰酸冷痛,产后乳汁不通,胃痛泛酸。常用量10~l5克。 性味: 甘,温 金刚石 由纯碳(C)组成的等轴晶系矿物。商品名称钻石。常见晶形为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其次是立方体和前两种单形的聚晶,晶面常弯曲。与石墨同是碳元素的同质多象变体 。其晶体的原子结构为每个碳原子都与相邻的4个距离相等的碳原子形成共价键。这种紧密结合,密集牢固连结的晶体结构,使其与石墨大不相同,且具特殊的物理、光学特性。莫氏硬度为10,是自然界已知的最硬的物质。质纯者无色透明,一般略带淡黄、淡褐等色,偶见淡绿、红色、粉红、绿色、蓝色、紫色和黑色,有的可通过粒子轰击而改色。具标准的金刚光泽,折光率高达2.40~2.48,在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下发天蓝色或紫色荧光。比重3.47~3.56。有的金刚石具有良好的半导体性,导热系数比铜高数倍。透明色美的是贵重的宝石(钻石)的原料 ,因其具很高的硬度 、辉度和火彩(具强色散性)在宝石中是无与伦比的,最受人们欢迎的宝石,其中透明无色或蓝色者价值最高。评价钻石的主要依据是重量、颜色、洁净度和切工四大要素。金刚石在自然界产出的特点之一是粒度细小,常见的多是重0.25克拉(1克拉等于0.2克)以下的颗粒,大小1克拉的钻石成品属于大钻,数量非常稀少。钻石以无色极透明为上品。世界有关国家均定有颜色等级系统,如中国分类法是以数字表示,85色以上的金刚石才能琢磨为钻石,99~100色则属于超特级。关于钻石的洁净度,是依钻石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是否存在瑕疵(杂质、解理等缺陷)及瑕疵程度为依据,划分为6个等级。至于钻石的切工亦十分讲究,需要充分利用宝石的自然条件,最大限度地展示钻石原料之美,尽量消除或掩蔽缺陷。标准钻石型在一般情况下有58个刻面。除少量宝石级晶体外,金刚石一般用作精细研磨材料、高硬度切割工具、钻头、拉丝模、高温半导体和红外光谱仪部件等。1960年以来还大量生产了用作磨料的人造金刚石。天然金刚石主要以粒状产于金伯利岩岩筒或钾镁煌斑岩脉中,但占90%产量的金刚石矿尤其是宝石级的产于上述岩石风化冲积成因的砂矿床中。南非金伯利地区,扎伊尔,澳大利亚西部,俄罗斯雅库特,美国阿拉斯加,巴西米纳斯吉拉斯等地为著名产地。中国辽宁 、山东、湖南、贵州等地也有产出。世界最大的金刚石产于巴西卡帕达迪亚,重3148克拉(属工业用)。最大的钻石产于南非,重3106克拉。中国发现的最大的金刚石为常林钻石 ,重158.786克拉。参考资料:多彩的家园

6,我国 有都种白酒

白酒中的名酒是按香型评定的。现分为酱香型,米香型,清香型,浓香型,其它香型(董香型,凤香型,芝麻香型等)。   1 贵州名白酒:茅台酒,董酒   酱香型名白酒有贵州茅台酒,四川郎酒等酒。贵州茅台酒和四川郎酒虽产于两个不同的省,但是茅台酒的产地贵州仁怀和郎酒的产地四川古蔺在地理位置上却是非常接近的。这两地都分布在赤水河畔,前者位于黔北,后者位于川南。赤水河经贵州仁怀,习水,再流经四川古蔺等县,至四川合江县汇入长江。酱香型名白酒中以贵州茅台酒最为著名,有国酒之美称。   在清代,由于川盐入黔,赤水河是川盐从长江经泸州,合江等地的一条水上通道。清代诗人郑珍曾写道:"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正是频繁的盐业运输,促进了赤水河两岸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当地酿酒业的发展与兴旺。贵州茅台酒的美名开始流传开来。   茅台酒具有"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的特殊风格,酒液清亮,醇香馥郁,香而不艳,低而不淡,闻之沁人心脾,入口荡气回肠,饮后余香绵绵。茅台酒最大的特点是"空杯留香好",即酒尽杯空后,酒杯内仍余香绵绵,经久不散。茅台酒在历次国家名酒评选中,都荣获名酒称号。茅台酒还是许多重大的外事活动的见证人,因而被誉?quot;国酒","外交酒"。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茅台酒能治百病,曰本前首相也称茅台酒是美酒。茅台酒的独特风味,除了独特的酿造技术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与产地的独特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茅台酒厂在赤水河之畔,该水系受国家有关政策的严格保护,周围不允许建有污染源的工厂。更为独特的是,川黔这一带的湿润,闷热的气候,形成了独特的微生物菌群。这些微生物在酒曲和原料上的繁殖,其复杂的生物代谢机理,使茅台酒的风味成份更加复杂,协调。这是其它地方所无法模拟的。在贵州茅台以外的地区建厂,即使严格按茅台酒的生产工艺技术生产,也无法酿制出真正的茅台酒。 董酒产于贵州省遵义市董酒厂,1929年至1930年由程氏酿酒作坊酿出董公寺窖酒,1942年定名为"董酒"。1957年建立遵义董酒厂,1963年第一被评为国家名酒,1979年后都被评为国家名酒,董酒的香型既不同于浓香型,也不同于酱香型,而属于其它香型。该酒的生产方法独特,将大曲酒和小曲酒的生产工艺融合在一起。 2 汾酒   汾酒产于山西省境内吕梁山东岳,晋中盆地西沿的汾阳县杏花村汾酒(集团)公司。作为我国白酒类的名酒,山西汾酒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名酒。清代成书的<>中所列的数十种全国名地名酒,汾酒名列第一。清代名士的笔记文学中,曾多次盛赞山西汾酒。汾酒属清香型白酒。   3 四川名白酒: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剑南春,全兴大曲,郎酒和沱牌曲酒   我国的各省名白酒中,四川所产的占的数量最多。原有五种国家名酒,素有"五朵金花"之美称,后又增加到六个。在第五次全国名白酒评比中,有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剑南春,全兴大曲,郎酒,四川沱牌曲酒荣获国家名酒称号。除郎酒属酱香型白酒外,其余都属于浓香型白酒。   五粮液,原名为"杂粮酒",产于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酒厂,该酒由高梁,大米,糯米,小麦和玉米五种谷物为原料酿制而成,相传创始于明代。现在该厂还有明代一直留传下来的酿酒老窖,宜宾市博物馆还保存着一张"杂粮酒"的技术秘方。1929年定名为"五粮液。五粮液酒具有"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被认为在大曲酒中,以酒味全面著称。该酒四次被评为国家名酒。  泸州老窖特曲酒,作为浓香型大曲酒的典型代表,以"醇香浓郁,清洌甘爽,饮后尤香,回味悠长"的独特风格闻名于世。1915年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历届国家评酒均获"国家名酒"的称号。  剑南春产于四川省绵竹县。其前身当推唐代名酒剑南烧春。唐宪宗后期李肇在<>中,就将剑南之烧春列入当时天下的十三种名酒之中。当然,当时所指的剑南,是指剑门关之南,唐代所谓?quot;剑南道"之省称,绵竹作为当时剑南道属下的一个县。现今酒厂建于1951年4月。剑南春酒问世后,质量不断提高,1979年第三次全国评酒会上,首次被评为国家名酒。
中国最有价值十大白酒品牌 1.茅台(国酒,所以排第一.) 独产于中国的贵州省遵义县仁怀市茅台镇,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三大蒸馏名酒之一,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 2.五粮液(男人不喝五粮液 做尽英雄亦枉然) 五粮液属于浓香型大曲酒,产于四川宜宾五粮液酒厂.宜宾位于四川省南部,坐落在金沙江和岷江汇合处,古称“叙州”、“戎州”,北宋时改称宜宾。这里水质纯净,适宜酿酒,素有“名酒之乡”的美名。相传,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宜宾就出现了酿酒业。自汉代以来,酿酒业迅速发展,唐宋时期最盛。 3.杜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感谢曹操.) 陕西省白水杜康酒厂在杜康当年酿酒遗址杜康沟畔重建,占地76亩。 4.汾酒(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汾酒是我国古老的历史名酒,产于山西省汾阳县杏花村 5.西凤酒(神秘而高贵.因其神秘,所以比下面的高出一筹) 产于陕西省凤翔县柳林镇西凤酒厂.是中国历史上与茅台、泸州老窑、汾酒齐名的老四大名酒 6.董酒(历史悠久) 董酒产于贵州遵义董酒厂,属大曲其他香型优质白酒;它以其独特的工艺、典型的风格,优良的品质驰名中外,在中国名酒中独树一帜。 董酒厂坐落在遵义市北郊距市区7.5公里的董公寺,往北40公里是著名天险"娄山关"。 7.剑南春(总感觉是很畅意的时候适合饮的一种酒) 绵竹剑南春酒,产于四川省绵竹县,因绵竹在唐代属剑南道,故称“剑南春”。 8.泸州老窖(比较大众化的名酒) 泸州位于四川南部长江、沱江合口处。 泸州老窖特曲,醇香浓郁,清例甘爽,回味悠长,饮后尤香 9.古井贡(因为某个帝王喜欢,所以沾了点光.可能很多人和那老小子的口味不同呢!但名声是不敢小瞧的.) 古井贡酒产于安徽亳县减家集,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名酒之一 亳县,古称“谯县”,是魏武帝曹操的故乡。 10.竹叶青(从古到今,老少咸宜,浓淡随意,比较含蓄的一种.可个人总认为被遮在汾酒的影子下) 竹叶青酒和汾酒是一对孪生姐妹,同产于山西杏花村汾酒厂 竹叶青酒是汾酒的再制品,它与汾酒一样具有古老的历史 当然还有很多知名品牌: 1.郎酒 郎酒产于四川古蔺郎酒,郎酒产地是二郎滩, 2.丰酒 宝丰酒属于清香型白酒,产于河南省宝丰酒厂。 3.兴大曲 产于四川省成都市成都酒厂,该厂1951年创建。 4.水井坊 四川成都 5.孔府家酒 产地:中国山东曲阜。 6.孔府宴酒 孔府宴酒产地——山东鱼台 7.女儿红 又名“花雕酒”。产地浙江绍兴 8.金六福 生产产地: 北京 9.沱牌曲酒 四川省射洪县
古井贡酒
夏天不应该多啊,都是啤酒吧,扎啤爽着
好多,茅台,老村长,剑南春,

7,求解苗族历史与文化及分支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1-3]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3]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1]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3]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1] 。传说时代苗族的始祖蚩尤苗族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黄传说时代。当时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了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而在甘陕黄土高原上形成了以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为首的另两大部落集团[2] 。炎帝与黄帝沿黄河由西向东发展,先后与蚩尤在涿鹿一带发生战争。蚩尤先打败炎帝,“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后来炎帝与黄帝联合战败了蚩尤,“轩辕之时,蚩尤最为暴,莫能伐,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2] 。”蚩尤死后,天下大乱,黄帝便画了幅蚩尤的画像威慑天下,天下这才安定下来。而蚩尤的九黎集团战败后大部分向南流徙,开始了苗族多苦多难的迁移史。至今苗族人民中还广泛流传着蚩尤的传说,他们始终信奉蚩尤为其始祖[2] 。贵州关岭一带流传有《蚩尤神话》,传说远古时,苗族居住在黄河边上,共“八十一”寨,他们的首领叫蚩尤,蚩尤为民除掉了危害苗民的“垂耳妖婆”,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后来妖婆的三个妖娃请来了赤龙公和黄龙公(即炎帝和黄帝)复仇,蚩尤率领苗族人民英勇作战,多次打败赤龙和黄龙二公。赤龙、黄龙二公联合起雷老五(即雷公),水淹苗兵,擒杀了蚩尤,焚毁了“八十一寨”。剩下来的苗族子民被迫远走他乡[2] 。民族发展苗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在上古时期就种植水稻。苗族在原始社会,以树叶为衣,以岩洞或树巢为家,以女性为首领的情况,在苗族古歌中有大量的反映。从一些地区的亲属称谓制度中,还能看出从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从血缘婚到对偶婚的演变痕迹。秦汉以后,封建王朝在大多数苗族地区建立郡县,实行“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的羁縻政策。五溪地区的苗族先民已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掌握了用木皮织绩和以草实染色的纺染技术,出现了产品交换[5]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苗族的原社会开始逐渐解体,原来由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公社,已逐渐发展成为地缘关系的农村公社。唐宋年间,苗族逐步进入到了阶级社会,农村公社的首领已有了土地支配权。汉族的封建经济,通过汉、苗等民族间频繁接触,促进了苗族封建社会领主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些“蛮酋”、“蛮帅”成为世袭的“土官”,领有大量的土地。在这些“土官”境内的苗民沦为农奴(称为“田丁”),耕种着领主的土地,交纳租赋和服无偿劳役,并须参加领主间的械斗,为其卖命[5] 。南宋王朝开始用官职来笼络各族首领,以加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许多土官都受到封赏,后来成为大大小小的土司[5] 。元、明时期,苗族地区的封建领主经济已相当发展。明朝中央政府于弘治十五年(1502)在湖南城步苗区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其他地区开始派遣流官。苗族地区地主制度的兴起,又使以领主制度为经济基础的土司政权受到削弱。封建王朝对土司的限权,又使土司制度走向衰落。到明末清初,其他苗族一些地区开始改土归流,使地主经济得到顺利发展。但湘西的腊尔山区、黔东南雷公山和古州山区,仍处于“无君长、不相统属”状态,被封建王朝统称为“生界”。其社会发展仍处于农村公社末期[5] 。苗族舞蹈清雍正年间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对封建领主的瓦解和地主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对“生界”的武力征服,造成了苗族人民大量伤亡,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力。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土地的兼并和财富的集中日益加剧。乾隆年间,湘西已出现拥有一二千石谷子的大地主,至嘉庆年间,已出现了七八千石谷子的大地主。封建领主制到这时才基本上消亡[5]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苗族地区先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苗族人民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与其他各族人民一道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作出了贡献。1949年后,苗族地区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5] 。民族迁徙根据专家的研究,苗族历史上五次大迁徙的情况如下:第一次大迁徙,是苗族先民以其发源地今四川的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的南北两岸:南岸的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定居下来;北岸的达到江汉平原。在这里居住了很多年,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科技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这是苗族首次由西向东的大迁徙,大迁徙的原因是远古羌人南下,迫使苗族先民向东迁徙,时间约在若干万年以前(原始初民社会)[6] 。第二次大迁徙,是苗族先人在长江中游居住很久之后,人多势大,号称“九黎”,与南方的炎帝族发生矛盾,打败了炎帝族,一部分追逐炎帝族直达黄河北岸。在这里又经过了很多年,九黎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这时诞生的蚩尤,聪明好学,勇敢善战,后来成了九黎族的首领,制造多种兵器,军事力量强大,与来自黄河上游的黄帝族发生武装冲突。起初黄帝九战九败,后来联合炎帝族等,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结果蚩尤战败被杀,身首异冢。从此九黎族的各部虽与黄帝族斗争了很长时期,但终因群龙无首屡战屡败。这次由南向北的迁徙,时间约在4300—4600年之前(远古到黄帝)[6] 。第三次大迁徙,蚩尤战斗失败很久以后,九黎族的各部属,大部分经过长途跋涉,退回到南方。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间,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这是由北向南的迁徙,时间约4200—4100年之前(黄帝到唐尧)[6] 。第四次大迁徙,苗族先人在洞庭、彭蠡之间辛勤耕耘,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又经过了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渐渐强大起来。唐尧很惧怕三苗、共工、欢兜(即“驩兜”)等,故到舜即位,马上“分北三苗”,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强大的三苗部落联盟从此分化瓦解。有部分人还逃到了东海,这支苗族的先人也保存了一个独立的群体。只有被流窜到三危的一支,斗争不止,直到夏禹时期才初步归顺,在三危山一带居住下来。这次是分途迁徙,迁徙的方向各不相同,如三苗是由南向西北迁徙;其中部分是向东迁徙;欢兜是基本未动,即从洞庭、彭蠡之间转移到今湖南西部。时间大约在4100年之前(虞舜——夏禹时期)[6] 。第五次大迁徙,这次迁徙是分途回归。如:被逐到三危的一支(三苗),是原来力量最强的一支。他们整体逃迁中屡遭武装掠夺,一次次抵抗,一次次战败,一次次逃迁,从三危山出来,经过大雪山、渡过浑水河(黄河),朝着南风吹来的方向一步步迁移,过甘肃、青海,经产牦牛、骆驼的“藏彝走廊”,沿金沙江到川南、滇东北和黔西北这支苗人的迁徙方向是由北向南。被放逐到崇山的一支(欢兜),都是近距离的迁移,即由崇山往东,曾达到今湖南常德一带,又沿水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后来周王朝视为隐患,宣王“乃命方叔南伐蛮方”。到战国时吴起发武力“南并蛮、越”,占有洞庭、苍梧等蛮、越之地。这支苗人被迫逃进武陵山区,刚发展强大一点,又遭到东汉王朝的一再进剿,又被迫“朝着太阳落坡的地方”逃迁,最后达到今湘西、黔东北、川东南和鄂西南一带。这支苗人迁徙的方向是先向东、后向西。往东逃迁的一支(三苗中的部分有苗),也没有在东海岸边长久定居,而是慢慢离开海边,逐步往西归迁。他们中间有的人(约在四千年前后)可能渡海去了日本[6] 。中国分布概况从中国苗族的分布情况看,其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从人数上看,聚居的人多,散居的人少[3] 。自治地方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1952年11月26日)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54年11月11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7月23日)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年8月8日)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1956年11月30日)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1956年12月31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4月1日)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1963年7月1日)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3年9月11日)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66年2月11日)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1年12月31日)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年11月7日)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年11月11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12月1日)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984年11月10日)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1985年)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85年)[1] 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6年12月13日)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1987年2月19日)贵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987年11月)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987年11月)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1987年11月20日)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1987年12月)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1988年10月31日)东南亚分布东南亚地区的苗族世代以刀耕火种(又称斯维顿Swidden),游耕游居为主,流动很大,没有固定耕地,大面积种植罂粟,经常进行周期性的迁移。越南、老挝、泰国和缅甸的苗族虽有一些水田,但主要还是以刀耕火种的方式种植旱地作物。因土地瘠薄,地力易于耕尽,加之不施肥,耕种两三年之后,他们就另辟新地,只要耕地远离村寨,就进行迁移。苗族大多是不断地向前迁徙,但有时也回过头来重新耕种原来抛弃的山地,经过几年休耕,地力便有了一定的恢复。[7] 越南分布在越南,大部分苗族自称“蒙”Hmongb,只有一小部分自称“那苗”。在越苗族支系很多,大体可分为5个主要分支:“白苗”Hmongbdleub,自称为“蒙豆”;“黑苗”,自称为“蒙那”Hmongb dlob;“红苗”,自称为“蒙西”Hmongb shib;“花苗”或“青苗”,自称为“蒙冷”Hmongb Lab或“蒙佐”Hmongbnzhuab;“汉苗”,自称为“蒙刷”Hmongb shuab。[7] 据越南1991年的资料,在越苗族有50余万人。他们生活居住范围较广,沿越北越南的河宣、黄连山、莱州、高平、山萝、宜安、高谅、河江、老街、清化、义静、安沛、北太、河山平诸省山区,与其他民族杂居,但不像瑶、傈僳、布依等许多民族那样,苗族明显地、成地区地集中。在共同生活的各民族中,苗族人口数所占的比例要高得多。在越苗族主要集中的地区是:同文高原、黄树腓、封土、兴湖、土庙、奠边、顺州、巡教、沙霸、木州县、北河中国境外苗族的分布与变迁县、沙巴、铎佐州、姆庚塞州等地区。[7] 在越苗族通常居住在海域800—1700米的高山丛林中,这里地势险峻,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数地区降雨充沛,有雨季和旱季之分。越南苗族的居住地区并不相连成为一个地带,而常被其他民族的许多居住地区分隔开,但是,各地区的人民,尤其是相毗连地区在宗教和婚姻上仍有一定的联系。[7] 老挝分布主词条:老松族在老挝,苗族和瑶族通常被合称为“老松人”或“山顶寮人”,意即住在山上的老挝人。21世纪初,老挝的苗族已达3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半沙里、乌端木塞、坡里坎、川圹、桑怒、琅勃拉邦、沙耶武里、甘蒙等省,其中以川圹省为最多。他们通常居住山脉两侧的高山地区,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老挝的苗族自称“蒙”。老挝的苗族大多属于“白苗”,自称为“蒙豆”,“青苗”人数次之,自称为“蒙刷”,“黑苗”的人数最少,只有两个村寨。[7] 泰国分布泰国苗族人数达132000(包括5万泰国难民营苗族7人,仅次于人数最多的克伦人,占全国山民总数的15.10%,主要分布于北部各府,其中以难府、清迈府、清莱府和达府最多,这4个府的苗族人口占泰国苗族总人口数的75%以上,另外,苗族在碧差汶府、鼓也洛、南邦、帕府、夜丰颂、黎府、甘烹碧、那空沙汪、猜纳、素可泰、乌泰他尼等府也有分布。在泰国北部和中部地区,至少在13个府有苗族居住。如果不包括因越南战争逃到泰国的老挝苗族,泰国的苗族村寨约有245个。泰国苗族是该国境内分布地域仅次于克住族的山地民族。泰国苗族同样自称“蒙”,主要有“白苗”——“赫蒙格雷”Hmong Njew。[7] 缅甸分布缅甸苗族约有10000人。主要分布在撞邦的果敢区的大水塘、家地峁、野牛坝、八威、曼洛、八马寨、宋干、麻粟坝、蛇甸坝、嘎门、登尼、莫奈、若开邦等地,他们自称是从贵州迁入缅甸的。[7] 欧美分布东南亚苗族大量迁往欧、美、澳各大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在越南战争期间,作为难民而远涉重洋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南亚地区战火连绵,各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这一地区的苗族男性青年,因生活所迫大部分应征入伍;另有一些人因战争由老挝被迫逃往泰国,大多数被收容在难民营中。基于以上历史背景苗民于1975年开始从老挝、泰国、越南分批移居西方一些国家。[7] 20世纪70年代末,在大批苗民迁徙美国的同时,也有不少苗民来到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法苗民共有1.15万人,加拿大约有1000名苗民,澳大利亚有15000余名苗族同胞,法属圭亚那和南美约有1500名苗民,其中阿根廷约有130名苗民。由此,苗族已散居于除主体在亚洲以外的美、欧、澳等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7] 美国分布到20世纪末,迁徙到美国的苗民有20余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老挝,有一小部分来自越南、泰国。生活在美国的苗族,主要聚居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弗雷斯诺市、威斯康辛州各小社区和圣·保罗明尼亚波利斯双城和明尼苏达州其他各城。其它如威斯康星州、伊里诺思州、密西根州、北卡罗林纳州、田纳西州、得克萨斯州、乔治亚州、俄勒冈州、华盛顿州、蒙太拿州、内华达州等都有苗族居住。在美苗族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且都居住在城市。从语言学上看,其语言均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川黔滇方言中的川黔滇次方言,与我国的川黔滇方言苗语言相通,词汇和音调虽有某些变化,但相互之间仍能直接用苗语通话。[7] 澳洲分布20世纪末,在澳有1500名苗民,主要分布在澳洲东部海岸的几个大城市里,霍巴特市约有350名苗民,墨乐本达410名苗民,在堪培拉有30余名,在悉尼有280名苗民,按照传统的迁徙方式,一群大约有11户苗民从澳洲南部搬迁到布里斯班市和品士兰州。[7] 在澳苗族均来自老挝,绝大多数属于“白苗”Hmongb Ndawb;仅有3户“青苗”Hmongb Njua,然而他们说“白苗”方言。在澳苗民有杨、王、李、陶、伍、张、韩、毛、贺、罗、潘等汉姓,其中杨、王、李、陶姓占大多数。他们在澳洲政府的帮助下办起了苗文学校,以大致相同的方式(在东南亚时期)发展着自己的文化教育。[7] 法国分布1976年和1979年有两批苗族先后到达(法属)圭亚那,当地政府帮助他们在那里建立了两个村子,即可可村和加乌黑村,一村有100户人家,另一村有120户人家。政府还帮他们在那里建立起了学校,除了教法语及其它课程外,每天也教一小时的苗文,还教孩子们唱本民族的山歌等。[7] 文化语言文字主词条:苗语、苗文、老苗文语言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经过实地考察,对各地苗语的构词大致相同,而语音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后,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称东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8] 。湘西方言(东部方言)主要通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北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湖北的恩施、宣恩、来凤、鹤峰和重庆的秀山、酉阳、彭水等县,分5种土语;[9] 黔东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的靖州、会同等县,贵州安顺地区和黔西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中,分5种土语;[9] 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贵州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和川南以及云南全省,分8种土语;此外,还有部分苗族操汉语、侗语、瑶语、布依语、壮语等其他民族语言。苗语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语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相通部分仍占60%以上。[9] 文字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与汉字可能同源,后来失传,这些传说如今已难以考证。20世纪初,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松桃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一些外国传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但是这些苗文因种种条件的限制,未能在苗族群众中推行[9] 。《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于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在黔西北威宁石门坎地区传教的英国人坡拉德同苗、汉族知识分子杨雅各、张武、李斯提文等人配合使用部分拉丁文字母和一些记单符号,以石门坎苗族的语音为标准音,创造了一个拼音文字,称为“坡拉丁文字母苗文”(俗称“老苗文”),用以翻译基督教圣经,编写课本,记录苗族民间故事、诗歌以及记事等。40年代,操川黔滇方言东北次方言的部分苗族迁徙并定居在今洗鸭河乡新池村,将“坡拉字母苗文”传入紫云,现仍在通用,而且新池小学用该文字及汉文字进行双语教学。5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培养了大批包括苗族学者在内的语言学家,对全国苗族语言进行了普查研究,改革了“老苗文”,创制了东部、西部、中部三种方言的拉丁拼音苗文。但由于苗族内部支系复杂,语言差异很大,极难统一[8] 。此外东南亚苗族使用法国传教士发明的一种拉丁拼音苗文,后来逐渐发展为“国际苗文”。宗教信仰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同地区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区由于交通闭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还有少数苗族地区,如威宁、石门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于受外国传教士的影响,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但总的来看,多数苗族群众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9] 。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银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召龙节”、“吃薪节”、“苗年节”等。 苗族人民善于歌舞,各种苗歌形式丰富多彩,苗族舞蹈、鼓舞、芦笙舞令人叹为观止,苗族被称为“歌舞的民族”。精通药草,善于运用草药治病救人。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汉籍称为三月三街节)。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汉籍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芈姓),亦称屈原节、歌师节。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9月(狗月或戌 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文章TAG:贵州  汉朝  酒业  有限  贵州汉朝酒业有限公司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