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酒,刘邦会有勇气放了徭役吗。刘邦见石奋聪明伶俐,恭敬谨慎,很喜欢,就跟石奋攀谈起来,刘邦问石奋,你家里都有什么人啊,原本就好酒的刘邦,自然要喝上两口了,大伙见刘邦这么慷慨,一部分勇敢的、讲义气的便决定跟着刘邦逃亡,这些人,成了刘邦日后革命的火种。

1、汉代人喝得什么酒,高度白酒?低度米酒?还是其它什么酒?

我国有非常悠久的酒文化,从夏商周的上古时期开始就有“杜康造酒”的传说,不过,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的话,古人的酒量似乎一直是个谜。印象里,很多古人喝酒就跟喝水一样,那酒量真的是高得离谱,话说回来,古人喝的酒跟咱们现在喝的完全不一样,那时候的酒大多都是低度发酵酒,并非高纯度的蒸馏酒,因此古代很多“海量”之人,实际上根本经不住现代的酒水。

史料记载当中,汉朝名将韩延寿,可以“饮酒石余”,而于定国则是“食酒至数石不乱”,古代一石的量是非常吓人的,别说这么多酒,就是喝这么多水都很难受,然而史料上的古人,不仅能喝得了,而且喝完跟个没事儿人一样。事实上,这些海量的古人所饮的,全都不是如今流行的蒸馏酒,从上古先秦到元朝之前,国人主要流行饮用的,几乎都是低度的发酵酒,酒精度数通常在十度之内,

最初的酿酒传说,就是说因为发现堆积在一起的果实还有被水泡了的粮食,就逐渐产生出酒精等物质,这个过程也就是发酵,人们偶然之间,发现了酒。对于发酵来说,酒精度数不能高,一旦超过十度,就会停止发酵,通常来说,用同等的粮食酿酒,出酒量越低,说明其度数越高,在古代超过十度的酒都被称作是上品,价格是相当不菲的,因为上好的酒,需要消耗很多的粮食。

《汉书》当中记载,西汉时期的酿酒情况是“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而后来的东汉就发展成“稻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上樽”,度数明显有了上升,古人形容度数高的酒是“美酒为毒”,并且价格也很贵。汉朝时期,北方人主要用高粱、粟米酿酒,而南方则使用稻谷,当时的粮食产量仍旧是比较低的,因此需要消耗众多粮食才能酿的酒,即便度数低,还是很贵,

因为酿酒技术的差异,古代的发酵酒,其实更像是如今的酒酿之类,虽然含有酒精,但含量是非常低的,这跟后来出现的蒸馏酒,完全是两码事。宋元时代,蒸馏酒出现,利用酒精与水的沸点不同将酒精分离,提高酒精度数,汉朝距离蒸馏酒出现的时代,有千年岁月,当时根本就没什么高度的酒,再怎么高也不会超过二十度,喝多了喝得肚子胀,倒是比醉酒的可能性更大。

2、刘邦好酒及色,这些为刘邦带来了什么?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的史官,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司马迁编纂了「太史公书」,后人把司马迁的「太史公书」命名为《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以重要历史人物为纲,记录了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和事件。其中,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被司马迁记录在「本纪」中,「本纪」是所有天下共主的传记,从黄帝始,终于司马迁所生活时代的汉武帝,前后共记载了百余位天下共主,而汉高祖刘邦便是被司马迁大书特书的重量级天下共主。

在司马迁为刘邦所编纂的传记《史记·高祖本纪》的一开篇,便点名了刘邦的姓氏、出生地、父母及出生前的灵异事件,而后详细描写了刘邦的相貌和性格,在描写刘邦的性格时,司马迁写了大家潜意识中的负面形象:好酒、好色,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按照这段记载,刘邦活到壮年后,去做了秦廷的一个小官,官位是泗水亭长,这时候的刘邦,好跟同僚闹着玩,所有的同僚,没有不被他戏耍的。用现在的话说,刘邦表面上不大尊重人,不仅不大尊重人,而且好酒、好色,那么,好酒和好色,是否曾在刘邦的人生中起过积极作用呢?答案是有的,首先说好酒。刘邦的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既来源于好酒。


文章TAG:刘邦  刘邦饮什么酒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