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酒厂有多少年历史,高家窖白酒真的是两千多年前的高炉酿造的吗
来源:整理 编辑:美酒知识 2023-07-05 19:07:55
本文目录一览
1,高家窖白酒真的是两千多年前的高炉酿造的吗
酿造高家窖白酒的高炉酿酒总厂坐落于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高炉镇,而高炉酿酒总厂建立于60年代,也是老酒厂了
2,中国最早的水泥厂在哪
水泥是一种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物资,世界最早的水泥诞生于1824年。19世纪80年代末,水泥制造业开始在我国兴起。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水泥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近现代国家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水泥工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据史料记载,1886年,广东商人曾在澳门青州岛创办了一家水泥厂。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水泥厂。
1889年,清政府李鸿章批准由开平矿物局总办唐廷枢在唐山创办水泥厂,时称“唐山细棉土厂”,1892年建成投产。建成伊始只有4座石(土)窑,日产量不足30吨,年产量不足1万吨。这是我国第一家机械化生产水泥的厂家。
现在的水泥不好说,应该是世界的产物吧.
中国古代很早就用石灰来做建筑材料了。拿秦代的长城来讲吧,它是一段段建造的,先将一份调水极少的石灰,混合两份砂、小石子倒进两层木板中间,接着用木槌将木板中间的混合物夯得结结实实,再在上面浇上水。二三天后待里面的混合物凝结住了,就可以拆去木板移到另一段再行建造了。
这样筑成的长城其坚固程度自然不能与现代的混凝土相比,历时久了便可能风化、坍塌,至今我们已见不到较完整的秦长城了。
利用石灰做建筑材料的,不仅仅是古代中国人。古埃及在修建金字塔、古罗马在修筑城市时都使用了石灰,他们在黏糊糊的熟石灰中掺进沙子,让这种混合物在空气中吸进二氧化碳,变成硬邦邦的碳酸钙,从而把砖和碎石等牢牢地黏合在一起。
古罗马人还创造性地使用火山灰做建筑材料。火山灰主要含硅酸盐物质,它是地下熔岩的细粉,本身并没有硬结性.可是,细心的古罗马人发现,如果把火山灰和石灰、黏土拌和在一起,浇上水,就是一种胶粘力很强的建筑材料。而且,这种材料即使在水里也能结硬,可用于水下施工。
可惜的是,火山不是到处都有、天天爆发的,火山灰毕竟很有限,所以人们使用最多的建筑材料仍是石灰。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种以今人的眼光看来十分简陋的建筑材料,竟然在古罗马人手中大放异彩。如古罗马建于公元2世纪初的万神庙.庙基是圆形的.直径与圆顶离地面的高度一样,都是43米,如此大跨度的穹窿建筑,即使在今天也是十分了不起的。
石灰就这样被人用了数千年,一直到史密顿遇上了倒霉事为止。
1756年,英国海峡群岛上的一座灯塔,突然失火烧毁了。这真要命,要知道这可是英吉利海峡南端最重要的灯塔,没有了它.要影响无数船只的航行。英国政府命令工程师史密顿用最快的速度重建这座灯塔。
史密顿立即通知将石灰石运往灯塔所在的小岛,以便烧成石灰后将岛上产的石头黏合起来重砌灯塔。史密顿多次完成过类似的工程,对如期完成重建任务充满信心。
两星期后.石灰石运到了,史密顿兴冲冲地赶到卸料码头。当他见到这些越山跨海送来的石灰石时,不由失声惊叫起来:“真倒霉,这石头怎么是带有黑色的!它混有太多的土质,用这次品原料建造高标准的灯塔,不是开玩笑吗?”可是.时间已不允许再调运优质石灰石了.史密顿只好将就着用这些劣质原料进行烧制。
不料,史密顿因祸得福。用这批石灰石烧出来的石灰,性能居然好得出奇,将石块黏结得从来没有过的结实,当监工官员将这出人意料的结果通知史密顿时,他惊喜得跳了起来:“啊,万能的天主在庇佑我!”随即他又冷静下来;“这石灰中有名堂,要查一查。”史密顿马上对这些石灰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这些石灰的确不纯,其中竞含有多达约20%的黏土。
“看来,正是这些被视为杂质的黏土起了好的作用。”史密顿后来就有意识地把黏土同石灰石适当地配合加以煅烧,这种石灰性能果然理想。史密顿高高兴兴地对人讲了他的经验。
史密顿的做法很快传遍欧洲各国,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人们仿效此法去煅烧也都获得了成功。1820年前后,俄国建筑师契利耶夫在莫斯科地区从事建筑施工时,就用这种方法烧石灰,造了好些建筑物,其中最著名的是用它来修复克里姆林宫的墙垣。
“能不能使它的性能更好一些呢?”一位名叫亚斯普丁的英国工匠企图对史密顿的发明进行改进。他联想到古罗马人为加强石灰的黏接力,曾在石灰中加入火山灰的做法,因而产生了新的想法:火山灰是岩石高温熔烧后的产物,那么,把陶器、砖瓦的屑片磨成细粉,是不是也跟火山灰差不多呢?
亚斯普丁试了一下,效果果然不错。后来他又由此想到煤高温燃烧后的煤渣、炼铁高炉里流出的经高温冶炼的矿渣可能也有类似的功能。经试验也证实了他的想法。
1824年,亚斯普丁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石灰、黏土、矿渣等各种原料之间的比例以及生产这种混合料的方法。亚斯普丁为他的这项发明申请了专利,用这专利生产出来的便是今天被我们称为“水泥”的建筑材料。由于亚斯普丁的水泥在结硬后的颜色和强度,都和当时英国波特兰岛上所产的石材差不多,所以人们就称它为“波特兰水泥”。
波特兰水泥最早的一次大规模应用,是建造了穿越泰晤士河河底的隧道。尔后,它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开来,法国和德国分别在1840年和1855年建设了水泥制造厂。现在,水泥已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资了。我国最早的水泥厂,座落在唐山市,诞生于1889年。当时只有4座石(土)窑,日产量不足30吨,年产量小于1万吨,称为细绵土厂。1907年从丹麦史密斯公司购进2台φ2.1m×30m回转窑,1908年投产,成立了启新水泥公司。翻开了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史的第一页。中国水泥的发展基本上与本世纪同步。在这世纪辞旧迎新之时,我国水泥工业也经历了百年沧桑。
3,如何简单的制作红酒曲啊
红曲的工艺,主要掌握五个环节: 一、生产红曲:必须选用优质大米。一般大米必须经过再一次的碾白工序排除米糠、碎米及、谷皮、杂质,直到纯度100%,选好料后,把它放进水池流水浸泡24—36小时,水比大米高出30厘米,使它吸收水分。然后取出,置于蒸床内蒸熟,时间掌握5—10分钟,气压4.5公斤的1吨锅炉,温度150℃,蒸后倒出成堆。然后再进行第二次复蒸(时间约为5—10分钟),使大米蒸至透心时取出,铺摊于竹箩上,冷却至20℃上下备用。 二、配方拌料:经过蒸熟冷却后的大米,拌同醋糟辅料配制红曲霉培养基。其配方有二种: (1)大米100斤,老醋3斤(要求3年以上的陈醋)土曲糟5斤。 (2)大米100斤,红曲7斤,米饭5斤,老醋5斤。 配方一把老醋、土曲糟拌进蒸熟的大米搅拌均匀,达到米饭通红为止。配方二则先把红曲磨成粉末,米饭煮至如稀饭一样稠粘后,把初曲及醋拌进,然后调到蒸熟的大米中去,反复搅拌直至通红。如用搅拌机,每小时可拌4千斤。 三、室内发酵: 红曲主要依靠红曲霉菌的繁殖与生长,它所适宜的温度为40—45℃。发酵室必须洁净无味,室内宜用粘土与砂质土壤合成的地面。这种地面容易干燥,每隔一年半后还要进行一次更新,以利交赤散于室内地坪。打开通风窗15分钟后第二次发酵时,再把它集中成山形,加麻袋覆盖,密封6小时,堆温以35℃为宜。然后又铺散于地面,室温不宜低于20℃,保持闵12小时后,开窗通风,并翻动一次,使其均匀。再经12小时后又进行一次翻动,继之每隔8小时翻动一次,目的是使底、面均匀。若室温不足可用电热或炭火加温。 夏天气温高时注意通风或以其他设备降温。 各个曲种的发酵期有所不同。若是制库曲,在室内应发酵9天,每10斤大米可制成4.5—5斤重量的红曲;若是制色曲,室内要多发酵5天,使红曲霉蔓延至内部,以内外呈通红无斑点为度,每10斤大米,只能制出2.5—3斤曲量;若是制轻曲,只要多发酵2天,室温保持40℃使全部米心发酵通红,每10斤大米制3—4斤曲量。 四、加温发酵: 为使红霉菌加快繁殖,红曲在发酵过程需要加温,促进发酵。因此,在发酵4天后,用麻袋将曲种装好,放入水池,使其吸足水分后提起(约20分钟),再回到发酵室内堆成山形,密封2天,室内温度不得低于30℃。然后摊开铺散于地面,打开通风窗,并喷洒清水。每100斤大米,喷清水40—50斤,用喷壶喷洒均匀。以后每隔一天翻动一次,使上下温差平衡,发酵均匀,直到出房为止。 五、出房曝晒: 红曲从大米至发酵结束,全流程只需9—14天时间,发酵好的红曲及时提出铺于竹席上,置于列日下曝晒。晒曲时间,春、秋、冬各12小时,夏天7小时,晒曲时要翻动5次,使其干度均匀。若红曲出房期正逢阴雨天,必须把红曲摊铺于通风地板上晾干。 红曲成品表面红中含青,用手指捻,可成红粉末,色泽艳丽。成品用袋包装后,应置于密封仓内保管,防止受潮。若贮藏时间过长,发现生虫,必须及时翻晒,用烈日强光驱杀,切不可用药物毒杀。红酒文化 葡萄酒是自然发酵的产物。即葡萄榨碎后,不加任何菌种,让野生酵母自然繁殖,发酵成葡萄酒。传说古代有一位波斯国王,爱吃葡萄,曾将葡萄压紧保藏在一个大陶罐里,标明“有毒”,防人偷吃。等到数天以后,王家妻妾群中有一个妃子,对生活发生了厌倦,擅自饮用了标明“有毒”的陶罐内的饮料,滋味非常美好,非但没有结束自己的生命,反而异常的兴奋,这个妃子又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她盛了一杯专门呈送给国王,国王饮后也十分欣赏。自此以后,国王颁布了命令,专门收藏成熟的葡萄,压紧盛在容器内进行发酵,以便得到葡萄酒。波斯隔里海,与高加索遥遥相望,同为葡萄酒原产地。后来葡萄酒酿造的方法,从波斯埃及传到希腊、罗马、高炉(即法国)。然后,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和消费习惯由希腊,意大利和法国,传到欧洲各国。由于欧洲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徒把面包和葡萄酒称为“我的肉,我的血”,把葡萄酒视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饮料酒,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成为当今世界葡萄酒的“湖泊”。欧洲国家和葡萄酒的产量,占世界葡萄酒总产量的80%以上。 古代我国西域,盛产葡萄和葡萄酒。据《史记》和《汉书》记载,“大宛左右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时发不败。”可见当时葡萄酒酿造的规模和酿造技术。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将西域的葡萄酒及酿造技术引进中原,成为当时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用的珍品。 三国时候,魏文帝曹丕曾做《葡萄酒赋》说:“且说葡萄,醉酒宿醒,掩露而食,跪而不醉,冷而不寒,味长多汁,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 唐朝是我国葡萄酒酿造史上很辉煌的时期,葡萄酒的酿造已经从宫廷走向民间。李白诗曰:“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这首诗,既说明了葡萄酒已普及到民间,又说明了葡萄酒的珍贵,它像今叵罗一样,可以作为少女出嫁的陪嫁。 唐诗中有许多赞美葡萄酒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如王翰的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今征战几人回。”说出了征前的战士,贪杯葡萄酒,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李白的诗句:“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酵。”和宋朝诗人苏轼的诗句:“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葡萄涨绿醅。”形容葡萄酒发酵时的壮观规模和场面。 明朝时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多处提到葡萄酒的酿造方法及葡萄酒的药用价值,李时珍说:“葡萄酒… …驻颜色、耐寒”就是说葡萄酒能增进健康,养颜悦色。 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伟大的祖国从贫穷落后到走向繁荣富强。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葡萄酒工业得到长足地发展,正沐浴着春风,走向世界。第一套 第一道是去梗 也就是把葡萄果粒从梳子状的枝梗上取下来 因枝梗含有特别多的单宁酸 在酒液中有一股令人不快的味道 二 压榨果粒 酿制红酒的时候 葡萄皮和葡萄肉是同时压榨的 红酒中所含的红色色素 就是在压榨葡萄皮的时候释放出的 就因为这样 所有红酒的色泽才是红的 三 榨汁和发酵 经过榨汁后 就可得到酿酒的原料 葡萄汁 有了酒汁就可酿制好酒 葡萄酒是透过发酵作用而得的产物 经过发酵 葡萄中所含的糖份会逐渐转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因此 在发酵过程中 糖分越来越少 而酒精度则越来越高 通过缓慢的发酵过程 可酿出口味芳香细致的红葡萄酒 四 添加二氧化硫 要想保持葡萄酒的果味和鲜度 就必须在发酵过程后立刻添加二氧化硫处理 二氧化硫可以阻止由空气中的氧使葡萄酒所引起的氧化作用 新酒在发酵后大约3周左右 必须进行第一次沉淀与换桶 第二次沉淀要4至6周 沉淀的次数和时间上的顺序 完全就是所要达到的口味 五 葡萄酒在桶中存了3至9个月以后 就要装瓶了 以前 葡萄酒瓶以软木塞来封口 现在(2001年以后)很多科技革新的装瓶厂都采用新式的真空密封的旋转式酒瓶 第二套 A 除梗 所谓除梗 是指为了避免葡萄酒中有多余的苦涩味道 而将梗从果实上除去 B 破碎 将果皮搓破轻轻压碎 称之为破碎 C 发酵 在破碎的葡萄(连同果皮及种子)中加入酵母菌 因红酒的颜色来自果皮 而涩味则是种子所释放出来的味道 D 榨汁 以榨汁机榨出发酵后的葡萄酒 E 发酵 将榨出的葡萄酒与果皮 种子分开 接着仅使葡萄酒在发酵 本阶段是决定葡萄酒味道的关键 完全发酵熟成者即为不同口味的葡萄酒 F 除渣 发酵完之后 溶解残存的物质会自动沉淀 可顺利地被除去 此一过程称之为除渣 G 熟成 接着装入酒桶使之能够充分熟成 熟成期间约为两年(但亦有熟成未满两年者) H 装瓶 熟成后即可装瓶
文章TAG:
高炉 酒厂 多少 多少年 高炉酒厂有多少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