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寺院供的释迦牟尼佛是他的本人还是化身佛

佛有三身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寺院里面供奉的是应化身。 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当然是化身,金刚金说,可以身相见如来不?答日:不也,世尊。如来即是佛!所以看到的不是佛,你能看到的物,它就会有消亡。而佛无增无减,无大无小!
化身

寺院供的释迦牟尼佛是他的本人还是化身佛

2,洒落的桂花会想起皮日休的哪个诗句来

《旅舍除夜》 皮日休永夜谁能守,羁心不放眠。挑灯犹故岁,听角已新年。出谷空嗟晚,衔杯尚愧先。晚来辞逆旅,雪涕野槐天。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朝 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六百十五。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意思是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我走到大殿前捡起它们,发现花瓣上边还有星星点点刚凝结起来的露水。至今,我还不知道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些桂花和桂花上的雨露,应该是广寒宫里的嫦娥撒落下来送给我们的吧!望采纳
洒落的桂花,会想起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诗句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六百十五。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意思是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我走到大殿前捡起它们,发现花瓣上边还有星星点点刚凝结起来的露水。至今,我还不知道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些桂花和桂花上的雨露,应该是广寒宫里的嫦娥撒落下来送给我们的吧!供参考。

洒落的桂花会想起皮日休的哪个诗句来

3,殿前拾得露华新乱花渐欲迷人眼这首诗里主要描写嫦娥吴刚桂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使得路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约833--?),字逸少,襄阳人。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玉颗珊珊下月轮,-桂花从天而降,好象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殿前拾得露华新。-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至今不会天中事,-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应是嫦娥掷与人。-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的吧!注解:皮日休(约833--?),字逸少,襄阳人。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吴刚折桂,是因为要生火辟寒。而被砍的月桂伤了又合,永无间断,就像人间的劳动者那样,为生存而要与自然作斗争,而自然的生命力是顽强的,生生不息。至于嫦娥是因为误服仙丹而升天的。她一直被美化成丽人形象,如月之皎洁。这种写法虚实结合,令人疑幻疑真,从现实见到的桂花到想像广寒宫的生活。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殿前拾得露华新乱花渐欲迷人眼这首诗里主要描写嫦娥吴刚桂

4,求一首斜藏诗还有赞句

我叹红尘茫茫然、 林深森幽鸟飞闲. 红楼深深深几许、枫红孤爱前世缘. 明月悬空着何时、 江平风干为你眠. 秋风瑟瑟东南亚、 雁南凄飞衔春泥.
青山寺上一丛竹,天鹅还在鸟已去。前尘往事以成空,白云心中多条虹。心中有情藏不住,站在高处看远方。称断人和有谁知。(等我亲自说爱你) 情到浓时人憔悴,爱到深处心不悔,念你忘你都不对,宁愿伤心自己悲。不怨苍天不怨谁,人生不如梦一回,惯看花开花又谢,却怕缘起缘又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痴情错负命运多变) 心死两相依,知己所言真,人在尔旁站,饥饿去无食,故人想永共,还来还要走,至死都相遇。(忘记你我做不到) 星星不见太阳光,永眠长逝莫悲伤,虚空极尽莫能计,每在心旁总情长,人随水去泪汪汪,心力点点酒苍茫,还记十月相倚伴,谁人犹在我他旁。(生死无悔全为有你) 日出美丽立取上,残月屋下友情长,无奈您却无心往,白水一勺表衷肠,春雨绵绵别三笑,但已人去走下场,嫦娥无女不寻常。(最爱你的人是我) 一人尔旁站,橘红无丝织,无山登峨嵋,椰子亦能语,深藏不见底,白芍本非草,寒冬病缠身。(你是我心中的疼) 牛靠和尚屋,两人抬一木,两木不成林,水中鸳鸯成双对,一心两意记念谁,丝线穿针十一口,女氏还在日上游。(特来相亲想结婚) 树撑天枝难觅,怀抱可怜却无心,赵国有妃不是女,鹅血满天鸟难得,远去不想囊羞涩,受尽苦难又换友,无奈心中只有你。(对不起我不爱你) 飞蛾扑火虫已逝,学友无子留撇须,偶尔留得一人在,三言并没有两语,牛仔过河搭木筏,仕别三日在这里,原来这字在界前。(我爱你一生一世) 接受又离只作友,情人无心土月勾,竹已孤竹单思苦,从也单从独自愁,如需闭口一了伴,谁人无言又同游。(爱一个人好难) 寒山寺上一棵竹,不能做称有人用,此言非虚能兑现,只要有情雨下显,天鹅一出鸟不见。(等你说爱我) 淮海又见水退时,双人换走阻碍石,月顶右手不见口,青年男女树心旁,世上何物最懂爱。(难得有情人) 孝子要习文,鹅边鸟飞去,饶人必无心,河干人独立,还来还要走,相思只一心,好女愿他旁。(叫我如何不想她) 木目跨于心,古人做反文,小和尚光头,凄惨无泪水。(想做你妻) 鸟飞鹅跳,月上中梢,目上朱砂,已异非巳,勺旁傍白,万事开头,工戈不全,雨下挚友,称断人和。(我用自己的方式爱你) 悔意无心空对,大哥头上有条,接受不离只作,单身贵族尔相,朝夕相对盼夕,情人别离影孤单,二人想逢在此处。(每天爱你多一些) 友情雨下永相拌,人情相遇有艾时,大雁南飞非人字,方知缘了应无点,除夕过后是何天?(爱你一万年) 竹林上下一寒寺,他儒我僧少一仙,风中一人丘上立,矢口否认想成仙,尔等一人身旁站,百驹过隙空长叹,低头不语连疾走,遍山找寻头顶冠。(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刘阮想同登, 登临上凤京。 廉问帝难人, 爱才心尚惊。 郭忠恕画赞, 艳质无由见。 艳阳残一日。登龙旧美无邪径, 廉纤晚雨不能晴。 艳色鲜如紫牡丹, 艳质已随云雨散。 白云出岫暂逶迤, 头锐身短则喜鸣。 偕行那得会心期, 老去那能竞底名。

5,送灵澈上人全诗

原诗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作者 刘长卿 (701-790),字文房,宣州(今安徽宣州)人。天宝末年登进士第,释褐长洲尉,仕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刘长卿是大历诗风的主要代表之一,在近体诗上,用功甚深,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著有《刘随州集》。 今译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你背着的斗笠还带着夕阳,独自归向远方的青山。 赏析 竹林掩映的寺院和远处传来的杳杳钟声,似非目之所接,耳之所闻,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就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末二句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末二句从送友人上船,到船儿远去,帆影模糊,直至消失在水天交接之处,眼前惟剩一江春水,流淌不息。暗示的手法,也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表现得非常细腻生动,刘诗似对其有所借鉴,但又写得更为浓缩,全用白描(试比较作者的另一首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不是简单的沿袭。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二评刘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方东树《昭昧詹言》评其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从这首小诗中,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特色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背景回放]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早年从严维学诗,颇有诗名,诗僧皎然荐之为官,后因获罪权贵而遭贬徙,归隐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刘长卿和灵澈是一对忘年交。他们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诗文赏析] 诗题《送灵澈上人》,诗也正是从“送”字写意,绘景,抒情。诗未着一送字,而送别情状自出。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特色品析] 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全诗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方回评其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方东树评其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从这首小诗中,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特色。 静景与动景结合巧妙。诗的一、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景。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古寺、斜阳、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尤深,仿佛耳旁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反之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这就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尤其是后两句,乍看好象是写郊野向晚的景色,实则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荷笠带斜阳”一句,最易误解为纯属自然景物的描写,无甚用意。其实不然。作者写斜阳经天,不是光照山峦火树,而是映现于荷笠者一身,显然是为了突出“荷笠”这一人物形象和整个画面构图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感情的专注。画面上的光束、景物,是和送别之情紧密相连的,这就不仅是景物的烘染,时序的变换或感情的陪衬,而是对全诗的立意、构图、设色和抒情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首诗正是既写景,又抒发胸臆,注意景物选择和人思想感情的协调统一,使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和谐合拍,故能把感情表达得更含蓄、更贴切、更完美。 这种诗能给人留下欣赏的余地和珍视友谊的启示。 [名句研析] 三句是全诗立意的中心,也是唐诗中的名句。如果把这首诗比作画卷,当人们把卷轴缓慢地舒展开来,遥见群山青岱,竹树云烟;近看是一轮依恋人间行将西沉的骄阳和一个荷笠远去的孤独身影。这是一幅清冷淡远的山人夕照图。 句中“荷笠”两字,说明诗人和他的挚友这时已不是并肩细语或相对话别,而是别后目送友人远去的背影了。用“荷笠”暗喻隐迹山林的灵澈,是非常恰当的。“斜阳”,是指晚景无限美好。可它的光华却偏偏映照在一个离人身上,这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显得多么不和谐,而诗人正是利用这主客观的矛盾,以外物的美好来反衬惜别的情切和友情的深厚。夕阳尚且如此留恋多情,对朋友的情谊更可想而知了。 “荷笠带斜阳”,造语平淡自然,象是信手拈来,景物却跃然纸上,诗情画意,耐人寻思。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文章TAG:徐和  凤香  香隅镇  寺院  徐和凤香隅镇显应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