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被称为七绝圣手的是谁

王昌龄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在内容上可分三类,这三类都自有特色。而其中以边塞诗第一、闺怨诗第二。第一类是沿用乐府旧题的边塞诗。盛唐边塞诗人历来以高适、岑参为首。两人又都擅长歌行长篇,高作昂扬奋激,岑作瑰丽雄奇。王昌龄却另辟蹊径,以短小的绝句形式,抒写征人的种种情思,既有“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之四)的壮志和“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七首》之五)的胜利喜悦,也有沙漠风前、长城月下怀念亲人的离愁,都写得含蓄深沉、情景交融,配以格调的舒缓自然、音节的宛转浏亮,成为传唱不衰的名作。第二类是抒写宫女思妇怨情的闺怨诗和宫词。王昌龄在《宫词》、《闺怨》诸作中从另一方面表现了他刻画封建制度下妇女内心情感的高度艺术才能。从外表上看,宫廷生活是那么静谧迷人:“西宫夜静百花香”(《西宫春怨》)、“芙蓉不及美人妆”(《西宫秋怨》),但在绮丽的情景中,诗人却细腻入微地摹写了她们深刻的内心痛苦,她们对幸福的憧憬,她们的失望,在失望之中仍交织着希望的复杂心理。这些作品文笔之龙丽,语言之凝炼,情韵之深刻,都使后来作者难于争胜。第三类是送别诗。王昌龄的一生交游很广,和许多文人、官吏、隐士和僧道都有来往,特别是在他两次遭贬、长年谪居的情况下,他多么需要亲友的慰藉和友情的温暖。他也把自己忠贞深沉的友情,献给了那些正直的知心朋友。他一生写了四十多首送别诗,不落窠臼,不同凡响,他的送别诗,在表现手法上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用不同的艺术构思,表现诚挚而深厚的友情。二、打破送别诗常规,不重在写当前的离别,却着意在写别后的情景。三、不写伤离,而以慰别为“主意”四、无恭维、无应酬,以抒情、写人见长。

被称为七绝圣手的是谁

2,他的名字是什么来意

一般一个孩子的名字都是他的父母寄托在他身上的一个愿望,比如说希望他健康平安之类的。
历史上的太原区划曾作过多次调整,仅以四个兴旺期为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山西境内置有5郡21县。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太原郡(山西中部)辖7县:晋阳、界休(介休)、邬(介休东北30里)兹氏(汾阳)离石、榆次、霍人(繁峙东),郡置设在晋阳。从此太原亦称晋阳了。前106年秦亡汉立,前140年汉武帝登基后,在全国首创13个州建置,称太原为并州,设太原郡,驻节晋阳,辖区包括晋阳(太原县)、繁峙、介休、榆次、平遥、汾阳、文水、祁、平定、原平、太谷、五台、代县等21县。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太原郡属并州有“户十六万九千八百六十三,口六十八万四千八十八,县二十一”。那时的太原包括北至繁峙,南至 介休整个山西中部地区的太原盆地。当时,在山西境内有252万人,可见其中有近百分之30%的人口生活在太原境内,被称为“东带名关,北逼强胡,年谷独熟,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也”。这是太原历史上第一个兴旺时期。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605年晋王杨广弑父称帝,他把晋阳作为他的“龙兴”之地,对晋阳大加修建。唐朝建立以后,先置并州,隶属河东道,后改为太原府,治所仍为晋阳。据记载,当时的太原府,“领县十三,户十二万八千二百七十八,口七十七万八千二百七十八”。这13县包括太原、晋阳(太原县)太谷、祁、文水、榆次、盂、寿阳、乐平(昔阳)、广阳(平定)、清徐、交城、阳曲。这是太原历史上第二个兴盛时期。 公元979年宋毁晋阳,982年在唐明镇兴建太原城,到公元1023年宋仁宗时,对太原又进行了修建。知州陈尧佐在汾河东岸筑了长堤及“柳溪”、“锦锈岭”,修建了著名的晋祠圣母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太原的工商也逐步繁荣起来。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到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太原建制为大督府,辖十县2监:阳曲、太谷、榆次、寿阳、盂县、交城、文水、祁、清徐、平晋、大通监、永利监,有“户十五万五千五百八十三,口一百二十四万一七百六十八”这是太原发展史上第三个兴旺盛时期。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把太原定为九边重镇之一,并在太原设置了山西中书行省后改为承宣布政司,掌管全省行政事务,后又改为太原府。明清时代,太原基 本上保持了这样的区划建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太原又逐渐成了我国北方商业都会。据明《太原府志》记载:在万历年间(公元1573至1620年)间,太原府,辖5州20县“有户一十二万一千零四十三,口九十万零四百五十”,其5州20县,包括平定州领乐平(昔阳)1县,忻州领定襄1县,代州领五台、繁峙、崞县3县,岢岚州领岚县、兴县2县,保德州,及阳曲、太原、榆次、太谷、祁县、徐沟 、清源、交城、文水、寿阳、盂县、静乐、河曲等。这是太原历史上第四次兴盛时期。 在太原兴盛时期,其区划大都辖十至二十余县,包括现在晋中的全部,忻州、吕梁的一部分。而在太原历史上的衰落期,区划则紧缩在很小区域之内,如南北朝、五代、日伪、阎时代。1949年3月1日,为适应太原解放的需要,华北人民政府决定太原市与晋中公署合并,成立太原市人民政府,辖待解放的内、外八区和盂县、汾阳、榆次三专区19个县。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太原早期工业城市发展的需要,将三专区19县交省人民政府管辖。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于1972年又对太原区划作了调整,基本形成现在的格局,至今已整整30年了。

他的名字是什么来意

3,王之焕的资料

王 之 涣 王之涣,或作王之奂,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如此名流,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幸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的发现,提供了王之涣的一些情况。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 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 20 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开元十年( 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县令的千余,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王之涣在家赋闲 15 年,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正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 因史料关系,后世对王之涣身世所知甚少,但他作为一个名诗人,却几乎尽人皆知。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历代被人们广为传诵,被章太炎先生称为“绝句之最”。《登鹤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为千古名句。王之涣的诗流传下来的甚少,今可见者只有六首,而此六首,足使王之涣诗名与宇宙共存。 王之涣诗名,不但后世万分景仰,即他在世时,便已声震海内。他常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畅当等名诗人交游,所作之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便可说明当时人们对王之涣诗名的崇拜。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来旗亭小饮,正好有10多个梨园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来此会宴,他们三人便在旁边一面烤火一面观看。王昌龄提议说,我们各擅诗名,究竟谁胜于谁,今天我们可看她们所唱谁的诗多,谁便为优者。第一个歌妓唱的是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壁上为自己画了一道。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高适也为自己画了一道。随后王昌龄又添得一道。王之涣说,这几位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应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谁的诗。若唱的不是我诗,刚终身不敢与你们二位争衡了。待那名妓唱时,果然为王之涣之诗,三人不觉开心笑起来。诸伶因他们大笑而见问,知是王之涣等,非常高兴,即拜请他们人席。旗亭画壁,遂成典故。元人还编成杂剧上演。从此可见当时王之涣诗名之盛。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一切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王之焕的资料


文章TAG:山西  酒厂  法人  是谁  山西晋阳春酒厂法人是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