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后来能在诗词方面有过人之处,与晁补之的教导是分不开的。按常理来这两人是不可能有什么交集的,“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红颜薄命,一生颠沛流离,晚来嗜酒成性,借酒消愁,往往是从起床到就寝无时不在酒中,中国古人说话非常讲究,很有底蕴,在古人劝酒时,不说淡酒与浊酒,而是用“薄酒”,一般说“略备薄酒“以示谦逊;与“薄酒”对应的是“盛情”,“感谢盛情款待”表示谢意。

1、苏东坡和李清照是什么关系?

在大宋王朝众多词人中,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的掌门人,苏轼是豪放派的掌门人,这俩人在现实生活中互相认识吗?这是值得我们探索的一个问题!宋神宗在位时期,元丰七年,在大地复苏,春暖花开的三月,汴京城礼部侍郎李格非家诞生了一名女婴,这个女婴父亲给她取名叫“清照”。熟悉苏轼的读者都知道,苏轼在贬官黄州时,曾写下一篇著名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开头是这样的“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那一年苏轼46岁,在来年的春天,李清照出生。他们两人整整差了四十六、七岁,按常理来说,这两人是不可能有什么交集的。一来年龄悬殊太大,二来隔得太远,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更不可能见面,但是,事实上,这两人还真的彼此认识,而且关系还非同一般。苏轼在当时可是响当当的名人,追随者不计其数,学生多、粉丝多,其中最为出名的四位: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个个才华横溢,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李清照的父亲也算是级别较高的,才华也经常得到先生苏轼的称赞,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苏门“后四学士,”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从辈分上来说,李清照应该称呼苏轼一声“师爷爷”。事实上李清照对苏轼也是极为尊重的,但由于苏轼常年贬官在外,在生活中,李清照是没有得到过这位师爷的教导的,但是父亲李格非是苏门中坚决拥护苏轼的弟子之一,苏轼无论在学术上还是政治上的主张,都深深的影响着李格非。

李格非的言传身教又对女儿李清照产生巨大影响,再加上苏门弟子经常在李格非的家中集会,李清照常年在这些叔伯之中听他们谈论诗文,谈论治国主张,耳濡目染,他们对少女李清照的人生观皆产生很大的影响。叔伯之中,有一名非常优秀的长辈——晁补之,才华横溢,是当时盛名南北的大文豪,能诗能文,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其诗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

他特别喜欢李格非这个聪敏伶俐的女儿,经常在诗词方面给她指点,李清照后来能在诗词方面有过人之处,与晁补之的教导是分不开的。所以,当我们惊诧于李清照看到丈夫赵明诚弃城逃跑的丑态时,愤怒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语气铿锵,似有大丈夫的凛然正气,这与老师豪爽诗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2、三杯两盏淡酒“淡酒”跟浊酒有啥区别?武松李清照谁酒量大?

这个题目有品味,不过这坑挖得还真挺大,说实话“淡酒“和“浊酒“没什么可比性,真不好说谁的酒量大!先来说说清酒和浊酒。从制酒工艺上看:浊酒是与清酒相对的,古时酿酒技术有限,酒中混有酒糟为浊酒,浊酒经沉淀后取上部清冽之酒为清酒。因此浊酒为低劣之酒,再来看看淡酒和甜酒。从品酒的感觉上分:淡酒相对的是甜酒,甜酒含糖高,淡酒含糖少或不含糖。

就象当下比较流行的红酒中分为干红葡萄酒、半干红葡萄酒和甜红葡萄酒,差别就在于脱糖工艺。淡酒也好,浊酒也好,都没涉及酒的度数,所以不好比较酒量,但是淡酒是经过殊工艺的,不论在什么年代,都要贵一些!浊酒是带有沉淀的底酒,肯定要劣等一些。在古人劝酒时,不说淡酒与浊酒,而是用“薄酒”,一般说“略备薄酒“以示谦逊;与“薄酒”对应的是“盛情”,“感谢盛情款待”表示谢意,

中国古人说话非常讲究,很有底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和“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淡酒和浊酒的意境跃然纸上,不言而明了!“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红颜薄命,一生颠沛流离,晚来嗜酒成性,借酒消愁,往往是从起床到就寝无时不在酒中,但酒催诗兴,留下许多佳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文章TAG:李清照  酒量  武松  李清照与酒有什么关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