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于成龙是什么人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清朝名臣于成龙可以百度一下……

于成龙是什么人

2,于成龙是哪里人

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山西人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清山西永宁州(分离石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终年67岁,谥“清端”、赠太子太保。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 蜚声朝野。

于成龙是哪里人

3,于成龙简历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后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于成龙(1617——1684年),字北溟,山西永宁(今山西离石)人,明末崇祯副榜贡生(明代科举制度,乡试每正榜五名备取—名为副榜贡生)。于成龙出仕之前,他曾给朋友写信说:“我做官不是为了谋求解决吃饭、穿衣问题,而是要凭自己的良心为国家办好事”。他历任官职30年,始终履行自己的诺言,坚决与贪官污吏作斗争。

于成龙简历

4,于成龙做过哪些官职 于成龙为何被称为于青菜

他担任过四川合州知州。也就是现在重庆合川的知州在康熙年间,因为一生被提拔,但是一身清廉,所以称为于青菜
官至一品却被称“于青菜”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于成龙参加乡试,考取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被任命为广西罗城县知县。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区)知州。由于招民垦荒政绩显著,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后历任代理武昌知府、黄州知府、下江防道、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职。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卒于南京两江总督府。去世后,被追封太子太保,赠谥号“清端”。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赞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5,于成龙邢济堂的历史原型是谁 邢济堂是怎么死的

《于成龙》邢济堂历史原型介绍于成龙岳丈,崇尚北宋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理念,并于三尺讲台孜孜求索,终生不悔。是于成龙、章吉仁、柳晋阳和陈廷敬的启蒙恩师。于成龙因反抗喀尔齐圈地落难时,邢济堂以老迈之躯亲赴京师疏通陈廷敬将万民折转呈御前,终使于成龙转危为安。邢济堂学识渊博,思想开明,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他对自己出仕为官的每一个学子只有一个要求,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于成龙》邢济堂结局怎么死的?邢济堂一生追求自己所信仰的学问,培养出了于成龙柳晋阳和陈廷敬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官员,邢济堂用毕生的心血倾注在教书育人上,对后世学子有深远影响,邢济堂最后寿终正寝。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后升任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

6,于成龙历史原型是谁为什么叫于青菜最后怎么去世的

电视剧《于成龙》是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电视剧,历史上的于成龙,被称为一代廉吏。 于成龙字北溟,清朝顺治年间的一位著名官员,生卒年为1617年9月——1684年5月,清朝时期山西永宁州人(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于成龙简介在《中国明清的官》一书中有所记载。而且于成龙简介能收录到《四库全书》中,这实在是很难得的。于成龙一生做过许多官职,比如布政使、巡抚、总督、大学士等职位。于成龙虽身负多职,但他却是中年得志,年至44岁时,他不顾亲朋好友的阻拦,毅然决然的抛妻别子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担任县令。他到那时,条件实在是艰苦不堪,在困境中他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针,在罗城任官三年。期间,他把罗城治理的非常好,从荒无人烟到后来的安居乐业的景象,这让于成龙非常的欣慰。 于成龙的突出表现,让两广总督金光祖非常的重视。并于康熙六年推荐于成龙担任四川合州的知州。他到那里不到两年的时间,合州人口骤增,这样的成绩让他很是感到荣幸,之后被提升为湖广黄州付同知。他在任同知的四年里,同时还兼任着知府,由于突出的政绩,后又被提升为“卓异”。在他被提为卓异后,恰巧在这时出现了“三潘之乱”。在这期间于成龙临危受命,十天内就平定了一场动乱。之后他随即调任黄州知府,第二次暴乱又接踵而至。这时又是于成龙出面治理,他身先士卒,在危急关头将生死置之度外。在二十余天的暴乱中,他将暴乱首领何士荣擒获,至此他再次平定了暴乱。于成龙的果敢与智谋很被康熙所看重,之后又连续的将他升职。至康熙二十三年时病逝,终年六十八岁。 于成龙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所流传,于成龙的一生为官虽然一直被提拔,但是此人一生清贫。在江南时,曾被江南民众称之为“于青菜”。他虽然位居高职,身居显贵,但是为人生活简朴,从未有过奢华的生活。于成龙算是大器晚成之人,他早年一直都在为了科举考试而奋斗着。他在参加一次乡试时,考官公然行贿受贿,这让余成龙非常看不惯,于是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结果没能中举,而是考取了个贡生。贡生是能直接参加会试,会试之后,于成龙以家父年老为由,回到来堡村。 至顺治八年时,他参加会试后又没有考中,当时他已经是35岁的年龄了。经过一些事故后,于成龙十年44岁,不顾亲朋好友及家人的劝告,毅然决然的去外地为官。从此便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也开始了他的抱负。于成龙不论在哪里为官都保持着两袖清风的风格,而且艰苦朴素。于成龙为人正直,为官亦是如此。他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当地百姓办实事,为民做主,凡是他为官的地方总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他也不畏权贵,一向桀骜不驯的地方豪强在于成龙的治下都会“皆奉法唯谨”。于成龙为官很有一套自己的策略,他在整顿吏治上始终放在工作的首位上。不仅在吏治上,而且在教育等方面他都很关心。他在阔别二十年后回乡时,依然是身穿布衣,他还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于成龙家训》,教育后代一定要做,尽善尽孝之人。从于成龙的故事中我们应该要学会,不论何时何地都应不忘孝与简朴。于成龙的故事还应警示后人,为官要清廉,这也应该现代社会应该学习的地方。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曾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故居是清朝时山西永宁州人(今天的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于成龙一生艰苦朴素,为人作风严谨,虽然他是大器晚成之人,但是一生仕途平坦,一直在走上坡路。于成龙故居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如今还能在那里找到70多名于氏后人。他们勤劳朴实,牢记祖训,一直延续着于氏家族的“孝为百行之源、居心不可刻薄、凡事不可做尽”等家族风尚。现今于成龙故居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来堡村,住着于成龙的第十一代世孙。 在方山县境内被发掘的于氏文物有80多件,征集到关于于成龙的民间故事有100多篇。现如今于成龙故居、家祠、墓地等都保存完好,这也是中国历史人物保存最为完整的遗物之一。于成龙清正廉明的事迹流传民间,人们提及他就非常崇拜。尤其是在方山和吕梁一代更为盛传。于成龙的事迹在他故乡流传的同时,也激励着当地的人们要像他学习,要做一个清白于世的好人。那里的人们淳朴善良,勤勤恳恳,都是受于成龙的事迹所影响。于成龙一生节俭,虽然官越做越大,但是艰苦朴素的精神一直在他身上有所体现。他在江南时,整日吃糙米,喝稀粥,食青菜,终年不知肉味,因此江南人们称他为“于青菜”。现如今于成龙的故居已成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地方之一,方山县大力弘扬法治文化、廉政文化,不断的挖掘优秀文化资源,于成龙的故居可谓是不二之选。

7,于成龙真实历史是咋样死的

于成龙真实历史是老死的。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觐见,升任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赐谥“清端”。有《于清端政书》八卷等著作传世。于成龙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为“清官第一”。扩展资料:于成龙的历史故事:1、于成龙讨饭  于成龙做知县的时候,和老百姓"如同家人,亲如父子"。  他离任走的时候,百姓痛哭流涕,拦住马头不让他走。  他说,朝廷任命我到别处为官,我怎么能抗旨不走呢?于是百姓散开让出道路,跪在路旁痛哭失声。有一个瞎子仍然不肯离开,跟在于成龙的后头。于成龙问他为何不走,瞎子说:"于大人您为官清廉刚正,没有捞一文钱的好处,而自己的饷银又多周济了穷苦百姓,平时都是一日两餐吃青菜稀粥。如今离开罗城县上任走到半路没有钱吃饭怎么办?我是个瞎子,别的帮不了你什么忙,但是我会算命,你没有饭吃的时候我就给人算命,得来点算命钱,好作为于大人餐饭的开销。"  于成龙听得热泪长流,点点头说:"那你就跟着我走吧。"果不其然,走到半路,于成龙就没了饭费,只好靠这个瞎子给别人算命,得点算命钱,解决途中的吃饭问题。  2、于成龙还头  于成龙做知县的时候,以"清正廉明"着称,当地百姓对他评价不错。  有一次,有个武生(武秀才)扭了个乡下人来告状。于成龙平素了解这个武生,知道他有时仗势欺人,便问他什么事。武生道:"我走在街上,他挑粪的时候弄脏了我的衣服。"那个乡下人哀求得很可怜。  于成龙便对乡下人说:"我看你也没钱,这样吧,你给这位相公磕头一百下作补偿吧!"于是让武生面向南坐了上座,让乡下人跪在下面磕头,又派一个衙役计数。磕到七十几下时,于成龙忽然喊道:"停!我办事糊涂,忘了问这位相公是文生还是武生?"那人回答说是武生。  于成龙说:"那么我错了。文生是磕头一百,如果是武生,只须五十下。刚才磕了七十几下了,你应该还他二十下。"于是又让乡下人向南坐上座,让武生在下面磕头。  武生不肯,于成龙便命两个衙役从两边按住他的头,磕了二十下了事。武生只好气呼呼地去了。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于成龙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后升任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
于成龙真实历史是老死的。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于成龙在两江总督任上终于走到了人生的最后关头,终年六十八岁。于成龙逝世后,南京男女老幼,商贩僧侣皆痛哭流涕,可见中下层人民对他的死是十分悲痛的。康熙帝破例亲为撰写碑文,这是对他廉洁刻苦一生的表彰。于成龙,字北溟,别号子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离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其先祖和父亲都在明朝做过官。据说他的父亲在乡里倡导孝义之道,有长者之风。受家庭熏陶的于成龙性格端庄,不苟言笑,又才智过人,勤俭耐劳。“为学务效实行,不屑于词章之术”,认为“学者苟识得道理,埋头去作,不患不到圣贤地位”,可见自始就是个崇尚实干、不屑空谈的人。扩展资料:于成龙主要成就于成龙在罗城首先在全城乡建立保甲,严惩缉获案犯,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境内初安后,他又约会乡民练兵,甘冒“未奉邻而专征,功成也互不赦之条”的后果,抱着为民而死甚于瘴疠而死的决心,准备讨伐经常扰害的“柳城西乡贼”。在强大的声势下,西乡“渠魁府首乞恩讲和,抢掳男女中只尽行退还”。接着又在全县搞联防,从此,“邻盗”再不敢犯境。在消除内忧外患的同时,于成龙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复生产,他常常深入田间访问农事,奖勤劝惰。奖励垦荒是清初基本国策,但于成龙实行“禁止原主认业”先于清廷明确规定的15年前,加之他对具体问题的妥善解决,不到二年,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辟。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于成龙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

文章TAG:山西  于成龙  成龙  酒业  山西于成龙酒业有限公司总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