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又是儒学的核心之一。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各是什么意思,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展为“仁义礼智”,董仲舒延伸到“仁义礼智信”,董仲舒的“仁义礼智信”就是“五常”,从以上历史背景,及儒学仁义礼智信内容上看,其目的是天下太平,谢谢。
1、仁义礼智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仁义礼智信,就是“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儒家提倡的做人最起码的道德标准,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展为“仁义礼智”,董仲舒延伸到“仁义礼智信”。孔子的“仁义礼”就是:仁者爱人,义即尊贤,做到仁义就是有礼,孟子的“仁义礼智”就是“四德”。人有恻隐之心,为仁,人有羞恶之心,为义。人有恭敬之心,为礼,
人有是非之心,为智。董仲舒的“仁义礼智信”就是“五常”,仁即心德,心德即良心。二人相处,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事为人不为己,这就是“仁”。义即适宜、适度,凡事当做就做,不当做就停止。莫因利欲熏心见利忘义,人有羞恶之心,才发刚义之气,所以,义也叫“义气”。礼即人事之仪,进退得体,也是正人之法,
长幼有序,处事有规,发恭敬之心,端中正之态,这就是有礼。智即知道,明白是非曲直、正邪真假,发是非之心,为“智”,信是从人言。这里的言不是说,意思是早已有文规定的东西,遵从约定才是有信,其中,信与智是对立的。智即知道,凡事知道处事的分寸就按适宜的方式去做,不知道怎么办?那就以“信”字来做,或者以约定俗成之规来做,然后有礼有节行事,尽量做到仁至义尽,
2、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真实本意是什么?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真实本意:我个人理解:儒家是想通过这种理论的宣传、推广,达到国与国之间,民与民之间,放弃仇恨,减少杀戮,相互信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讲礼仪,守规矩,团结和谐,天下太平的人文环境,让天下人安居乐业,人人生活美好的目的,这就是儒家的本意(当然是我一家之言而已。
具体分析如下:首先,从儒学创始人,一代教育领域里的枭雄,孔子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上看,当时正处于战国时期,七霸争雄,抢夺天下,战争频起,杀伐不断,连年饥荒,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作为一代教育大家,孔子无力回天,靠他一人之力,阻止不了杀戮,统一不了天下人的思想,扭转不了统治者的意志,只能从教育,从思想根源入手解决人间的纷争,
它针对国与囯之间,各国人民内部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创立了儒家学说。而仁义礼智信,又是儒学的核心之一,对仁义礼智信内容,及含义古今学界著书立说,解释得非常请楚。其次,看一下孔子儒学中,仁义礼智信内容的本质,孔子讲的仁爱我理解是,上至君王下至地位极高的官员,对百姓应有爱民之心。百姓之间应互爱,这种上下之间,横向之间的爱,在道义上是义不容辞的,富人应丈义疏财,慷慨捐献,穷人应克守本分,独善其身,
当官的应达则士善天下,各施仁爱之心,共同打造和谐环境;礼智则指通过学习,提高智商及对问题辩别事非的能力,君遵君的规矩,民守民的规则,讲秩序,有礼节不能无法无天;信指国君爱民一言九鼎,民与民互守信四马难追。纵向间,横向间相互信任,不再因猜忌产生矛盾,甚至导致战争。从以上历史背景,及儒学仁义礼智信内容上看,其目的是天下太平,谢谢,
3、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各是什么意思?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各是什么意思?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仁,就是仁爱,仁者,爱人,仁就是两个人之间相互友爱的关系。要相互成全对方,成就对方,而不是相互夺爱,相互伤害。仁之为体如天,天无不覆;如海,海无不容;如雨露,雨露无不润,慈惠恻隐,所以用仁音也。非亲于天下,而天下自亲之,
无一夫不获其所,无一物不获其生。《书》曰:鸟、兽、鱼、鳖咸若,《诗》曰: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其仁之至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行恩惠,人自相亲,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义让,必无所争也,仁者,人之所亲,恤孤念寡,周急济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与同忧;我之快乐,与人同乐,是恻隐之心,若知慈惠、恻隐之道,必不肯妨误人生之理,各遂艺业、营生、成家、富国之道。
文章TAG:礼智信 仁义 之间 仁义礼智信和是什么酒